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高中语文阅读中的文本细读

2018-09-10牛羽霞

文学教育 2018年9期
关键词:文本细读高中语文

内容摘要:文本细读是20世纪英美新批评派创造的一种文学批评方法,指用语义学的方法对作品的语言、结构和细节等进行真切的感知,深入的阐述和分析。文本细读尊重文本,以语言为立足点,能够让学生深刻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从而感受到浓浓的“语文味”。本文以陆蠡的《囚绿记》为例,以文本细读理论为基础,从文本出发,从语境中分析语义,从文本的内部组织结构三个角度进行文本细读。

关键词:高中语文 文本细读 《囚绿记》

一.文本细读的概念及必要性

文本细读是20世纪英美新批评派创造的一种文学批评方法,通常指“细密地研究作品的上下文及其言外之意,它要求批评家注解每一个词的含义,发现词句之间的精微,包括经过这样细致的分析,才能见出一部作品的总体,从而确定其艺术价值”。①

在文学批评的语境下,做为一种作品的研究方法,文本细读是为文学批评服务的。而到了课程教学的语境下,文本细读的研究对象转变为阅读教学,主要是对文本的象征、语言、结构等要素進行详细的解读。②在语文学科的阅读中,文本细读能够提高阅读的有效性,通过推敲字词含义、分析语境、探究文本中的矛盾等文本细读方法,进一步理解和体会文本中所蕴含的人文情感、人生哲理等思想,从而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相统一的性质。

二.高中语文阅读中文本细读的现状

目前高中语文阅读中文本细读的现状存在许多问题。从教师方面来说,首先教师对文本细读的理念不够重视,在高考和分数的重压下,许多教师仍然选择应试教育的要求来进行教学;其次,语文教师的文本细读水平不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不够。语文阅读中的文本细读不仅需要斟酌字词,反复阅读和理解,而且需要教师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能够在阅读中加入自己的理解,对文本进行再次解读。而当前高中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或意识去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这就导致教师在文本细读教学中使用的细读方法不够有效,仍然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从学生方面来说,首先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没有文本细读的意识,其阅读习惯仍然是看文章的主要内容,注重对精彩情节的分析,而忽略文本中特有的字词、语句,对文本细读不够重视。其次,教师对学生文本细读的引导不够,使学生不具备一定的文本细读能力,没有积极主动去进行文本探究的意识。

三.高中语文文本细读策略

1.立足文本,把握主旨

在语文的文本阅读中,因为语言具有不确定性、模糊性以及多义性,往往容易造成对文本的误读或曲解,所以我们要立足于文本,尊重文本。布鲁克斯主张,只有在作品中实现的意图才是作者的真正意图。至于作者事前对作品的设想和事后对作品的回忆,都不足为据。③所以在文本细读中,我们应该在保持文本原意的基础之上,再进行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和深入探究,而不是在解读过程中加入自己的主观臆想,或者用某种价值观来衡量和判断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图。

例如《囚绿记》这篇文章的主旨探究。最为普遍的看法是参考《教师教学用书》中的“民族气节说”,认为其主题思想是借助对绿色植物常春藤的赞美,含蓄地揭示出华北地区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下的苦难命运,象征着作者和广大人民追求光明、自由的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④。但是若以文本为中心对本文进行细读分析的话,我认为这种主旨是对文本的一种曲解,它并没有基于文本的内容去深入主旨,而仅仅因为文中的一句话“卢沟桥事件发生了”就夸大这种政治话语阐释,牵强附会地将本文主旨变成了一种政治价值观。

基于文本,本文揭示了人性中一种复杂的矛盾心理,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伤害后的一种自我反省,自我批判的精神,也表达作者对勃勃生命力的热爱,对自由的向往。启发我们要把握人性中矛盾的平衡,掌握适度的原则,经常自我反省,自我批判。文中的“我”是喜爱并且渴望“绿”的。但之后作者已经由喜爱而开始了对“绿”的索取、占有的心路历程。后来作者发现常春藤渐渐变得“娇弱”,作者开始内疚,后悔自己“囚绿”的过失,另一方面作者心中生长了“魔念”。这也是作者心理矛盾的具体表现:作者是喜爱“绿”的,但在它因为“我”的过失而逐渐凋零时却仍然不放走它,仍然要等到“我”离开的时候再放它自由。这种爱与恨相互交织的矛盾,作者对“绿”既爱也恨,越爱越恨,所以作者在文中多次表达了他对“绿”的怀念,比如文章第一段直接点明“这是去年夏间的事情”,表面上看,交代发生“囚绿”事件的时间,其实作者对时间的强调是为了说明作者对过去“囚绿”事件仍然念念不忘,是对自己扼杀其生命力而引发的自我反省的一种暗示。所以首尾两段相呼应,表达作者对“园窗、绿友”的怀念,而这种怀念不是因为喜爱,而是因为愧疚。

