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工科背景下的理工科研究生培养对策研究

2018-09-10袁凌杰

高教学刊 2018年19期
关键词:理工科培养对策研究生

袁凌杰

摘 要:在新工科背景下,理工科研究生培养教育还是存在非常多问题的,最为典型的问题是:理工科研究生数量难以匹配实际教学的实际管理能力,甚至还存在过于单一和封闭的理工科研究生培养方法;并且目前还存在不断降低的师资和生源质量等。所以,想要实现新工科背景下的理工科研究生的有效培养,那么就需要做到以下几点:实现理念的创新、操作的创新以及反思的创新等,争取促使理工科研究生教育体系得到有效化,并且促使新工科背景下的理工科研究生创新意识得到有效的强化,并且实现学生创新行动得到有效的鼓励。

关键词:新工科背景;理工科;研究生;培养对策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19-0165-03

Abstract: The most typical problems are that the number of graduate students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s difficult to match the actual management ability of actual teaching, and even there are too single and closed training methods of graduate students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t present, there is a continuous decline in the quality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so on. Therefore,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effective training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graduate students in the new engineering background, we need to do the following: to realize the innovation of ideas, the innovation of operation and the innovation of reflection, etc. , strive to promote th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graduate education system to be effective, promote the new engineering graduate students'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to be effectively strengthened, realize the students' innovative action and gain effective encouragement.

Keywords: New engineering backgroun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graduate students; training strategy

一、概述

新工科背景下,理工科研究生創新教育开展是最为重要的一项工作,并且还是研究生成为出色人才的重要出发点之一。所以,本次研究在综合分析理工科研究生创新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找到新工科背景下的理工科研究生最为有效的培养对策。

二、新工科背景下的理工科研究生培养现状

(一)理工科研究生的数量难以匹配实际教学管理能力

随着1978年到现在,改革开放不断推进,我国研究生教育工作已经取得了蓬勃快速的发展,并还应该完成研究生培养的完整体系的初步建立起,还应该从根本上完善相应的学位制度。随着社会的发展,现阶段我国的高校正在实现研究生人数的不断扩招,所以随着不断增加的研究生教育的规模,但是却没有按照实际情况更新调整相对应的一些教学管理软硬件。在专业实践方面来说,理工科所培养的研究生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工程性特点以及操作性特点等,所以,在实际工作中,不断的更新教学管理软硬件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在分析统计师生比数据结果的基础上发现,1998年至2001年四年以来,研究生总规模明显增加,净增幅度为19.40万人。发展到2000年,我国理工科研究生毕业数已经达到了3万多人,所以去占总毕业人数中的一半以上。“一对一”的教育模式是研究生阶段最为显著的教育特征,所以,如果存在非常显著的师生比例失调情况,那么就会导致研究生教育的水平以及教育的质量受到直接的影响。在分析研究生教学体系的实际情况得到,目前理工科研究生的数量不断的在增加,如果还是统一形式的教学计划或者是统一形式的学制,或者是统一形式的管理模式,那么就很难从根本上展示研究生教育工作所存在的一些特点,并且还会导致研究生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性被很大程度的抹杀,对于研究生所存在的个体创造热情其实质上是一种残忍的扼杀,其实质上已经从根本上背离了研究生教育最为基础的本质。

(二)过于单一与封闭的理工科研究生培养方式

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现阶段理工科研究生培养非常关注的一个方面。传统形式下,其实施的教学模式会直接影响到研究生创新品质的培养,典型的是“侧重知识传授工作、忽视操作能力的培养,侧重于专业知识的深度、护士基础知识的传授”。这样传统形式的培养模式下,理工科研究生在实际学习的过程中就会受到明显的限制,例如:理工科研究生自我发展的空间限制;理工科研究生自我学习的空间限制;理工科研究生修各种课程的直接目的是完成学分或者是拿到学位,并不是侧重于自身专业的学习以及自身学习特点的需求等。想要实现时间的压缩,大部分研究生都会选择在很短的时间之内修完所有课程,一般在一年甚至更少的时间之内,其相应可以省下非常多的时间,这样就可以去从事实验或者是其他的兼职工作。所以这里存在的学习方法典型的特征就是“短平快”,所以基本上没有注重知识方面的有效积累,一般都会存在“学完忘完”的情况,最后会从根本上影响到研究生扎实专业基础的有效形成。对于实际学习来说,短期的、大量的、专业性强的课程作业会直接增加研究生的学习负担,所以在实际学习的过程中知识保持一个疲于应付的态度,想要实现“学以致用”却非常的难。那么我们可以做出以下的假想:这里提到的这种研究生学习的实际状况,是不是可以按照标准从根本上激发学生创造热情呢?那么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又应该怎样开始创新教育工作呢?在新工科背景下分析理工科研究生的实际情况得到,对于理工科研究生来说,实验活动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在实际学习的过程中,会不会做实验,实验之后取得的效果好不好,这是完成研究生能力评价非常重要的一个指标。所以,大部分理工科研究生都会在实际学习的过程中只是关注实验室活动的执行。

