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余华小说国际流行的原因
2018-09-10王晓
内容摘要:余华的小说作品受到国外读者的认可不是偶然,有其作品自身的独特优势,作品风格决定了他在国际读者群受到广泛认可,随着更多新作的问世,他的国际知名度也会越来越高。
关键词:余华 小说结构 批判现实 怪诞新风
据统计,余华的作品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在美国、法国、英国、俄罗斯、日韩等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版发行,曾荣获意大利文学基金会颁发的1998年度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法国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澳大利亚詹姆斯·乔伊斯基金会颁发的2002年度悬念句子文学奖,法國国际信使外国小说奖,意大利朱塞佩·阿切尔比国际文学奖等,作为一名中国当代作家,他已经获得了较高的国际声誉,是中国在国际上最出名的作家,被中国作家网评誉为中国的查尔斯·狄更斯。作品在国际读者群广泛流行,深得好评,像《许三观卖血记》还被翻拍成韩国电影,这一点在中国作家群里不多见,难能可贵,他的成功不是偶然的,缘于他的作品跟上了文学最新的发展阶段,合乎国际读者的阅读期待,如果以后再出几部杰作,估计诺贝尔文学奖也指日可待了。
一.结构文字独特
初读余华小说,给读者的感觉就是篇幅相对较短,每部长篇小说字数多在12-15万字左右,这在当代长篇小说中字数算非常少的,像茅盾文学奖作品《穆斯林的葬礼》、《白鹿原》有52万字之多,如果单论篇幅后者要三倍于余华的长篇小说,余华的长篇小说顶多算是中长篇。余华小说的句子好理解而且较短,语言通俗中又充满诗意,耐人寻味,感情饱满,质朴的语言总能打动读者,对话形式文本占的比重较大,小说人物也不多,情节也不复杂,基本上围绕一个主要人物的一生展开,把人生写得就像一个人走在一条路上,从起点到终点,中间抓住几个重要的人生节点展开叙述。《活着》就是围绕徐福贵的一生从少年写到老年,又从一家人到一个人的变化过程。《许三观卖血记》也是围绕许三观依靠卖血渡过了人生的种种难关,战胜种种命运。《兄弟》讲述江南小镇两兄弟李光头和宋钢从“文革”至今的跌宕人生,他的几部小说几乎都有这一特点,众所周知,国内文学作品能够得到国际读者的认同,在文本上达到思想的互通,翻译至关重要,以上谈的这几点从翻译文字的角度来看,余华的作品可以说对翻译家的难度不大,不管翻译成哪国语言,基本上都能如实真切的反映作品内容,基本保持和原文一致,做到信、达、雅的境界,这就能使国外读者感受到原文的魅力,如果译文足够好,国外读者还可能获得比国内多者更多的文学艺术感受,不会因为翻译问题产生阅读障碍,减少了阅读的难度,这一点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极为重要,加之作品叙述纯净细密,打破传统的语言秩序,组织成为一个适合国际读者的话语系统, 10几万字的小说几天就可以读完,阅读时间大大缩短,这成了余华写作风格独有的优势,不至于像某些译作因为人名多、情节复杂造成阅读混乱,很难读懂,这也是做到国际读者流行认可的基本条件,余华做到了,这可能是作者在在自述中提到受国外作家的影响较多的缘故,像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写作技巧、奥地利作家卡夫卡对他思想的解放、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的心理描写等。余华独特的风格结合中国汉字的表现力真正使中国文学走向了世界,传播了中国的文化,小说文本写作的特点是值得中国当代作家学习和借鉴的。
二.批判现实主义的先锋
余华是批判现实主义的伟大作家,其小说感染力强,余华说他的创作,都是在努力更加接近真实。作品中的真实不是生活里的那种真实。他认为生活在实际上是不真实的,生活是一种真假参半、鱼目混珠的事物。余华笔下的生活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真实,比现实生活还真实,这一点可能是与作者生活在那个时代有关,文革时期余华每天看到的事件太多,这为以后的作品提供了素材。国外读者对中国文化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余华的作品风格正好搭建了一个桥梁把中国小人物的生活现状和中国过去经历传递出去,走向了世界读者。