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2018-09-10王有华顾永姗
王有华 顾永姗
摘 要:问题是思考和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阶段当中,初中数学教学当中的问题也得以暴露。学生在课堂当中更多是跟随着教师的思维方向前进,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和被支配的状态当中,这也就导致了学生并不具备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学習的主动性。初中数学相对而言,难度更上了一个梯度,在传统教学之下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这样有可能会导致学生对数学出现厌恶的情绪。数学逻辑性比较强,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够得到挖掘和开发。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生;问题意识;培养方式
数学学习过程是对已有问题进行解决和对新问题发现的过程,因而在数学学习当中问题意识就非常重要。问题意识实际上就是在教师的启发和教育之下,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当中,能够自主性地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并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储备和数学知识对问题进行思考并解决。在问题意识的推动之下,学生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对问题进行解决,因而问题意识对学生数学学习起到了奠定基础和推动力的作用。在问题意识的引导和推动之下,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讨论当中。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需要关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在激发其学习兴趣的基础上能够对其内在潜力进行更加深入的挖掘。
一、当前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薄弱的原因
虽然目前提倡素质教育,但阶段性的考试依然存在于教育体制当中,应试教育和传统教学模式依然在教学过程当中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此种理念和方式既不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有可能导致学生在思想上存在依赖性和惰性。在传统数学课堂当中,教师占据主体地位,在整堂课当中,都由教师对数学知识进行讲授,学生问得较少甚至不会提出问题。大多数教师和学生将数学看作枯燥和抽象性的学科,在教学当中也认为题海战术和简单化的教学才能够真正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因而对于新的教学方式接受和尝试的比较少,从而导致了学生主体地位和意识的淡薄。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之下,学生会对教师存在依赖的行为,自主学习能力和主动性都比较差。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方式
问题与思维活动、思维创造呈现正相关的关系。在数学课堂当中,对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培养,不仅能够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问题思考过程当中,还能够使其构建出符合自身认知和思维习惯的学习系统。因而通过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也能够提高他们独立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革新观念,正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是目前新课改的中心内容,教师就需要对自身在课堂当中的角色和地位进行适当的转变和调整。对于初中数学学科而言,引导学生作为课堂主体,不仅能够使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和混合使用,还能够培养他们对知识结构构建的能力。教师在教学当中,应当与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发展需求为基础,而不能够根据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想当然对学生的分析而代替学生。教师在教学当中需要尊重学生个体化差异,从学生的角度对教案进行设计。在立足于学生基本需求的基础之上,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更加浓厚,数学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也能够得到相应的提升。
2.设计螺旋递进式问题模式
数学学科逻辑性比较严密,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采取螺旋递进式问题模式,根据现有的数学知识产生问题,再由问题的解决引入新的知识,之后再从知识的角度提出新的问题。在对问题进行不断发现和解决的过程当中,学生的思维能够得到深入化发展,逐渐递进的问题也能够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得到提升。因而螺旋递进式问题模式可以有效推动课堂教学,在对问题进行发现和解决的过程当中,学生在解决问题成就感的驱使之下,会更加愿意参与到问题的探讨过程中。比如在学习多边形及其内角和的时候,教师可以首先带领学生回顾三角形的内角数量和综合,然后让学生思考四边形的内角数量和内角和,五边形的内角数量和内角和。之后再让学生思考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式,再由此延伸到多边形的面积计算方式。层层递进的过程当中,学生能够将已学知识和现学知识进行结合,从而提高学生思考的深入性。
问题意识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需要根据数学知识的难度、学生的个性发展特点以及整体班级氛围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以小组方式进行合作探究,对教师提出的结论进行思考和验证,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在问题意识的引导之下,学生的数学能力能够得到提升,在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的指导之下,学生的数学知识体系会更加科学和完善。
参考文献:
[1]王宏.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1(33):63-64.
[2]廖洪波.论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科学素养教学设计,2017(36):174.
[3]陈奋楷.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当代教研论丛,2015(5):51.
编辑 赵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