2.结合语境,细读语言

瑞恰兹反复强调,文本中,是某个词、句或段与上下文之间的联系,正是这种联系确定了特定词、句或段的具体意义,甚至一本书也存在着语境问题。⑤在文本细读中,我们要关注语境,结合文本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的人生经历,深入地理解文本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比如《囚绿记》这一文本的题目,“囚”这个字有什么作用?首先从字形来看,“囚”人在囗中,是个会意字,有拘禁、被拘禁的人的意思,带有强烈的主观意味。可以说“囚”字体现常春藤的人格化,作者在文中也称呼这一枝常春藤为“绿友”,把这一抹绿像人一般囚禁在了小屋内,可见二者是处在平等的地位上对话。那为什么要用“囚”这个略带有贬义的字呢?这就需要结合本文的创作背景。这篇文章写于抗战前期,作者陆蠡当时正在沦为孤岛的上海,但是仍坚持抗日文学活动。正因为当时作者被“囚”在了这“灰暗的都市和黄漠的平原”,这样的人生处境与他在北平所囚禁的常春藤是相似的,他们都被囚禁起来,渴望生命的活力,追求希望和自由。

再比如文中作者对“绿”的“魔念”。作者在《〈囚绿记〉序》中说:“我是感情的奴隶,也是理智的奴隶。我没有达到感情和理智的和谐,却深受二者的冲突;我没有达到感情和理智的匡扶,而受着它们的轧轹;我没有求得感情和理智的平衡,而得到这两者的轩轾。”我想这可以作为理解《囚绿记》中作者“魔念”的来源。这种充满占有欲望的爱是对所爱生命的伤害与摧残,而这种潜藏的思想情感,则是对自己“热爱生命”的方式的一种自我反省,发自内心的一种愧疚。

3.细读结构,整體理解

韦勒克强调作品就是一个隐含着并需要意义和价值的符号结构,主张解读就应该以具有这样的符号结构的作品为主要对象。⑥语文的阅读文本,有其表面的组织结构,也有其深层的结构。文本细读可以全面审视文本中的组织结构,深入挖掘文本的内涵以及隐藏的韵味。

在《囚绿记》中有表层的组织结构也有深层的组织结构。首先,表层的组织结构。本文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寻绿——赏绿——囚绿——放绿——怀绿”。文章首尾呼应,表达作者对“绿”的怀念,接下来,作者陈述因为窗外有绿影,因为“我”喜欢“绿”,“喜绿”而遇,遇而“得绿”。“得绿”之后作者“赏绿”,正是这喜爱让“我”产生了自私的念头,“囚”住这绿色。“囚绿”部分,形象地体现了作者的内心矛盾。而“放绿”的契机在于“卢沟桥事件的发生”,作者在“留心开车的消息”,而同时“绿”在等待被“我”放生的日子,作者与绿同处困厄之际,身临其境又设身处地,作者的感情便由个人占有欲望而回归于生活境界,走向了精神上的自我反省,其中也暗含了“我被囚”这样一条线索,正是因为“我”因社会的影响被“囚禁”在都市与平原,所以“我”才会“囚绿”,来为“我”的生活增添些生命力与希望。

其次,从“我”对“绿”的心态变化来进行分析,一开始“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急不暇择的心情”,度过了两个月“我留恋于这片绿色”,“我细细观赏”“巴不得它长得快”,到“我囚住这绿色”“不放走它”,最后“我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怀念我的园窗和绿友”。从这一角度,我们可以归纳出另一条行文线索,即“疲惫的心灵渴望绿——孤独的心灵观察绿——自私的心灵占有绿——漂泊的心灵怀念绿”。从这一结构来看,我们发现本文所表现的就是作者的心路历程,表达人性中理智与情感的矛盾。

注 释

①鲍吕.文学艺术新术语词典[Z].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7.

②朱红.浅谈语文阅读中的文本细读——以《背影》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2010(10).

③汤贵忠.文本细读:语文阅读教学的起点[D].福建师范大学,2007.

④焦锐男.“囚绿”与“爱国”,阴差阳错为哪般?——从《囚绿记》主题解读看中学阅读教学之隐忧[J].语文教学通讯,2014(04).

⑤钱小燕.高中语文文本细读教学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3.

⑥董青玲.中学现当代散文散文教学中的“文本细读”探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

参考文献

[1]董青玲.中学现当代散文散文教学中的“文本细读”探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

[2]王见.语文教师解读文本的三个步骤——以《囚绿记》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2014.

[3]苏宁峰.文字彩衣下的陷溺心灵——陆蠡《囚绿记》细读(下)[J].中学语文,2015.

(作者介绍:牛羽霞,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

猜你喜欢

文本细读高中语文
基于网络交际情境下高中语文写作学习任务群设计的应用初探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引导”方法研究
浅析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细读的方法谈
细读文本,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
小学语文文本细读教学研究
小说文本细读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