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院园合一”校企协同培养应用型人才实践研究

2018-09-10张春梅梁忠环

高教学刊 2018年14期
关键词:校企协同应用型人才培养

张春梅 梁忠环

摘 要:在应用型高校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背景下,文章基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场域理论、开放协同和跨界融合思想,特别是基于三螺旋理论对“院园合一”校企协同培养应用型人才进行实践研究,明确了校企一元化运行机制、学业+产业实训式人才培养模式和产教融合的场域等“院园合一”校企协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机制内涵,分析了“院园合一”校企协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现实意义,以期对我国应用型高校推进校企协同育人提供借鉴。

关键词:院园合一;校企协同;培养;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14-0158-04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and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in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education and labor, the field theory, the idea of open cooperation and cross-border integration, especially for the "Three Helix theor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ultivation of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by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under the mode of integrating academies and industrial parks. It not only clearly defines the connotation for the mechanism of cooperatively training applied talents, the practical training mode of academies plus industries and the field of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but also analyses its practical significance so as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s to promote the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betwe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for the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in our country.

Keywords: integration of academies and industrial parks;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cultivation; applied talents

一、有关概念界定

“协”意为众人之力,“同”为共同之意。为促进学生人格的培育、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升,需要构建内外部、软硬件协同环境,整合不同资源。

校企协同培养应用型人才是指应用型高校和合作企业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下共同培养符合行业、产业岗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过程或活动,构建学校课堂教学与企业生产经营相结合的教育模式。

“院园合一”即高校二级专业院系和专业产业园合为一体,统一建制。校企协同为手段,“院园合一”校企协同为路径,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的,从而在学校体制机制层面有效解决了校企合作中学校育人公益性与企业营利性之间双主体的工学矛盾。“园院合一”“填平校企单个组织的‘短板或‘缺口,构建一种介于‘内部化组织和‘市场化组织之间的中间组织形态。”[1]

二、溯源“院园合一”校企协同培养应用型人才

(一)基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

“院园合一”体现了“实践出真知”的核心思想和教育的生产力本质,构建了校企共生共荣体。“院园合一”模式下专业学院的教育者把产业园内的企业项目引入课堂,与行业企业合作培养学生,学生把学习知识与运用知识结合起来,在生产劳动中成长为合格的劳动者。

学校育人公益性目的和企业生產营利性目的之间有内在追求的差异性,但二者可在“使用人中培养人”上找到共同点。在“使用中培养人”就是专业实践,在做中学,在实践中获取知识、技能和经验。企业使用人、培养人是为了获取人力成本,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学校培养人是为了获取人才成本,追求在实践中实现育人社会效益最优化,教育培养人、成就人的价值是在工作单位“做事”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在校企合作中如果产生偏差就会动摇双方合作基础:偏向企业,重在用人,单纯以就业导向,短期功利性目的凸显,学校育人就失去话语权、主导性,实习学生会演变成廉价的“学生工”,凸显教育理论中人的工具论,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偏向学校,不顾企业淡旺季的生产和用工需求,让企业围绕学校人才培养转,则校企合作是一头热,企业失去积极性,学校在象牙塔内闭门造车,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不能落到实处。而“院园合一”的价值追求在于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并通过经济价值增值来促进社会价值的最大化,实现校企协同育人的社会效益。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校企一体化,在一致的价值追求下,结合学校和企业双方需求,学校自主举办产业园,使入园的企业不但具有“生产企业”的性质更具有“教育企业”的特点。实行“院园合一”模式,既实现两个主体单位即学校与企业的共生共荣,又能很好规避社会上产业园单纯营利性,还能实现公益性的育人功能,将工作落脚在人才培养上。

(二)基于场域理论

“‘体验重于知识……‘知未必等于‘会。千万不要以为只要‘知就‘会了”。[2]杜威说:“教育并不是一件‘告诉与被告诉的事情,而是一个主动的和建构性的过程。”[3]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而言“做中学”尤为必要,要杜绝“在黑板上种庄稼、在讲台上开机器”的纸上谈兵,务必营造学场和职场一体化的人才成长环境,实现陶行知先生所说六解放,让应用型人才冒出来。

学生学习力、学习习惯的培养是由学习环境影响的,既受物理环境制约,更受他人行为的制约,因为“场是相互依存的一个整体”,使“人以类聚”。学习是一种氛围,是一种文化,形成学习场域,场域内能量个体之间能量可以相互转化、传递、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建立人才成长场域,培养学生动手习惯。在实践教学中强化学习场域论,旨在形成学场+职场,即学场即职场。职场是更大的学习场,学农于农场,学工于工场,学业置于产业,形成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基于开放协同、跨界融合思想

办应用型本科教育要突破“就教育论教育”的思维模式,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一种专业教育,专业教育的本真在于产教跨界融合。应用型本科教育重在定向于地方、定型于应用、定位于教学、定格于实践。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企业参与;企业发展需要应用型人才支撑。双方的刚性需求,决定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是“选修课”,而是“必修课”。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需要构建双方互利共赢的制度体系。学生在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下,实现由“学校人”到“职业人”的蜕变。而二级学院与专业产业园统一建制的“院园合一”为校企协同育人提供了机制保障。

