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双一流”学科研究生教学理论与实践探索
2018-09-10熊奇黄浩唐红涛邱立
熊奇 黄浩 唐红涛 邱立
摘 要:在新媒体时代,研究生教学应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更新。文章在分析研究生教学现状的基础之上,结合新媒体环境的特点进行理论探索,研究了与新媒体环境相结合的研究生教学培养机制的可行性。同时结合电气工程学科研究生培养契机,把新媒体环境下的研究生教学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目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研究生的学术水平明显提高。
关键词:新媒体;培养机制;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14-0016-03
Abstract: In the era of new media, postgraduate teaching should keep up with the pace of the time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status quo of postgraduate teaching,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feasibility of the postgraduate teaching and training mechanism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ew media environment and the opportunities for electrical engineering postgraduates. Meanwhile, taking postgraduate cultivation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into consideration, this study exerts new media-based postgraduate teaching theory to teaching practice. Therefore, it gains great achievements and brings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to postgraduates' research abilities.
Keywords: new media; cultivation mechanism; teaching practice
一、新媒體下研究生教学现状
21世纪是新媒体时代[1]。基于讲授主义的传统教学模式是20世纪学校教育的主要模式。而在信息社会里,这种由教师将知识传递给学生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个人职业终身发展的需要[2]。而研究生教学培养机制是研究生培养环节中的关键一环,紧跟时代的步伐,更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对研究生培养具有重要意义。现阶段研究生教学中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目标与研究生培养方式脱节
“双一流”学科培养的是创造性的人才,而创造性则与每个人独特的个性紧密相联,只有充分发展个性才能培养创造能力。而研究生当前的培养方式本科化,教学过程仍以教师为主体,讲授式教学方式为手段,知识分享单一、传播模式线性。
(二)教学内容固定
教师的教学内容为固定教材或参考书目,教学过程以该学科基础知识为主,前沿性的知识涉及甚少。
(三)教学方式单一
目前,“90后”已经成为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主要对象,“90后”是跟随新媒体一起成长,经历过基于讲授主义的传统教学模式,在心理上更加渴望开放无障碍的教学气氛,手段多样、内容丰富的教学形式。
研究生的学习不仅仅是接受新知识和新观点,还是一个持续性的、探索性的和支持性的过程。基于此,为了更好的提高研究生的学术水平,本文围绕当下蓬勃发展的新媒体环境,对研究生教学模式进行新的理论探索,再此基础上进行教学实践,探索其实施的可行性及效果。
二、新媒体教学在电气工程研究生培养中的理论探索
(一)新媒体概念
新媒体作为21世纪的产物,目前对于新媒体概念没有具体界定。华纳兄弟总裁施瓦茨威格认为“新媒体就是非线性播出的媒体”[3]。美国《连线》杂志将新媒体定义为“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4]。笔者认为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以数字媒体技术为技术依托,通过网络平台以电脑、手机等为移动终端进行信息交换的新型传播媒体。
(二)新媒体技术的主要应用范围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改善。人们在得到物质保障的同时,也逐渐开始重视精神生活。新媒体技术的出现正好符合这一趋势,为广大群众所接受。2017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6月,中国网民的规模数量已达到7.51亿[5]。同时,“90后”已经成为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主要对象,其跟随新媒体一起成长,人生各个方面更是与新媒体紧密相连。
(三)新媒体技术的特点
1. 互动性
传统媒体只是单向、线性的向人们传递信息,人们只能被动的接受,而没有交互反馈。而新媒体技术的出现,打破了传统媒体单向、线性方式,转变为互动、非线性的交互方式。人们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同时也是信息的发布者。
2. 移动性
新传播渠道的出现打破了的距离、空间阻隔,更贴合了以手机、平板等终端为主的信息获取渠道。
