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褥期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及护理体会
2018-09-12王锦兰
王锦兰
(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江苏 泰州 225500)
产褥期并发深静脉血栓(DVT)属于妇女妊娠期存在的一种生理变化,并且由于下肢血流缓慢、血液在高凝状态下,甚至可导致患者出现肺栓塞[1]。而归纳产褥期的危险因素,做好预防措施和护理干预,能够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次实验选取了2017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产褥期并发深静脉血栓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回顾式分析进一步帮助患者降低自身危险因素。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实验选取了2017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产褥期并发深静脉血栓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选的共80例,根据患者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患者年龄在23-3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7.6±3.8)岁,体重在52-73kg之间,平均体重为(63.5±2.8)kg,包括初产妇和经产妇。与此同时,排除了本身患有凝血功能障碍、出血性障碍以及由其他病症引起的深静脉血栓。所有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上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治疗方法
实验将对所有患者的过往病史、个人相关性危险因素进行了解和分析,从而更好地归纳因素。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包括保持室内安静,饮食指导和相关的对症治疗;观察组则实施综合护理,包括加强与患者之间的交流,为其讲解注意事项、预防措施、形成原因,并将患指抬高25°,从而缓解肿胀程度和不适感。此外,需要和主治医师进行每日情况的汇报,及时的调整治疗方案。
1.3 评价标准
本次实验中,将对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因素进行分析,并对比护理前后的凝血功能指标,采用凝血分析仪进行。此外,将对比两组患者的复发率,通过随访调查了解其恢复情况。
1.4 统计方法
在本研究中对数据将进行全面的、系统的统计学分析,并采用专业软件SPSS19.0进行具体的分析。其中,计量资料的选择以均数以及百分比的形式进行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 果
就本次实验的数据中来看,引起深静脉血栓的原因包括妊娠期高血压、口服避孕药史、剖宫产史等,具体如表1所示。通过护理干预看,在治疗半年后观察组的复发率为2.5%(1/4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7.5%(3/40),组间对比差异较为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此之外,从护理前后的凝血功能变化情况上看,两组对比则无明显差异,且均处于正常范围内。
表1 两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例,%)
3 讨 论
产褥期并发深静脉血栓属于临床上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主要是由于产妇生理性高凝状态引起的。具体而言,在孕妇分娩的过程中胎盘滑落、内皮细胞损伤、子宫肌层等出现变化,以致凝血活性物质被激活。与此同时,在分娩过程中由于失血量过多,血液粘稠度上升,则会加重高凝状态,从而增加静脉血栓高风险。
在本次实验中,妊娠期高血压、口服避孕药史、剖宫产史等则为引起产褥期并发深静脉血栓的主要因素。具体而言,在妊娠高血压患者中晚期由于血管痉挛可引起血管缺血、缺氧,进一步导致了凝血功能失衡[2],危险性提升。而口服避孕药则会增加机体内血浆中纤维蛋白原,并可能降低抗凝血酶活性,因而提升风险。剖宫产则会激活血小板,导致静脉血管内皮受损,从而引起血栓的形成。除此之外,羊水栓塞、感染等问题均会增加深静脉血栓的形成[3],因此,在护理过程中需要格外关注产妇的病情变化,采取有效地护理措施进行干预,做好各项预防准备工作。与此同时,指导患者早期下床活动,有利于减少血栓的形成,加速血液循环。
综上所述,在产褥期并发深静脉血栓的原因很多,主要是患者自身原因引起的,而实施综合性护理可以降低该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进一步改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