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应用探讨
2018-09-10蔡平
蔡平
摘要:在当今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在社会各个领域,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目前,我国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本文阐述了新时代背景下的大数据特征,大数据背景下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根据这些问题,提出完善高校财务信息化基础设施、制定高校财务信息一体化平台、加强校园财务信息安全建设、提高高校财务信息化技术人员水平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大数据;高校;财务信息化
大数据是近年来社会议论的热点。大数据这个概念最早是维克托迈尔一舍恩伯格及肯尼斯·库克耶两人编写的《大数据时代》这本书提出来的。它指大数据不需要抽样检查这样的随机分析方法,而是将所有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得到更确切的信息。在高校中大数据是指高校日常运转过程中的各类信息,这些信息包括教学、科研、后勤、行政管理等方面,具体为教职工人数、学生人数、教室使用面积、实验室面积、工资、社保、水电等等。高校大数据在财务上的应用有助于帮助提供高校财务分析的基础数据的晚上,为进一步提升高校财务分析能力提供帮助,高校大数据的充分利用也是高校全面财务分析的重要前提。
一、高校财务信息化集成数据分析面临的现状
(一)高校信息化建设水平为财务信息化大数据分析提供了基础
高校财务信息化最早源于初始的会计电算化,主要是解决纸质信息在电脑上的应用,后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依托高校信息化建设,财务信息化功能也逐渐发生转变,由原来的以记账为主转变为以满足管理需求为主的职能。而且,随着大数据分析的流行,高校财务信息化也侧重于校内信息系统的集成工作。
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信息化技术开始应用在教育领域。高校信息化建设主要集中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和进步。目前高大高校已经全部接入了互联网,将网络覆盖到大学校园的每一个角落。信息化技术在教学科研、日常管理、就业管理、档案管理、图书馆建设、学生管理等各个学校的职能部门,极大地提高了高校的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正是基于高校整体信息化发展的提升,数据的集中采集也变得更加可能,这也为下一步高校财务信息化的数据集成提供基础。
(二)高校财务信息化大数据分析存在的问题
1.存在信息孤岛问题,高校各信息系统之间缺乏相关的信息标准
由于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处于探索阶段,没有相关经验参考,大多数学校都是摸着石头过河。由于学校缺乏统一的规划设计,学校各个部门各自为政,往往根据本部门的需求,选择适合本部门的信息系统,而没有考虑到其他部门,导致学校各个部门的信息无法共享。由于各个系统的软件开发商不同,数据标准不统一,形成信息孤岛,各个部门之间的数据信息无法实现共享,无法满足数据信息处理和数据挖掘要求,给学校的教学科研、行政管理等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单单以高校的财务信息管理系统为例,目前高校使用的财务软件主要有学生收费系统、教师工资系统、会计核算、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等,这些软件就需要集成数据,财务信息数据都难以大数据应用,更何谈全校各方面的大数据的集成应用。
2.信息数据安全考虑,大数据应用集成存在困难
数据分享是一把双刃剑,在给我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一些互联网黑客利用自己掌握的技术,供给个人以及企业的数据库,给个人和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高校一直病毒爆发的重灾区,这与高校网络安全等级不高,安全预警能力不足等因素有关。根据某教育研究院对全国100多所高校进行发现在中央IT系统、架构、科研和教学等数据层面设置了安全防护墙的学校不超过30%,制定并实施信息系统数据安全管理制度的学校不足45%。清华大学信息技术中心高级工程师郑先伟曾经说过:大部分被攻击的高校校园网络不仅安全等级低,而且长期处于无人管理状态。在这种网络安全背景下,盲目开展大数据分析,使得各类数据集成,这将会埋下更大的安全隐患。
3.高校财务信息化管理人员水平低
目前我国高校的网络信息管理主要依赖学校的计算机信息专业的教师或者外聘的专业技术人才,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往往依托高校的网络信息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而这些人员的财务专技能力的缺失,使得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水平难以提高,难以达到财务专业水平。