3. 实时性
新媒体技术能以视频、图片、语音、文字等形式实时的传播最新的事物的最新动态,人们可以第一时间获取信息。
4. 趣味性
相对于传统媒体,新媒体是新生事物,人们对于新鲜事物的感知较为敏锐,更愿意体验新鲜事物所带来的乐趣。
(四)新媒体下电气工程学科研究生教学的可行性
基于新媒体技术的特点,为新媒体环境下的研究生教学培养机制提供了可行性。表1所示为新媒体环境下研究生教学可行性分析。
在课堂教学仍然是当前研究生教学不可或缺的一环,传统的教学模式本质上仍然是一个以教师为中心、线性、单向的互动模式。教师主要站在讲台以PPT的形式进行讲解,教师和学生存在距离感。一方面师生互动率仍然较低,另一方面学生学习仍然是被动式和机械式的。研究生与本科生不同,研究生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更加成熟,为了提高研究生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可不拘泥于“大教室”教学模式,而采用无空间限制的新媒体教学模式。比如直播弹幕式教学方式,这样不紧打破了距离、空间阻隔,也拉近了师生之间心灵上的距离,使学生全身心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除了课堂教学,与学科内的专家交流是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一环。传统的方式主要邀请行业专家来校进行的学术讲座,全院学生集中听取的方式,但每个学生的研究方向是不同的,往往会出现消极应对的态度。同时,受时间及空间限制,校外专家来校会带来一系列连锁性事物。而借助新媒体环境的研究生教学模式,顺应了新媒体时代下教育传播模式,可以在网络平台上进行线上学术讲座,实现实时的、不受空间阻隔的了解学科前沿动态,也能实时的分享自己的想法。
三、新媒体教学在电气工程研究生培养中的实践
(一)新媒体网络平台互动教学实践
针对电气工程专业中“电磁成形方向”研究生培养为例,电磁成形是个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受本学科实验条件的限制,实验必须在A学校才能完成,实验前对照数值仿真制定既定的实验方案,以保证实验科学合理的进行。
实践中的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由学生1和学生2到实验场地A校进行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通过新媒体网络平台及时汇报给导师,导师会以视频、图片、语音、文字等形式接收信息。导师会根据接收到的信息了解实验现场出现的状况实时的调整实验方案,从而保证实验正常进行,极大的提高了教学效率。
目前,以此种教学模式在A校进行实验教学5次,每次实验都能达到了预期的效果,目前该课题的实验部分基本完成。
图1 教学模式
(二)新媒体网络平台学术讲座教学实践
研究生的科研成果都要以论文的形式发表,以推动学科研究的进步。一般情况下,期刊对学术论文的要求较高,所以,不仅要培养研究生严谨的科研作风,还要培养其论文写作能力。论文写作能力的提高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掌握期刊的撰文及了解审稿人的审稿流程及关注点。
基于此,最好邀请国内外的审稿专家来细致的解答论文撰稿与审稿的相关信息。于是采取如图2所示的教学模式,组织团队首先建立了网络直播平台,然后邀请了IEEE期刊审稿专家加拿大的A教授与大家在线上实时的分享IEEE期刊的撰文与审稿相关信息,来自于国内的各个高校的学生通过网络平台同时听取了报告。报告中A教授从论文的撰稿及审稿各个方面进行细致的讲解,而后由组织团队收集学生的问题,对其中大家普遍关心及典型问题进行筛选,反馈时A教授进行答疑,从而实现大家能全面细致的了解IEEE期刊的撰文及审稿相关信息,对今后的文章撰写及发表提供有效的指导。
通过本次线上平台的学习,笔者所带研究生在撰写论文时遵从了A教授所讲的原则,同时在论文审稿过程中由于了解流程而处事不惊,目前已成功在IEEE期刊上公开发表了论文。
新媒体教学在电气工程研究生培养中的实践取得了积极的效果,极大的提升了电气工程学科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及学术水平。由此,基于新媒体环境下的研究生培养机制对研究生培养具有积极效益。
四、结束语
新媒体环境下“双一流”学科的研究生教学是当前高校探索的热点。本文基于研究生培养机制现状,结合新媒体技术的特点,綜合研究生培养机制,探索新媒体下“双一流”学科研究生教学培养机制的可行性。同时,结合笔者所带研究生进行教学实践探索,取得了积极效果。但研究生培养机制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所以培养机制是否有效尚需大量实践去验证与改进。在当前新媒体蓬勃发展的形势下,需要进一步积极主动地探索研究生教学新模式,努力提高我国研究生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刘春莹.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创新分析[J].时代教育,2018(1):30.
[2]蒋银健.新媒体对教育传播模式的影响分析[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6):129-132.
[3]董向东.新媒体探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3,12(2):3-5.
[4]杨振英,刘石检.新媒体时代的语境解读[J].今传媒,2013(5):97-98.
[5]周红春,梁静.新媒体传播环境下高校教学方式的变革[J].中国电化教育,2013(8):91-94.
[6]王添翼.“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推进研究生课程建设国际化的思考与探索[J].高教学刊,2018(03):16-18.
[7]刘单.“两学一做”视域下的“双一流”大学建设的思考[J].高教学刊,2017(11):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