(三)参差不齐的理工科研究生导师队伍跟下降的研究生生源质量

培养理工科研究生过程中,导师是非常核心的一股力量,对于研究生教育的创新来说,创新研究生导师知识是非常基础的一项工作。对于理工科研究生来说,其是不是具备一定的创新精神,会导致后期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有效形成跟长期发展受到直接的影响,也就是经常提到的“名师出高徒”。但是,因为市场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的冲击,导致学校后期逐渐出台一些科研鼓励政策,还有一部分研究生导师,其只是关注以及重视做实验得到成果,甚至还有一部分导师,其着力各种科研项目的完成,认为教学活动可有可无,甚至把这项工作作为“炒炒冷饭”的工作类型。这部分导师根本无心思去研究教学活动,或者是每一时间去研究,基本上也无法了解学生究竟需要写什么,更别提有时间其看书或者是做学问了,并且,经济利益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导师的创新精神、业务水平,并且还会直接影响到导师的创新意识、科研能力等。导师跟导师之间甚至还存在不断扩大的“知识贫富差距”,并且还存在不一致的研究生导师科研课题参与的机会,这样一来,对理工科研究生的学风形成来说,学术研究氛围将会存在非常大的负面影响,并且对于后期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还会造成非常大的严重阻碍。

三、新工科背景下的理工科研究生培养措施

(一)新工科背景下完成理工科研究生培养理念性创新

在新工科背景下,需要从根本上强调在观念、理性层上导师、学校管理者以及研究生本人等具备的是怎样的一个重新认识,是不是对理工科研究生创新教育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是各项工作实施的有效方法。其主要的目的是正确的、有效的认识创新教育工作,这样一来,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就可以促使教育者以及受教育者可以转变自己的目标,转向以学生发展为重点,重新认识以及关注“创新”,最后达成一致性认识跟贯通性认识,并且完成合力共同开发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以及综合能力。对学校管理人员来说,需要在新工科背景下积极完成教学管理观念的转变,并且还需要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社会的实际情况出发,并且还需要立足于反思传统理工科研究生教育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完成满足研究生发展实际需求的一系列教学管理方法,促使传统形式的统一教育教学模式得到根本上的改变,争取营造一个宽松的校园环境,促使理工科研究生可以在这个环境下完成有效的学习,这样一来就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理工科研究生的问题。分析研究生导师的情况来说,在完成理念性创新的过程中,需要从根本上重视理念性创新对学生所产生的正确引领作用。这里产生的这种引领作用并不是简单形式的专业知识的讲授,最为基础的前提是以学生发展为主,为研究生营造一个非常好的学生环境,营造一个优越的学科环境以及专业环境,最后针对研究生完成各种科研实践机会的提供,需要在实际工作中融入专业知识,并且还需要在创新中融入知识,与此同时还需要导师自身有一个清醒地认识,需要从根本上重视自身教学所存在的优势以及弱势,掌握学生自身专业的实际掌握情况,并且实现科研新成果的不断汲取。

