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提升高校贫困生就业竞争力的方法和路径
2018-09-10杨志增
摘 要:当前,高校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竞争愈演愈烈,高校贫困生也面临着更多的就业困难和挑战,文章从高校困难生就业问题的影响因素以及探索提升高校贫困生就业竞争力方法和路径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就业竞争力;方法和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14-0060-04
Abstract: Nowadays, the employm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serious. The needy college students are faced with more difficulties and challenges in employmen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employment of needy college students and explores ways to improve their employment competitiveness.
Keywords: needy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competitiveness; methods
当前高校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2017年广东省高校应届毕业生数量再创历史新高,高达52.8万多人,据统计数据显示[1],高校贫困生占学生总数的比例大约在20%-25%左右,假如目前按照这个比例估算,广东省高校贫困生的数量至少在10万以上,而从当前现状来看,这样相当庞大的学生群体由于其经济承受能力相对有限,综合素质能力相对较差,就业心理压力较大,这些因素和激烈的就业竞争叠加,进一步削弱了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如何帮助高校贫困生提升他们的就业竞争力意义重大,这不仅关系到高等教育和諧发展,更关系到社会稳定发展和国家长治久安,本文从对影响高校贫困生就业难的因素进行深入调查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形成提升高校贫困生就业竞争力的方法和路径。
一、高校贫困生就业难的内在影响因素
(一)高校贫困生的就业心理状态直接影响着高校贫困生的就业能力
高校贫困生普遍存在自卑心理[2]。高校同一宿舍间大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存在较大差异,这导致一部分高校贫困生比较自卑,如果这部分高校贫困生没有及时得到有效心理辅导,将容易出现懦弱、焦虑等自卑的心理问题,这将会影响其学业水平,进而影响将来就业。自卑心理还将影响大学生第二课堂的表现,第二课堂作为大学校园培养大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抓手之一,对培养大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发挥着重要作用。而高校贫困生因为自卑心理不敢或者比较少的尝试去加入学校的社团活动,具体过程表现为不敢进行社团的面试,或者在面试社团过程中表现出胆小怕事、优柔寡断的性格特征,导致最后竞选学生社团组织的干事失败,从而失去在大学第二课堂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宝贵机会,更严重者,高校贫困生因为面试学生社团组织失败,进一步加重他们的自卑心理,给毕业寻找工作时的面试留下失败阴影。
(二)高校贫困生不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影响高校贫困生的就业
2017年对我院近430名贫困生进行就业动态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340份,关于就业地域这一问题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63%的贫困生选择只去北上广深等特大城市,22%贫困生选择中小城市,8%选择去西部地区,7%的同学表示对就业的地区没有限制和要求。关于就业单位类型这一问题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48%的贫困生选择去国家机关或事业单位,36%选择贫困生去国有大中型企业,选择民营企业只有不到10%,其余6%的贫困生表示无所谓去哪种类型的就业单位。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有相当多的高校贫困生可能会有过高的就业期望。有些高校贫困大学生受家庭传统观念的影响,总是认为上大学后就一定要找到一个光宗耀祖的体面工作,以便为家族争光,这些不正确的就业观念导致他们只愿意选择在体制内的工作、大企业就业或者只愿意留在北上广深等大城市就业,这些不正确的就业观严重限制了高校贫困生的就业路径。
(三)高校贫困生不全面的综合素质发展影响高校贫困生的就业
