急诊PCI术后患者心律失常的观察与护理
2018-09-12徐婷
徐婷
【摘要】目的 在急诊中给予患者实施PCI手术,对术后发生心律失常进行观察和护理。方法 在2016年01月~2017年01月入院治疗的患者中选择77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入院时间将其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其中对照组中有38例,给予其常规护理,研究组中有39例,给予其全程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额护理效果。结果 在研究组中,总满意例数为37例,护理满意度为94.87%;对照组中总满意例数为25例,护理满意度为65.78%,在研究组的数据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参与的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安全返回病房,其中有1例患者死于心律失常,3例死于心源性休克,其余患者均康复出院。结论 在急诊PCI术后对心律失常的观察,应用全程护理能够大大提高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急诊PCI;心律失常;观察和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8.19..01
本次研究在入院治疗的患者中选择77例为研究对象,观察患者出现心律失常的情况,并且重视其护理措施,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详细的研究内容作如下阐述: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在2016年01月~2017年01月入院治疗的患者中选择77例为研究对象,男38例,女39例,年龄33至80岁,平均年龄为(66.1±5.9)岁。入选标准:参与研究的患者均所伴随胸症状以及心电图改变等症状;患者的发病距离手术时间在12小时以内。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组间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手术方法:137例患者均进行备皮,在其左上肢开通静脉留置针,在进入导管室实施冠动脉造影,确定心肌梗死的病变部位,同时以患者的病情展开手术。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包括术后患者心律失常的症状监控等。研究组采用全程护理,具体包括:①在导管室内是需要准备除颤器及备用的除颤仪,以防止各种意外情况的发生;还应该在手术前术前备齐各种抢救药品和各种抢救仪器。②在介入手术中,若是出现心律失常情况,则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一旦发生室颤、室速,则应该提示医生立即从左心室或冠状动脉腔内撤出导管、球囊或支架,之后进行电除颤等工作,在手术的过程中,需要加强监护,防止出现室颤,危及患者生命[1]。③若是患者出现缓慢型心律失常的情况,则需要护理人员叮嘱患者用力咳嗽并给予医生提示,若是必要,则可以遵医嘱应用阿托品进行静脉推注,以缓解患者的症状。④在实际的护理中,需要对压力的变化进行监测,由于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德时候,其心电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因此在介入手术干预冠脉再通时极易发生心律失常,一旦发现压力曲线振幅有显著的降低时候,应该及时通报手术者,并及时调整导管位置,从而有效预防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⑤当患者在手术的过程中应该主动询问患者是否发生不适,让患者自行诉说不适感,若是在鼓除颤成功以后,通常会发生相应的恐惧心理,有一部分患者甚至不想继续在进行手术。为此应该在术中重视患者的心理护理,并对患者的心理恐惧进行辅导,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让患者能够以良好的心态进行手术[2]。
1.3 统计学意义
利用SPSS 20.0将研究的资料加以整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百分数(%)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x±s”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分析
在研究组中,总满意例数为37例,护理满意度为94.87%;对照组中总满意例数为25例,护理满意度为65.78%,在研究组的数据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手术情况分析
参与的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安全返回病房,其中有1例患者死于心律失常,3例死于心源性休克,其余患者均康復出院。
3 讨 论
实施急诊PCI术对患者而言,其可以尽早的将闭塞的冠状动脉开通,挽救更多的患者,但是与之而来的术中出现心律失常情况也加重对患者生命的威胁,为此,应该在手术中重视对患者的护理工作,以进一步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和生活质量[3]。
综上所述,在急诊PCI术后对心律失常的观察,应用全程护理能够大大提高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李晓彤,马勇波.急诊PCI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49(24):3023-3026.
[2] 蹇祥玉,路海云,罗莹怡,等.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术后Ⅰ期心脏康复护理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6,31(23):1-4.
[3] 赵青青,赵素玉,毛素芳,等.全程护理干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PCI术治疗的效果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7,55(22):
137-140.
本文编辑:吴宏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