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儿童文学研究
2018-09-11黄小珍
黄小珍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儿童文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文学是根据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和审美要求而编写创作的,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够极大地提高其学习兴趣。因此,教师一定要重视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加强儿童文学对学生的熏陶和感染,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通过研究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中儿童文学的教学现状,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儿童文学进行研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教学;儿童文学
儿童文学是服务于儿童的一种文学形式,风格活泼轻快、构思大胆奇妙、具有非凡的想象力,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陶冶学生的文学情操。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科学地运用儿童文学,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语文学科特点,使儿童文学发挥其最大化的价值,让学生在文学的海洋里自由遨游。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儿童文学现状
(一)教师儿童文学素养不高
就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现状来看,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低下的问题十分普及,同时,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教师没有意识到儿童文学的重要性,缺乏以儿童视角分析教学的教育理念,致使儿童文学的文体特点和美学优势不能得到发挥,学生不能真正地体会到小学语文中儿童文学的魅力所在,使得儿童文学在语文教学中成为“花架子”,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儿童文学失去了最初的教育意义。
(二)不重视儿童文学的特点
小学语文教学中,部分教师常常运用成人对事物的理解去分析儿童文学,导致儿童文学失去了本身的美学特点,降低了儿童文学的趣味性和纯真性,造成小学语文课堂的单调乏味。同时,部分教师对儿童文学的认识不够深入,往往将不同题材的儿童文学混为一谈,比如具有夸张性特点的儿童文学作品,在教师的眼中不过是一种普通的修辞,实际却是一种技巧性的表达形式,作用在于突出童话故事的天马行空。因此,由于教师的不重视以及教学的模糊化,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语文教学效果事倍功半。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儿童文学作用的对策
(一)提高对儿童文学的重视,加强课内外联系
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大特色,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重视儿童文学教学,提高自身儿童文学的基本素养,正确认识儿童文学为小学语文教学带来的价值和意义,要站在儿童的视角欣赏儿童文学,进而引导学生感染儿童文学带来的文学气息,让学生在儿童文学中找到归属感。同时要加强教材中儿童文学和课外儿童文学的联系和延伸,满足学生的阅读欲望,促进其个性化和想象能力的发展。比如,课文《天鹅、大虾和梭鱼》讲述了鹅、大虾和梭鱼想拉车,却因为三个人的努力方向不同而拉不动车子的故事,总结了齐心协力的重要作用。完成教学以后教师可以为学生介绍《尼尔斯骑鹅历险记》这部儿童文学作品,故事讲述了原本淘气的小男孩儿尼尔斯在一个春天跟随一只雄鹅飞上天空,从此开始了和雄鹅以及其他小伙伴们在各个地方旅行和冒险的故事。经历了种种的尼尔斯变成了一个善良、乐于助人的孩子,引导学生从尼尔斯的身上学会合作、团结等优良品质。这就与《天鹅、大虾和梭鱼》形成了对比,与本节课所学习的“团结合作”精神相呼应。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通过这种类似的途径来加强学生对儿童文学的理解和喜爱。不仅如此,还能让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人生目标,达到一举多得的效果。
(二)突出儿童文学特点,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儿童文学具有一定的审美教育特点,能够反应儿童心理最纯真的情感,而且能够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促进学生提高审美水平,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语文教师要有效利用儿童文学的特点,使语文学习与学生兴趣融合,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例如,在学习《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小蝌蚪的心情,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实现“情景交融”,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学语感。
(三)选择符合学生发展的文学作品
为了最大化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应该选择符合学生发展特点和认知的儿童文学作品,通过文学作品进行心理暗示,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比如在《木偶奇遇记》的教学中,引导学生仔细思考皮诺曹经历了一系列勇气、忠心以及诚实考验的冒险之后,他收获了什么?学习后有怎样的启迪性和教育性意义以及使他们懂得勤劳、善良和诚实的重要性。这种教育远远比一味地强调教育要更有效果。
总而言之,在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儿童文学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儿童文学的语言优美,且容易理解,语文教师应该重视儿童文学审美鉴赏,完善儿童文学阅读评价,通过对儿童文学的应用使语文教学变得更加有效,真正符合我国教育改革的新要求。
参考文献:
[1]侯慧庆.儿童文学研究成果在我国小学语文教材编写中的运用[J].文學教育(上),2011,23(10).
[2]尚胜.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现状及对策[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7(10).
[3]王巍.儿童文学资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利用[J].小学生作文辅导(读写双赢),2017(12).
编辑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