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多,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文凭不再是企业录用高校毕业生的一个决定性标准,现如今,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综合素质能力的竞争。高校贫困生由于家庭父母教育背景、家庭经济收入不高造成家庭投入到教育上的学习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等,高校贫困生在入学时的知识面广度、英语综合能力、动手实践能力都会和非贫困生存在一定的差距,入学后,高校贫困生又面临学费、生活费、其他学生活动开支费用紧张的问题,这种情况下,高校贫困生被迫减少参加实践活动的机会,从而影响他们综合素质能力的发展和提升。
二、高校贫困生就业难的外部影响因素
(一)来自家庭的影响
大部分高校贫困生家庭的父母或者亲属将许多他们的希望和心愿寄托在高校贫困生的身上,他们认为孩子们只要上了大学,就一定可以找到薪酬水平高、工作环境好的工作单位,就一定可以出人头地,让整个家庭过上好日子。而从现实情况来看,有许多高校贫困毕业生一直饱受家庭对他们这种过高的期望和现实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双重压力的煎熬,这样不仅会影响他们找工作的状态,而且有可能加重他们的心理负担,严重者还会诱发导致高校贫困生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
(二)来自社会的影响
每年应届毕业生的数量都创历史新高,在当前经济增速放缓的社会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愈演愈烈,而高校贫困生由于自身综合素质不足在就业过程中就显得更为被动,特别是目前有的地区就业市场制度还不健全,在就业过程中还存在不正之风,没有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公平、公正、公开,这对本身就缺乏社会资源的贫困生来说简直就是雪上加霜,许多贫困生在不能得到公平对待后,不仅失去了宝贵的就业机会,而且还加重了他们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三)来自学校的影响
高校就业指导的职能部门已经认识到高校贫困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和毕业性,也确实创造出一些就业机会给高校贫困生,但是这些措施从总体上说来还远远不够,首先,在统筹规划和工作内容上还缺乏对高校贫困生援助的总体的布局和谋划;其次,目前针对高校贫困生专门的职业能力提升和辅导的工作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最后,高校出台的专门针对贫困生就业的就业经济补贴对于高校贫困生来说其帮扶的力度还是有限的。
三、做好贫困生就业工作的对策及建议
透析当前高校贫困生就业难的问题,我们可以发现,提升高校贫困生就业竞争力的方法和途径可以从政府、高校、社会和高校贫困生四个维度出发,彼此间通力合作,帮助高校贫困生提升就业竞争力。具体可以从政府的就业政策的制定、高校对高校贫困生提供的支持和帮助、社会对高校毕业生职业理想和价值取向的积极引导等宏观方面出发,还可以从高校贫困生自身角度出发,对他们进行积极引导和指导,注重就业竞争力的培养。
(一)政府应进一步完善就业政策和规范就业市场,为高校贫困生就业创造良好竞争环境
1. 政府应该进一步完善有关就业政策和规范就业市场,严厉打击那些以营利为目的的就业招聘会,规范用人单位招聘人才制度,严格按照相关程序进行人才招录,杜绝使用暗箱操作或萝卜招聘,排除人为因素导致的就业不公平,真正做到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2. 政府进一步加大对高校贫困生就业扶持的力度,如对高校贫困生在大四找工作就业时,火车站可以开辟专门的“贫困生就业绿色通道”,根据高校贫困生提供的证明材料,实行火车票费用优惠减半。还有免除高校贫困生报考公务员、事业单位等报名费用或参加各类招聘会的入场费用,切实减轻高校贫困生的就业负担,降低高校贫困生的就业成本。
(二)高校应为贫困生就业提供更多的实际支持和有益帮助
高校是贫困生提升就业竞争力的主阵地,高校应该构建多渠道、多维度的途径去帮助贫困生提升就业竞争力,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
1. 加强高校贫困生思想引领[3]。高校要帮助贫困生认真分析党情、国情、世情,引导高校贫困生清晰认识到当前世界和国内社会形势和经济形势,当前我国社会发展正处于转型时期,许多行业都在进行结构调整,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高校要帮助高校贫困生正确认识整体就业还存在地区和行业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客观情况,祖国西部偏远地区、边疆地区、农村基层等都急需大量的人才,要积极引导高校贫困生将正确认识自我和社会现实相结合,鼓励他们到祖国最需要他们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抱负。