(二)新工科背景下完成理工科研究生培养操作性创新

一个人观念上的改变将会影响到其行为改变,在新工科背景下,理工科研究生创新教育还有一个基础前提就是理念性创新。理念的付诸实施指的就是操作性创新,同时还是行为方面的创新行为。最为主要的方法是解决问题方式的掌握,在实施一系列具体的、有效的教育教学管理措施,实现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进一步培养,最后实现研究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并且实现其创造热情的激发,最后实现创新潜能的激发,最后形成一系列有效的创新思路。针对学校的管理人员来说,对于其创新共识的形成,针对其完成一系列制度措施的制定以及改革,在上述的基础上有序开展研究生创新教育工作。例如:针对每位理工科研究生的实际情况完成一些列个性化培养方案的制定,之后,需要学校管理者完成总体培养方案的有效制定,之后还需要结合研究生本人以及导师两者之间完成共同协商,最后选择最佳的方法,实现适合研究生个性特点培养方案的最终确定,并且争取其从根本上满足专业学习的实际需求,需要是个性化的培养措施。在完成这个教学方案制定的过程中,在完成培养之后,可以在研究生走出校门之后,可以得到合作型课外创新实践基地的帮助,并且选择一个正确的产学研合作培养方法,从根本上掌握生产第一线所具备的实际情况,促使学生可以将自己所学的知识积极争取的应用在实际生产时间中。与此同时,作为学校,应该需要多方面的提供一些创造的条件,积极争取的鼓励研究生,可以促使他们参加到各类学术竞赛活动中去。对研究生导师来说,需要针对那部分刚入学的研究生,在分析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将学生带到学科学术最为前沿的位置,促使这部分学生从根本上掌握本学科最新的进展,并且对于后期的发展方向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并且还需掌握其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非常多的问题。

(三)新工科背景下完成理工科研究生培养反思性创新

理工科研究生创新教育活动来说,实施一些反思性创新其实对于整个过程都是非常重要的。这是研究生创新教育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对于后期理念性创新以及操作性创新来说,其实非常典型的一种实时监控模式。分析其目的得到:其可以促使以下三者意识到研究生创新教育工作所存在的各种不同举措:学校管理者、研究生导师以及研究生本人,但是需要从根本上注意的是,因为上述三者之间存在非常有效的反馈机制。分析其实际情况得到:对于学校管理人员来说,反思工作最好是完成更好的创设创新育人,营造一个非常合适的大环境,之后在掌握研究生导师以及研究生本人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对于种种教学管理举措进行针对的反思,之后进行一系列有效的研究生创新教育活动,详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例如:理工科研究生是不是完成了合理的课程设置呢?如果设置存在明显的不合理,是应该怎样完成修正呢?对研究生导师来说,对其进行反思拓展,其实质上是完成研究生方式方法培养的一种有效的促进,在上述的基础上完成一系列合理的、标准的专业培养路径的制定。对研究生本人来说,反思是一种评价,对于学校管理者以及导师提出的一些各种培养措施需积极的回应,着力于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工科背景下,理工科研究生教育是目前最高层次的一种教育模式,并且也是国家教育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构成部分,理工科研究生教育最为核心的一项任务就是完成研究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以及创新意识的培养,最后促使其成为高级专门人才类型。所以,分析其本质来说,理工科研究生教育是非常典型的一种创新教育形式。对于理工科院校培养的研究生来说,在其步入社会之后,将会成为社会企业里;工厂里非常重要的经营管理人才以及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等。

因此,在实际工作中,理工科研究生是不是成功的完成了创新教育工作,那么就需要学校管理人员以及研究生导师等,对其实现付出不断的努力,并且还应该在原有的基础上实现深入有效的摸索创新,并且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有效积累:第一个方面是人力;第二个方面是物力;第三个方面是财力。

参考文献:

[1]周文学,范景武,王彩玲.理工科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问题研究[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91-95.

[2]趙静,牛志广.基于过程方法的高校理工科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研究[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9(05):463-470.

[3]胡松青,张军,郭文跃,等.论理工科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7(04):106-109.

[4]张明国.STS教育与理工科研究生综合创新力培养[J].科普研究,2011,6(05):45-51.

[5]王欢.提高理工科院校文科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途径[J].中国高等教育,2008(Z3):55-56.

[6]陈斯,王道光.理工科研究生实践创新培养模式初探[J].高教学刊,2017(18):27-28+31.

[7]杨茂,罗娟研.理工科优秀应用型硕士培养模式探索和实践[J].高教学刊,2018(03):74-76.

猜你喜欢

理工科培养对策研究生
不理
伍小东研究生作品选登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
理工科大学生行为文化建设研究
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浅议
公安专业学生计算思维能力培养对策初探
创新发展背景下的高职本科人才培养对策
对我国文化经纪人的素质培养探讨
师范类院校理工科科研发展问题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