(四)“院园合一”之实践溯源

在国外,英国的“三明治”和德国的“双元制”等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是已被证明的提高学校办学质量的有效路径。在中国早期的近代高等学校里,福建船政学堂自其创办以来就实行厂校一体的办学体制。“福建船政局同时创办铁厂、船厂与学堂……教习既是教师,又是工程师;学生要参加工厂劳动,并承担生产任务。”[4]。

在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验田上,前校后厂的办学模式、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一企一班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卓越工程师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等校企协同育人举措不断涌现。众多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中,专业教育与产业园区齐头并进的“院园合一”模式不啻为一种有益的探索。

三、基于三螺旋理论的“院园合一”校企协同培养应用型人才实践

(一)三螺旋理论的“院园合一”

构建“院园合一”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是典型的三重螺旋模型,将学校、企业、政府融为一体发展,创造知识、产业、行政三力同向聚合,“从而促进了大学、政府和企业三者间的共生共长。”[5]

创造这种合力的前提在于在教育与职业、学校与企业的边界切面上建立起新的运作机制,实现跨界融合。就学校人才培养而言,是以学生需求为圆心,以优质服务为半径,突破学科思维和专业壁垒,跳出学科思维界限,围绕区域经济新动能建立具有行业、产业性质的二级学院。跨界整合校内教育资源,摒弃封闭、保守的心态,以开放的姿态、开放的思维、宽广的胸怀迎接校外资源,主动对接市场、对接社会需求,与行业企业合作,整合优质资源,拓展活动领域,实现专业链对接地方产业链、创新链,完善产教融合的生态系统。

在政校企基于三螺旋构建的“院园合一”的平台上紧密协同共同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的。教育的本质是对学习者提供的优质教育服务,为未来培养人才。“得平台者得天下”。教育平台是众多学习者进行有效学习的互动基础,并为学习者提供学习资源。基于三螺旋理论的“院园合一”是为学生打造学生学习成长的平台,并促进平台的成长。这个平台聚合了政府、企业、行业、学校多边市场资源,为学生学习力和创造力培养及合作者提供软硬件相结合的环境,打造相关利益方共赢的生态圈。

(二)“院园合一”校企协同的价值追求

为传授知识向提高能力转变提供平台,为知识向生产力转化提供载体,专业学院的教育工作者把产业园内的企业项目引入课程、引入课堂,学生把学习知识与运用知识结合起来,在生产劳动中成长为合格的劳动者。校企协同育人的形式和内容由单一向多元、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三螺旋视角下“院园合一”校企协同的价值追求在于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并通过经济价值增值来促进社会价值的最大化,实现校企协同育人的效果。

在实际的企业经营管理中,人才是超越一切的企业之宝,企业要增加利润,减少成本,肯定离不开人员的力量。有责任的企业一定会担负起培养企业人才的责任。基于此,企业有与学校合作的内在需求。

作为公益性社会组织的学校肩负育人造材的使命,追求教育的社会价值,努力培养“值得教师崇拜的学生”。然而在封闭的象牙塔内培养的书呆子,常被人诟病有与社会实践脫节的倾向,于是开门办学,与企业合作,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成为改革的方向。

在政府支持下,搭建专业二级学院和产业园合一校企协同平台,集学校教育公益性社会价值和企业营利性经济价值于一体,在市场驱动和使命驱动下,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来实现实践育人的目的,企业通过人力和智力资源整合,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三)“院园合一”校企协同之机制构建

“院园合一”校企协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前提是政府主导的政策资源和法律体系。政府主要在政策层面进行顶层设计,在政策、法律和制度层面提供保障机制,为校企协同育人创造发展环境。

“院园合一”校企协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础是产教融合的生态系统。“院园合一”校企协同的层面不再停留在企业提供实习场所,接受学生工作等层面上,而是企业深入到学院管理与发展的各个方面,企业全面介入学校专业设置、课程方案、教学管理及实践教学等环节,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

“院园合一”校企协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是建立共享共赢合作机制——利益驱动机制。基于三螺旋的“院园合一”是一种政府行为,也是教育行为,更是一种经济行为。无论是社会效益,还是育人效益或经济效益,政校企三方是建立在互惠共赢基础上的,在人才培养上达成共识。所以政府、企业、学校在共同利益驱动下,在院园合一的平台上实现协同育人目的。

“院园合一”校企协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类型是学生创业型。在政府、企业、学校三螺旋关系中,不是以企业为主的生产项目主导型或产业开发经营型产业园,也不是以学院为主的教学项目或科研项目主导型的校园,而是学生创客为主体的学生自主创业园区。

(四)“院园合一”校企协同培养应用型人才中力之关系

二级学院不仅是教学单位,更是办学单位,也是校企合作的主体。在三螺旋关系碰撞中通过校企协同促进专业的教学改革,把学科特色浓厚的专业学院改革为服务地方、对接产业的行业学院、企业学院。二级学院是创业型的,具有人才资源开发和社会服务能力,在与政府、企业合作中具有平衡的能力、平等的地位和合作的资本。