2. 完善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就业教育体系。首先加强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要安排专人指导开展日常化针对高校贫困生的专业性指导,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要充分认识到贫困生的职业指导应该从新生开始着手,并且在不同年级实施阶段性的就业能力提升和职业规划,帮助高校贫困生加强职业生涯规划、职业能力提升、就业政策指引、简历制作、求职方法和面试技巧等能力的提升,要将职业能力提升贯穿到整个大学生涯,建立全程日常化的就业教育体系。其次,全方位的提供用人单位信息。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要成立专门的学生团队,及时发布用人单位招聘信息,或者给高校贫困生培训以便帮助他们善于有效搜索用人单位的实习信息、就业招聘信息等。最后打造一支专业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结构合理职业辅导团队。团队中的成员既可以是就业指导中心的专职工作人员,还可以来自用人单位,也可以是长期工作在学生一线的专职辅导员,将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能力需求和学校培养学生的能力要求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人尽其才。
3. 加强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高校贫困生是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群体,而高校贫困生在就业问题中出现的紧张不安、焦虑焦躁、抑郁等又是其产生严重心理问题重要诱因,因此,高校必须针对高校贫困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要认真仔细摸排高校困难生在就业过程遇到的困境和难处,多深入到学生宿舍与高校贫困生谈心谈话,帮助高校贫困生正确客观认识自己和从容面对就业过程中遇到的挫折和考验,在交谈过程中,要清楚了解高校贫困生在思想上状况和心理狀况,然后进行梳理和分析,建立专门的贫困生档案,对于有严重心理危机隐患的高校贫困生要及时向心理咨询中心报告,并及时转介给心理咨询中心,寻求专业的心理指导老师给高校贫困生做进一步的心理疏导。
4. 高校应搭建培养贫困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平台。首先搭建实践锻炼平台,着力提升高校贫困生社会竞争力。高校校自强社、校团学、院团委应针对贫苦生的特点,多开展适合高校困难生的第二课堂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在大二,大三学年时,校自强社、校团学、院团委可以分别组织一部分高校贫困大学生参加队伍“三下乡”活动,由于高校贫困生相对更自强自立和更能吃苦,在活动中可以充分挖掘高校贫困生的潜能,让高校贫困生在队伍中展示自己,提升他们的自信心,这些活动不仅可以提高高校贫困生的社会竞争力,而且还能够培养高校贫困生的感恩意识,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提升他们的社会责任感。然后高校相关部门要积极主动的与提供社会奖助学金的资助单位或者校友单位加强合作和交流,引导或建议资助单位和企业给高校贫困生提供一些实习岗位,由于高校贫困生受到资助单位的援助,他们对企业的忠诚度一般都比较高,表现也会更加积极,这不仅能够让资助单位和企业通过较少的人力成本就储备更多的人才,而且高校贫困生也可以通过实习来锻炼提升就业竞争力,高校也同时获得资助单位进一步的支持和贫困生对高校的感恩,这可以实现高校、资助单位和贫困生“三赢”局面。
5. 高校可以进一步加大对高校贫困生的经济支持。经济困难是高校贫困生就业面临的现实问题,高校可以采取更多的方法和途径来帮助高校贫困生就业。例如,部分高校实施了“贫困生就业援助计划”,专门设立就业服务基金,对满足条件的贫困生实施就业援助,这种做法值得推广。此外,高校可以进一步完善奖、贷、助、补、减的贫困生资助体系,利用大数据,专门建立贫困生档案,有针对的对贫困生进行资助,切实解决他们的经济困难问题。
6. 高校可以建立和贫困生父母长期联系的机制。高校辅导员应当从贫困生入校开始就和贫困生父母保持长期联系,每学期期末定期反馈贫困生同学的思想状况、学习和生活情况,帮助高校贫困生父母了解和客观分析当前社会经济形势和發展,降低贫困生家庭父母对贫困生的期望值,摒弃要求子女只考公务员和大型国企工作的传统思维,同时引导贫困生家庭父母多和子女沟通,缓解高校贫困生的就业压力。
(三)社会应为高校贫困生创设健康就业环境和营造积极就业氛围
全社会应该为高校困难生创设健康就业环境和营造积极的就业氛围,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积极报道和引导贫困家庭父母转变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期望过高的观念,减轻高校贫困生就业承受的心理压力,同时要积极引导高校贫困生到祖国边疆、西部基层、三支一扶、大学生征兵等各个层次的工作岗位就业,帮助高校贫困生拓宽就业思路,社会各行各界组织应该关心高校贫困生就业,在允许的条件下,可以为高校贫困生创设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工作岗位。用人单位在在招聘过程中要消除地域歧视、性别歧视、学校歧视,要做到公平、公正的录用人才,招聘的过程中用人单位要严厉杜绝就业过程中的对高校贫困生的歧视行为。
(四)高校贫困生应该树立合理就业信念,培养和提升核心就业竞争力
高校贫困生还应该从自我出发,改进自身不足,树立合理的就业信念,不断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具体可以从以下三点出发:
