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条件下的基础教育家校互联互动构建

2018-09-11靳玉强

新课程·上旬 2018年6期
关键词:基础教育

靳玉强

摘 要: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深化推进,近年来,人们逐渐意识到基础教育的重要作用。作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础教育一直是人们所强调的核心重点,在大教育背景下,传统的家校教育模式已经不再适应新时代的教学要求,为此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观,而引入网络教学则能大大提升家校联系效率和质量,进而让学生在良好的监督、管理范围内健康成长。

关键词:网络条件;基础教育;家校互联;互动构建

长期以来,基础教育一直是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各界关注的重要话题,但是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和束缚,我国基础教育仍存在诸多的问题,其突出表现为学校单方面进行教学[1]。在封闭式的教学形态下,基础教育的整体教学质量不尽如人意。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必须轉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家校互联互动”主要是指通过借助有效的手段使得学校与家长间能够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并携手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从而使学生能够在学校与家庭生活中获得更多的知识教育,最终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2]。那么,究竟如何在网络条件下有效构建基础教育家校互联互动呢?笔者就此问题作以下几点分析探讨。

一、校园网络建设

21世纪是一个全球信息化时代,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现代教育应高度重视网络技术的应用教学,充分发挥校园网络的应用优势。比如,学校应加大财务投入力度,为学生构建良好的校园信息网,在校园网站中及时上传、更新教育发展动态,从而让家长能够更及时有效地把握相关的教育发展动态,使其及时更新教学理念,避免因传统教育观念束缚导致家长教育思维与学校不统一而影响到教学工作的开展[3]。在校园网站中,教师可以将相关的教学视频以及电子教学课件上传到网站中,以供学生和家长查阅、下载,帮助家长及时把握相关的教学资源,继而帮助家长更好地辅导孩子的课外作业,使孩子的学习效率得到有效提高。在校园网站建设过程中,教师还可以为家长及学生开设在线交流平台,让家长能够在校园网平台上表达自己的心声,学校和教师则及时解答家长与学生的困惑、质疑,从而使学校和家长双方均能达到互动交流的目的,这样才能使家长更好地了解和把握教学目标、教学大纲以及教育理念,从而有效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

二、信息平台互动

随着科学技术的改革与创新,电子科技产品已经走入大众的生活,这也为信息平台的构建提供了便利。在小学基础教育阶段,班主任可以根据本班的学生实际状况为其建立以班为单位的短信交流平台,或者建立QQ群、微信群等,教师可以将最近的作业任务以短信的方式转发给家长,或者将其发布在家长群内,从而让家长更为及时地了解相关的教育信息资源,并有效督促孩子进行学习,以保证孩子的作业能够按时顺利完成[4]。家长与家长间可以在QQ群、微信群里进行互动交流,分享自己的家庭教育理念,进而使科学的教育方法能被更多的家长所采用,最终达到资源共享的教学目的。此外,教师还可以将一些科学的教学小技巧、建议分享到QQ群、微信群等信息平台上,从而更好地指导家长进行家庭教育。与此同时,学校还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需要科学地建立短信互动平台,将一些与学生生活、学习相关的教学建议通过群发短信的形式发送给学生,从而使校方更深入地倾听和了解家长的心声,最终促使学校能够根据不同家长的需求对教学战略进行重新的调整,进而使教学指导更具针对性。

三、电子邮件建设

在基础教学过程中,许多重要的文件篇幅相对比较长,往往需要用到电子邮件进行传递,而电子邮件则是最为常用的交流工具。在构建家校互联互动过程中,学校和家长应充分发挥电子邮件的快速性和方便性进行及时的沟通互动。对于某些文字篇幅比较长且内容比较繁杂的文件,学校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将其发送、传递到家长的手中,让家长能够及时关注到相关的教学动态信息[5]。比如学生寒暑假的相关注意事项可以以文件的形式通过邮箱转发到每一位家长手中,又比如对作业内容比较多的要求信息,教师可以将其整理编辑成文档的形式发送到家长的邮箱,让家长在查阅邮箱时能够一目了然地了解到相关的教学信息,从而能够更好地给予孩子针对性的监督和管理。

随着社会竞争压力的不断增大,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在新的教学背景下,传统教学的弊端越来越突显,为了更好地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和效率,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学校与家长应与时俱进,充分发挥网络时代的便捷优势展开教学,构建一个科学的家校互联互动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王继新,吴秀圆,翟亚娟.共同体视域下的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模式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8,39(3):12-17.

[2]陈乐.基础教育领域发挥内部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思考[J].金融经济,2018(4):164-166.

[3]文军,顾楚丹.基础教育资源分配的城乡差异及其社会后果:基于中国教育统计数据的分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35(2):33-42,117.

[4]杨宗凯,熊才平,吴瑞华,等.信息技术促进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前景预判[J].中国电化教育,2015(1):70-76.

[5]任剑锋,焦宝聪,方海光.基于网络的基础教育教师校际交流与协作专业发展策略[J].电化教育研究,2011(1):90-93.

编辑 李烨艳

猜你喜欢

基础教育
高中英语教研工作
陕西关中地区传统文化在基础教育中的建设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话语的迁嬗
教育均衡发展:现代教育发展的新境界
基于微课应用的专递课堂教学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