校企合作要持久,需要政府的公信力。因为没有政府的政策支持,校企缺乏持久合作的動力。校企合作的企业不但在业内要有一定的话语权和相当的实力,而且必须具有教育情怀和专业培训能力,属于“教育企业”,能在教育公益性和企业营利性之间权衡。在校内或学校周边校企共建专业园区,既是企业生产经营基地,也是学校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虽然学校调整人才培养计划可以进行“旺工淡学”,但校企合作的目的是协同育人。校企协同使学校突破象牙塔,赋予了社会服务功能,使学校获得了“向阳而生”的创造力,使校内外资源流动起来,成为活水源泉。

政校企三螺旋中力之结构是相互的,“强调各行为主体之间的相互关联、协同共生。”[6]企业不仅对于学校有一种需求拉力,而且是大学落实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实践育人理念的强大推动力;大学的人才资源和人力资本是企业最为紧缺的,大学知识、技术是企业升级发展最为需要的,大学的人才、知识和技术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推动力,市场也提供了推动知识学术与技术发展的力量。

四、“院园合一”校企协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机制内涵及意义

(一)校企一元化运行机制

“院园合一”是一种校企双方共赢的长效合作机制,其管理主体一元化,即二级学院和产业园创办主体均为学校,采用院务委员会与园区管理委员会合一运营模式。实行“院园合一”的二级学院是学校赋能授权的办学单位,具有充分的人事权、经费使用和分配权、生产经营权、教学科研的自主权,成为责、权、利结合的实体单位,能够开门办学,进行校企共育的人才培养改革实验,有力整合利用行业、企业、政府、院校、校友等资源。

二级学院和专业产业园合署办公,设学校院长和企业指导院长,由学校院长负责教学科研,也负责产业园的工作,下设校企合作服务办公室,服务协调入园企业的生产经营与教学科研、学生管理与服务工作。实施学校和企业双专业带头人制度,实施学生企业导师制度,成立企业家导师俱乐部。采取激励措施鼓励教师进行职业内带领学生共同创业,支持专任专业教师结合教科研工作开展产教研项目,要求专业教师具有企业实践经历,建立了学校双师素质教师与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员互聘机制。

陶行知说过:“但要求其充分实效,教育更须与别的伟大势力携手。”[7]二级学院不一定建在一级学科上,对应行业产业需求建行业、产业学院。倡导跨学科组建专业群,一个专业群对应一定的经济实体,将企业需求的人才规格与专业设置的培养方向对接。

(二)学业+产业实训式人才培养模式

园区内企业全面参与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设计、课程开发、教学组织、课堂教学、学生评价、就业创业等环节,企业文化、业务管理、信息系统融入到课程教学,为学生实践、实习、实验提供真实的实践项目。学院专业教师在入驻企业真实生产营销环境实践。无论是引进企业和学校创办的企业,均匹配一定数量的专业学生,学生在课余时间和课岗融替的课程由企业教师组织理实一体化的课堂教学。企业生产营销场所是实践教学场所,亦是学生专业实践基地和就业创业基地,亦是教师科研项目研究基地。

“院园合一”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下,教学方法是陶行知所说的“以工作或问题为中心的教学做过程”,强化操作型知识学习、实战技能培训、动手能力训练。实现了“学”与“工”零距离。

(三)产教融合的场域

在“院园合一”模式下,学校与行业、企业共建教学平台、创新创业平台、技术服务平台、企业孵化平台。夸美纽斯说:“凡是应当做的都必须从实践去学习。”[8]在产教融合的场域内,根据行业或企业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方向”和课程内容,校企协同制定符合地方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师资共享,人才共育,过程共管。

(四)“院园合一”校企协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现实意义

“院园合一”适应人才培养精准化、订制化发展趋势,准确把握人才需求和专业发展的生命周期,快速搭建市场需求——学生学业——学科专业桥梁,及时满足学生兴趣与市场需求之间的教育服务,有效克服了教育教学对于市场滞后性的弱点,使学校教育不断增加造血功能,使人才培养与行业发展同步,使校企成为命运共同体,使学生走上手脑并用的创造之路。

参考文献:

[1]林建,曾钰.基于战略联盟的“2011中心”协同机理研究[J].国家行政学院编,高等教育热点问题调研报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4).

[2]稻盛和夫.活法[M].曹岫云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13:80.

[3]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42.

[4]潘懋元.船政学堂的历史地位与中西文化交流——福建船政学堂创办140周年纪念[J].中国大学教学,2006(7).

[5]马永斌,王孙禺.大学、政府和企业三重螺旋模型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5).

[6]蔡先金,大学治理[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6:147-148.

[7]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85-109.

[8]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132.

猜你喜欢

校企协同应用型人才培养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探索研究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浅析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的物理教学改革
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模块化教学研究与实践
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块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校企协同视角下创新创业教育的分层培养体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