余华的长篇小说大多写了一些小人物普通人的生活,是普通人的传记,人物大多是活生生的、没有经过修饰的原型,这就是中国小说的生存因素。他们大多生活困苦,大都生活在中国建国后到文革这段时期,他们的生活有过短暂的甜蜜幸福,但都因为种种生活突发事件使生活突然陷入了痛苦,渗透了一种契诃夫式的悲悯情绪,余华在描写一个简单的人物的一生时,特别注重心理刻画,用精致的语言把他们的所思所想所需反映出来,注重人物的自然需求和本性,作品大多以坚贞的爱情和和浓浓的亲情为主体情感,写出了中国社会那个时代的集体悲剧,这一特殊而大众化的平凡小人物生活状态也最能引起大多数读者的共鸣。《活着》中的富贵家庭破裂,家人一个个相继离去,最后剩下自己和一个老牛陪伴,他还抓住历史典型的阶段,如写到大炼钢铁的描述,把铁制的东西放在水中试图煮化,炼成钢铁,体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朴实,其实是在暗讽,还有重要环境的聚焦,富贵失去亲人的那家医院,也是社会机构的一个缩影,他不愿再踏进去,这些内容都会让国外读者叹为观止,调动了他们的阅读期待和对小人物生活的同情心,这类作品对国外读者感染力更为强大。在余华感人肺腑的小说《许三观卖血记》中,许三观卖血维持生活,简单的人物、简单的情节却能引起世界性读者的共鸣,有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还有后来《第七天》中一些热点事件的在作品中的植入,综合反映了毒奶粉、官僚腐化、贫富分化、道德沦丧、暴力执法、食品安全、农村留守老人和儿童、城市鼠族等各阶层各方面的问题,他的作品一步步更加逼近真实,让读者身临其境,从文革时代写到现代,余华批判现实力度之大在中国作家群中不多,是深入灵魂的批判,有人称他是鲁迅式作家也不是毫无根据,他以前做过五年的牙医,曾两次进入北京鲁迅文学院深造,作品的讽刺风格和鲁迅很像,这些作品反映出的具有中国特有背景下真实人物和情节唤醒了世界读者的人文关心,也会陷入关于社会人生深深的思考。在当代作家在文学作品中反映中国特殊时代真实并能很好的传递出国门的作家除了莫言也就是余华了,他把真实写出来留给读者思考评议,能够引起世界读者的关注,这类作品成功走向世界就是缘于他的太真实,触及时代的现实,迎合了国外读者对中国历史文化神秘的探求和阅读品味,他的作品在批判现实的同时也在呼唤人性的真善美,这也是余华创作的初衷。
三.戏剧化的特点
余华的作品像一部大型的多幕悲剧,时间、地点、人物、冲突都高度集中,时间大都集中在“文革”时期及转型期,这个时间段的选择也是一个精心挑选,本身是个特殊时期,社会大背景下的人们的生活成为创作的焦点题材,包括外国人对中国这个时间段的历史也有所耳闻,关注度较高,如果历史时期再向前可能就不太熟知了,吸引力可能就不那么强了;地点多集中在中国农村或城镇,虽然作品中的人物不多但人物集中,中心人物只有一个;冲突集中,主要冲突就是人的需求与社会的矛盾,故事的主人公都在追求作为人最质朴的生活,但社會无法满足之间的矛盾,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从而发生了人间悲剧,《兄弟》中多次写到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李光头和宋刚饥饿的场景,有着极为震撼的描写。《活着》富贵辛劳持家,女儿凤霞因为发烧不能说话,注定了悲剧的一生,有庆光脚放羊贴补家用,最后突然献血死在医院;《许三观卖血记》中许三观卖血维持生活,前后卖了10多次血,最后领了一大批人卖血。这样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充满紧张感,读他的作品精神总是高度集中,心弦紧绷,读者会为书中的主人祈福,希望他们下一章节能够过得好,特别是《活着》这部小说,总是让读者的情绪起起落落,富贵开始是地主出身,家境良好,赌博输掉了家产,一夜一贫如洗,特别是儿子有庆的死亡,一个懂事的孩子突然就消失了,凤霞本来也进入了幸福的婚姻生活,结果生孩子时说大人小孩平安,不一会又因为大出血而死,令人意想不到,作者始终抓住了读者的敏感神经,从头至尾。《许三观卖血记》中读者一开始就会想着许三观会不会因为卖血,血尽人亡,特别是去上海一路卖血给儿子凑医疗费,把底层百姓生活的艰难写得令人慨叹不已,同时该部小说也讽刺了血头一类人。《第七天》特别像个七幕剧,七天内变换着人物情节,有不同的剧情,这种戏剧化的情节张力正是抓住国外读者的心弦,戏剧在西方比较发达,发展较早,各类戏剧作品非常多,他们看惯了悲喜剧,对余华这种独特的作品接受相对较为容易,加之余华作品中的语言也有戏剧语言的特点,高度个性化、充满诗意美感更能适合国外读者的阅读品味。