二、集成大数据,提高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和应用
(一)完善高校信息化基础设施
高校在加强信息化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还要加强信息化软件设施的建设,积极引进新的软件系统。学校必须结合学校发展情况和社会发展需求,制定中长期的信息化建设规划,促使学校不断完善信息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为大数据挖掘提供支持。在制定学校信息化实施方案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学校实际情况,以及各个部门的硬、软件设备,满足技术的实用性和适应性,不能盲目追求新技术和新设备。财务系统是高校管理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高校财务信息化直接关系到高校经营管理水平,高校的财务信息化建设目的在于通过高质量、高效率的财务信息系统为学校的经营和决策提供参考,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和管理质量,从而提高学校的竞争力。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制定与学校相符合的财务日常业务流程和财务业务,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符合学校的信息化平台,让财务信息化建设在高校基础上发挥最大效能。
(二)统筹管理,制定高校信息一体化平台
针对当前高校各个部门的信息系统相互独立,无法实现信息共享。高校应该建立相对统一的信息化管理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可以将学校各个部门的数据信息进行共享。想要达到这个目标,首先要制定相应的数据信息标准,在采购和引进设备的时候,选择具有扩展性和兼容性的设备。制定符合本校信息化建设的方案,统一标准、统一规划,建立统一的数据库,规定相应数据库的接口标准和集成模式。构建信息一体化平台,让学校各个平台可以实现数据交换和共享,提高校园管理水平。以学校的财务系统为例,通过信息一体化平台,财务信息系统可以获取学校的学生管理系统、教师管理系统、学校固定资产管理系统,从而做好各个部门的财务预算,并建立跨财务、教务、各个院系的学费管理系统,让财务部门和教务部门紧密联系起来,通过大数据挖掘技术,及时发现需要缴纳学费的学生,从而进行及时催款。
(三)加强高校信息安全建设
各大高校必須重视网络信息安全问题,加大对网络信息安全方面的投入。考虑到高校当前信息化管理水平,我国高校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高校信息管理方式。美国哈佛大学、纽约大学、加州州立大学、常青藤大学等著名大学都是采用运维外包形式,将学校的网络运营管理承包给社会具有一定资质、技术过硬、资金雄厚的企业,有企业专业的技术人员负责管理。这些企业的技术人员根据高校网络生存环境,制定网络安全防护措施和信息系统防护墙,一旦出现网络安全问题或者病毒入侵,防护墙自动开启保护措施,防止病毒和木马的攻击。对于高校的财务信息系统的建设应用,更要注重要制定财务信息系统用户权限,根据不同的财务信息平台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和职位。制定相应的权限和用户账号,确保整个财务信息系统安全,不同岗位的人员只能登陆相关工作界面。财务信息系统的账号密码尽量选择不容易破解,并定期进行修改,防止密码被窃取。然后财务信息管理人员定期对信息进行杀毒安装系统补丁,提高整个财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
(四)提高高校财务人员信息化建设能力
目前高校的财务管理人员信息化水平普遍毕竟低,高校应该深化财务人员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让他们了解到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并不断提高信息化相关技能。其次,学校要注重培养财务信息化人才和制定财务人才培养标准。定期组织他们学习新技术和新的软件操作系统,提高财务人员的相关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其次,高校应该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经验丰富、懂得信息化的财务管理人员,由他们负责对学校的财务信息平台的建设和管理,从而有助于实现高效财务信息系统的专业化、规范化建设。
大数据时代改变了高校信息化建设模式,为高校财务信息化集成大数据开展建设和应用提供了良好机遇,学校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还要加强软件建设,构建统一的信息化平台,实现各个部门数据信息共享,为数据挖掘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磊,曲科军,张涛.地方高校信息化建设路径探究[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7(4):63-69.
[2]孙延华.高等艺术院校财务信息化方向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7(28):184-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