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时机实施手术对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效果对比
2018-09-12王立彬刘俊杜振海刘明
王立彬 刘俊 杜振海 刘明
【摘要】目的 评价不同时机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展开对比分析,依据患者入院时间不同分为两组,即分析组30例发病后8 h展开手术治疗,对照组30例则于发病后8~24 h展开手术治疗,总结两组病例治疗效果。结果 分析组治疗优良率76.67%(23)明显高于对照组53.33%(16)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治疗中,以发病后8 h内给予手术治疗可收获更理想效果,有助于早期消除血肿,恢复患者生活能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手术时间;高血压脑出血;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8.15..01
高血压脑出血(HCH)属于高血压病典型且严重的并发症类型,具有难治性、高危性等特点[1]。临床治疗以手术为主,但就手术时机选择而言仍未统一标准,本文通过对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展开对比分析,评价不同时机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时机选择提供参考,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2015年3月~2017年12间我院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展开对比分析,本组病例中男性33例,女性27例,年龄66~84岁,平均年龄(73.16±3.97)岁,高血压病程2~9年,平均病程(4.31±1.35)年,本组病例发病时间均为24 h内,脑出血量检测为35~120 ml,平均(59.35±4.16)ml;依据患者入院时间不同分为对照组与分析组各30例,两组病例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于发病后8 h内给予手术治疗,分析组于8~24 h
内给予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均为一致,依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如下术式完成治疗:①开颅清除术:手术中采取骨瓣血肿清除术,选择全身麻醉,依据患者具体出血情况取骨瓣,打开硬脑膜,选择颞处2 cm左右手术切口,对血肿予以清除,并在清除期间严格展开电凝止血,待血肿清除后,及时给予硬膜外修补、伤口缝合;②小骨窗血肿清除术:在血肿明确下作颅骨位置6 cm手术入口,并采用电钻作圆形骨窗张开,维持半径1.5 cm,期间予以止血、穿刺、清除等治疗工作,待血肿清除完毕后,予以常规切口缝合;③微创血肿清除术:此术式仅需局部麻醉,作颅骨内穿刺,借助注射器对血肿予以清除,待血肿完全清除后,拔除穿刺针,并给予常规术后处理。
1.3 统计学方法
由SPSS 21.0统计学软件包处理数据,P<0.05用于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计数资料均由“率”表示,以x2值检验。
2 结 果
分析组治疗优良率76.67%(23)明显高于对照组53.33%(16)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3 讨 论
现阶段对于手术方式的选择有很多,常見术式包括开颅血肿清除术、小骨窗血肿清除术、微创血肿清除术等,特别是其中微创血肿清除术,随着近年来微创技术的不断进步,此术式以其创伤小、操作简便等优势广泛更利于临床推广。但在临床部分报道中也指出由于此术式无法在直观下完成穿刺、清除血肿,因此可能存在再出血可能性。前二者术式则通过直视下完成血肿清除,具有清除彻底、减压充分、止血效果好等优势。具体临床应用应充分结合现实情况患者情况展开。对于手术时机的选择,由本次研究结果可见,发病8 h内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发病后8~24 h治疗组,这也就意味着发病早期接受手术治疗有助于提升临床效果,降低临床致残与致死率,分析其原因在于,正常情况下,HCH患者在发病20~30 min左右,其脑出血形成的血肿,在发病6 h左右开始对神经组织逐渐压迫,随着时间推移患者血肿增大超过33%。此外从病理学角度而言,脑组织在出现出血后,其30 min左右可见明显“海绵样”改变,并在随后3 h左右逐渐扩大,在6 h左右逐渐出现坏死,超过12 h则形成脑组织不可逆坏死征象。因此发病8 h左右对HCH患者展开手术治疗,有助于疗效收益,但在近年来有关研究指出的超早期(<6 h内)展开手术治疗,其疗效仍不甚理想,建议手术时机在7~8 h左右[2]。针对此,本文尚无法提出相应的证据,故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综上所述,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治疗中,以发病后8 h内给予手术治疗可收获更理想效果,有助于早期消除血肿,恢复患者生活能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洪庆锋,周智斌,刘 巍.不同手术时机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27):135-136.
[2] 叶枝华.不同手术时机微创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6,14(8):41-42.
本文编辑:吴 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