四.向现代主义文学转型
余华不算特别高产的作家,至今写了有五部长篇小说,余华一直在追求改变,他对自己再创作要求很高,酝酿的时间较长,作品创作的间隔时间也变长了,他在寻求创作上的突破,在前期较好地国外读者群的基础上想占据国际读者市场,进一步提高自己作品的国际影响力,他认为批判现实主义这种文学体式需要向更高的阶段过渡,那就是现在世界文学比较流行的现代主义文学和后现代主义文学,这种文学不主张用作品再现生活,提倡从人的心理感受出发,表现现实生活对人性的压抑和扭曲。在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人物往往是变形的,故事情节也多以荒诞为主,主题大多是绝望的。《第七天》是余华继《兄弟》之后,时隔七年后最新长篇小说,这部作品是余华创作转型的全新尝试,用荒诞的笔触和意象讲述了一个普通人死后的七日见闻,讲述了现实的真实与荒诞和生命的幸福与苦难,使用一种幽灵叙事的手法在讲述了比恨更绝望比死更冷酷的存在。通过这两个世界的描绘,现实世界是冷酷荒诞的,死后去往的世界是温情至善的,作品通过这种怪诞的方式批判了现实世界,这种转型国内评论褒贬不一,贬者主要认为是新闻串烧,被认为是余华创作的失败,其实这有点言过其实了,通篇读完,新闻事件的的比重不大,这部小说可以说是余华前面小说的集大成者,也许经过时间的沉淀这部小说的价值会显现出来,怪诞派创作手法是一种进步的潮流,在国外深受读者欢迎,就像国外的怪诞派作品中国读者很难接受,不知写的是什么,被国内读者贴上语无伦次,思维混乱,毫无逻辑的标签,实际上是部分读者没有耐心读完,难以看出它的价值,读者的专业鉴赏能力需要提高,这就是他的有些作品国内读者不接受,在国外却争相阅读的原因,其实这类作品的创作难度更大,很难控制和把握,需要较高的写作水准。《第七天》这种怪诞派作品国内作家创作的非常少,余华的大胆尝试还是值得肯定的,国外读者群会不少,会令他们耳目一新,中国作家也可以写出富有中国文学特色的怪诞小说,这本身就是一个突破,尽管还可能有不完善的地方,可以说余华不仅是国内先锋派作家也是国际上中国先锋派作家的代表,相信他以后还会有更多更好的怪诞派作品问世。
中国的小说前些年受到西方文学的排挤,不能在国际上站稳脚跟,从上世纪90年代末至今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日益提高,中国小说也以惊人的速度进入国际读者的视野,中国的历史文化对国外读者来说充满了神秘感,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成了中国文学作品的标签,余华以国际视角结合中国现实状况把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上升到了新高度,打破了中国小说没意思的偏见,从人的感情出发,把人的内心延伸到更广阔的世界,追求人物的细致刻画,语言的精致优美,形成了独特的纪实风格,虽然他的小说不是鸿篇巨著,但细腻的人物刻画和心理描写是现代主义文学的流行趋势,作品充满故事性,余华一直在这样趋势指引下进行创作,已经成了他的风格,给国际读者带来了新鲜感,他的《兄弟》在海外好评如潮,很少看到负面评价,随着国外读者群的增多,他的国际影响力也会逐步提高,为自己带来国际声誉的同时会为中国文化的传播做出更多贡献。
余华作品的海外流行与影视的传播也分不开,好的影视作品推动了小说原著的出版发行,两者相得益彰。《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目前被改编成了电影,进一步增加了他的影响力,拓展了海外阅读市场。余华将带动一大批作家走向国际市场,形成中国文学的国际力量,目前,在韩国苏童、曹文轩的作品影响力也在扩大,余华这类受国际读者喜欢的中国作家还会不断涌现出来。
参考文献
[1]李佳.在暴力与温情中穿梭:论余华小说的苦难主题[D].浙江大学,2007.
[2]叶立文.叙述的力量:余华防谈录[J].小说评论,2002(4)
[3]王其保.余华小说浅析[J].工会博览,2009(3):157-158.
[4]宋毅.余华90年代小说创作变化探析[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15-117.
[5]吴义勤.余华研究资料[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44.
(作者介绍:王晓,黔南民族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