1. 高校贫困生要树立合理的就业信念。首先,高校贫困生要客观的进行自我分析,学会正确的评价自己,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优缺点,对自我进行科学理性的分析,从而制定符合自己性格特点的职业发展目标和职业成长路线图,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的前行。其次,高校贫困生要降低自己的就业期望值,高校贫困生要改变只想选择在体制内工作、过分看重工资待遇和地理区域等不科学的就业观,高校贫困生要摆正自己心态,要将自身发展前景和和国家发展需要相结合,树立到祖国边疆、西部的确,农村基层、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实现理想抱负的就业信念,从当前社会发展和经济形势来看,这些地域是今后一段时间内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方向,而且这些就业选择更能够发挥高校贫困生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个性和特点,能够让高校贫困生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点,更快的脱颖而出。最后,高校贫困生要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立业的观念。当前就业形势严峻,高校贫困生在面对就业机会时,要牢牢把握,可以先选择先就业,这样不仅可以让自己融入社会进行锻炼和提升,而且还可以有自己的一份经济收入,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自己也会有充实的满足感。高校贫困生只有树立合理的就业信念,才能实现充分就业、满意就业。
2. 高校贫困生要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和核心竞争力。首先要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现如今时代是一个特别讲究团队合作的时代,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各行各业都是需要团队协作,在职场上,团队协作是一个互相学习的良好平台,特别是刚步入职场的应届毕业生可以从部门导师、领导上司、同事那里学习许多关于职业定位和职业发展的知识,所以高校贫困生在学校里就要注重培养团队合作意识,高校贫困生要学会利于在校期间参加社团和勤工助学等一切与人交往的机会学会如何与人进行良好沟通和交流、学会如何与团队成员进行友好相处,同时学习团队成员的长处和优点,全面提升团队合作意识。然后要培养良好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现在用人单位很注重求职者的创新能力,企业在选拔人才时往往会考量求助者的创新能力,因此,高校贫困生在校期间应该有意识的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对于高校贫困生而言,培养良好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就是参加所在专业的学科竞赛[4]。专业学科竞赛是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打造学生创新竞赛而设置的竞赛,从选题、分析和论证、到最后的结论都需要参与者经历深思熟虑的分析和推理,高校贫困生应该积极参加学科竞赛,这不仅可以加深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有利于提高理论成绩,而且可以拓宽学生视野和持续启发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3. 高校贫困生要培养积极向上的人格素养。高校贫困生由于家庭经济原因,难免会在大学期间遇到更多的困难和逆境,甚至还会接受失败的考验,高校贫困生要正确认识这些挫折和逆境,把这些当作培养自己的抗挫折能力和抗压能力一个过程,从而培养坚忍不拔的毅力。此外高校贫困生要正确客观的认识自己,分析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学会积极的悦纳自己,这些都有利于大学生健康积极向上的人格形成。
参考文献:
[1]戴勇.高校贫困生就业援助模式探析[J].招生与就业,2008(24):35-36.
[2]马建新.高校贫困生就业焦虑的现状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4(29):90-92.
[3]蓝冬玉.高校贫困生就业问题探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22(7):112-114.
[4]杨志增.基于专业技能竞赛平台的计算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教学刊,2016(22):208-209.
[5]魏冬明.高校贫困生就业指导中的抗逆力培养研究[J].高教学刊,2016(05):49-50.
[6]徐聪聪.农业高校贫困生就业竞争力SWOT分析与对策研究[J].高教学刊,2015(06):101-102.
[7]王康.发展性资助视阈下高校贫困生双创培养体系的构建研究[J].高教学刊,2017(21):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