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探析
2018-09-10孙勇
孙勇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读”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素质教育改革大力提倡将“以读为本”“以读促悟”教学理念融入课堂,朗读教学优化和提升成为当下每一位语文教师面临的改革难题。文章以小学语文为例,基于以读促悟的理念对朗读教学相关问题进行探析。
关键词:小学语文 朗读教学 以读促悟
小学语文教材蕴藏丰富多彩的情感内容,在朗读教学中,围绕这个中心,在以读促思、以读促悟的方式下,教师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久而久之,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一、以读促悟开展朗读教学的重要性
新大纲对小学语文朗读提出了明确要求,将“以读促悟”教学理念融入朗读教学中,即通过朗读去感知、理解、培养自己的语感,但目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重點还是“读”,并没有有效延伸到“悟”。以读为本固然重要,但当前小学语文课堂中对以读为本过分重视,甚至忽略了以读促悟对学生朗读能力的促进作用。部分小学语文课堂的“朗读”始终停留在念读、唱读的状态。从表象看,课堂氛围非常好,学生表现也相当活跃,但一旦提问学生,就会发现,大部分学生都是在不知所云的“读”,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只能用“肢解”来形容。
要想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返璞归真,以读为本是教学方式的必然选择。以读促悟是建立在以读为本的基础上的,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以读为本就好比培养训练学生语文能力的一把金钥匙,所以小学语文课堂上才会出现不同的朗读形式,如听读、自读、领读、对读、分角色读和赛读等。与此同时,还出现了创新式的寓讲于读和以读代讲的教学模式,久违了的朗朗读书声又出现在了小学课堂上。
二、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策略
1. 教师范读,激发朗读兴趣
小学语文课堂大力提倡的“多读”并非让学生毫无目的地随意读,而是要带着明确的目的对文本进行感悟和解读。由于小学年龄段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局限,在朗读教学中,需要教师就不同类型的课文作出示范,比如,如何在不同语言环境中控制好语速、节奏、语气以及轻重音等。通过恰当的抑扬顿挫来展现文本情感,用范读引领的方式让学生初步感受朗读。教师直接示范,用自己精彩的朗读去打动学生的心,相比其他方式,能更好地唤起学生的朗读欲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学生朗读成果达不到预期效果的情况,这时,教师再进行引领范读就能起到很好的激发作用。因为学生有过一次自我朗读体验,会更加用心听教师的朗读,会开动脑筋思考自己的朗读和老师的朗读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在思考的过程中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同时还在教师的朗读中学习具体的朗读技巧。
2.重视指导,落实朗读实践
落实朗读实践的关键在于深入文本,如此才能顺利的指导学生从文本的关键词句中感受文本思想。以《去年的树》一文教学为例,如何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感受并表达出树与鸟之间依依惜别、难舍难分的情感?教师就可以抓住“好朋友”这一关键词向学生提出要求,将文中多次出现的这个词语找出来,接着抛出延伸性提问:多次出现的“好朋友”在文中究竟有哪些具体情节或者细节的体现?让学生找到触动自己内心的地方,再或以放声或以默读的方式进行反复体会。在接下来的教学环节教师可以围绕学生的朗读进行提问,让听者来表达通过别人的朗读自己所体会到的好朋友分别时的心情。或许有学生会回答,树非常希望小鸟能再次回来为它歌唱,而对小鸟来说也十分愿意。对于这类有明确角色之分的课文,教师还可让学生分角色或者分段落进行对读,让不同的朗读主体用自己的感受来予以表达。
3. 巧设情境,点燃朗读热情
以读促悟的朗读训练重点在于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对于低段学生而言,这一点要相对难以实现一些。传统的阅读方法过于单调,创设适当的朗读情境和气氛,能自然而然的让学生进入乐读、愿读的状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应用情境教学时,还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根据课文内容或者意境选择适宜的朗读背景音乐。例如《桂林山水》一文的课堂教学,教师在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后,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出情景式朗读。“风景如此秀丽的桂林山水,吸引了很多游客前来一睹它的风采,有谁愿意来当一次小导游,为游客们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如此一来,学生们的朗读欲望和表现情绪就容易高涨,教师可以顺势引导。第一步是熟读课文,富有感情地将桂林山水的秀丽读出来,这样才能在为游客介绍的时候显得更加生动。
4.读后品评,深化课文感悟
读后品评能充分利用质疑的作用促使学生进步,对文章内容进行拓展思考,从而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感悟。通常情况下,品评方式分为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前者就是将评价的权利还给了学生,将更多的评价机会让给学生。自我评论的过程就是讲出自己的感受,加深课文感悟的体验。对学生而言,评价他人、被他人评价的机会增多,这种多读多悟的教学方式必然能让学生朗读能力逐渐增强。第二种是教师评价。当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依然还是以教师评价为主,因为来自师者的言语能带给学生更大的情感波动,以情感投入为主的教师评价应该让语言更加简短、褒奖性更强,善于用敏锐的观察力去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让褒奖的语言配以肢体描述能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学效果,比如连连点头、竖起大拇指、微笑示意等。要让学生了解,朗读的好坏不是单纯的语言技巧问题,而是要深人分析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同时,经过白己刻苦的反复实践,才能真正掌握好。
5. 细化要求,提升朗读能力
细化朗读要求需要从字、词、句、篇这四个方面入手。首先是将字准确化。发音的正确性是顺利朗读课文的基础,这也是基本功。良好的朗读习惯就是在朗读过程中做好不丢字、不添字、不错字、不重复等,在此条件下要保证用纯正的普通话进行朗读,从而熟练掌握轻声、变调、儿化等音变技巧和规律。其次是把词形象化。在朗读中,词义的表达不仅跟语音有联系,与课文前后的内容也有关联,正确的朗读词语能透过词语将其中客观的现实联系体现出来,当词的含义形象的被表达后学生自然能加深对其的理解。再次是把句子生活化。在衡量学生对文章理解程度以及表达能力强弱时,重要的观察指标就是其在朗读时对句子的停顿、语调以及重读点,这一点对于低段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所以需要教师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从而让学生通过模仿去体会,在自己的朗读成长路程上逐渐读出自己的感悟和理解。最后是把篇完整化。即要求学生能准确把握文章的基调和大体氛围,快乐、悲伤、奋进等。
三、结语
总而言之,提升小学生的朗读能力需要教师长时间为学生提供细心、耐心的指导,更重要的是,学生自己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养成勤读、多思的阅读习惯。坚持提高自综合素质,运用自身所学在朗读教学上多多下的功夫,让小学语文课堂再现郎朗读书声是当下值得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参考文献
[1]颜婷婷. “言”读百遍,其“意”自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以读促悟”的实践[J]. 新课程(小学), 2017(4).
[2]张海燕. 以读促悟积淀小学语文素养[J]. 江西教育,2017(27).
[3]姜文莉. 聆听朗读,感悟真情——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之我见[J].读书文摘,201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