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终端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

2018-09-10刘恒刊

中国商论 2018年19期
关键词:经济发展

刘恒刊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终端能源的消费量也随之不断增加。本文核算了我国30个省市2005-2014年的终端能源消费数据,并采用一般回归、随机效应和固定效应模型研究了该数据与诸多经济发展指标的关系。模型结果表明,市场化率、FDI比重、进出口比重和研发比重对能源消费有正向的促进作用,其中研发比重对终端能源的消费量有明显的推动作用,而城乡结构和财政比重与终端能源消费呈现反向关系。在一般回归模型中,第二产业比重与终端能源消费存在负相关,这与终端能源消费不包含工业投入能源原材料有关。

关键词:终端能源消费 经济发展 随机效应 固定效应

中图分类号:F0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8)07(a)-076-04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一方面我国的能源消费总量不断增加,2015年的能源消费总量已达43亿吨标煤;另一方面,我国能源消费的结构也在发生重大变化。改革初期,我国经济发展背后是粗放型的能源消费,供给方面为相对单一的能源,如煤炭资源、石油资源等,存在高污染、高排放等问题。2000年我国煤炭消费占了能源消费的68.5%,石油占比22%;2014年煤炭和石油能源的消费占比均出现了下降,分别为66%和17.1%。截至目前,我国不仅在能源的供给渠道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包括太阳能、风电、水电、核电等清洁能源的使用,且工业能源消费比例出现下降,而第三产业的消费比例不断上升。2010年,我国能源消费的70.1%集中在工业,服务业的消费为14.2%,2013年我国的工业能源消费占比下降为69.8%,服务业增长至69.8%。此外,创新、产业调整、技术发展等因素提高了我国社会的资源利用效率。随着我国提倡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低碳发展的未来方向,我国的节能减排力度不断加大,诸多的指标包括单位GDP能耗降低率、GDP能耗弹性系数、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率等均显示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已经大大提升,如图1所示。

从近20年的数据上来看,能源消费和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相关性,但是随着经济的增长和能源效率的提高,能源消费的增长率下降较快。终端能源消费数据包含农、林、牧、渔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迅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业、餐饮业和生活消费等方面的能源消费量,在结构上包含了第一、二、三产业,覆盖较为广泛,因此可以认为终端能源消费和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相关性。

1 文献综述

目前为止,国内外有诸多学者对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研究。邢毅(2015)根据碳排放强度分组,采用VAR模型对经济增长、能源消费和信贷投放的动态关系进行研究,结论认为信贷投放和能源消费促进经济增长。武红等(2011)研究了河北省的能源消费、碳排放和经济增长的关系,结论认为河北省的能源消费和碳排放之间有近似的变动趋势,并根据脱钩理论对其脱钩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张宝山等(2012)研究了我国环境污染、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结论认为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别在东部、中部和西部满足中性假说、增长性假说和保护性假说。梁经纬等(2014)采用两区制马尔科夫状态转移模型,研究了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的非线性动态关系,结论认为两者存在长期的相互关系,有明显的动态区制转移和非对称性,并在经济增长时期符合增长理论和反馈理论。王锋等(2017)核算了我国2004—2013年的绿色经济发展水平,用面板模型研究了人口密度、能源消費和绿色经济发展的关系,结论表明沿海发达省市绿色发展水平高于内陆省市,主要的石化能源开采省市绿色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蒲冰(2016)采用最小二乘估计回归对我国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进行了实证,结论表明两者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煤炭、石油、天然气的消费均与经济增长存在正相关。许彬、郭海华(2015)采用误差修正模型等方法实证研究了我国的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的关系,结论表明三者之间存在稳定的协整关系,并且产业结构和城镇化均对能源消费产生正向效应,证明我国目前的城镇化进程对能源有较强依赖。

2 数据来源与处理

本文数据包含终端能源消费数据和经济发展的相关数据,经济发展的衡量指标包括市场化率、城乡结构、FDI比重、进出口比重、研发比重、财政比重和二产比重,以下是数据的来源与处理。

终端能源消费数据,采用各省市《能源统计年鉴》中的终端消费量按照能源标煤折算系数进行核算。经济发展指标数据。市场化率数据来源于樊纲等发布的《中国市场化指数报告》,该指数包含了5个方面,如政府与市场关系、非国有经济、法制环境、中介组织、要素市场5方面。城乡结构,计算方法为城乡结构=城市常住人口/城市总人口,根据各省市《统计年鉴》整理获得。进出口比重、FDI比重、研发比重、财政比重、二产比重均为相关数据与GDP之比,如进出口比重=进出口额/ GDP。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统计局,经整理获得。

从表1可知,我国各省市之间的能源消耗量有较大的差距,其中海南和青海历年均值不到3000万吨,山东省则高达54060万吨,此外山西、河北、江苏、辽宁、河南均超过30000万吨。我国的终端能源消费量均值从2005年的12489万吨增长至2014年22888万吨。

从图2可知,总体来看,历年的终端能源消费量呈不断增长趋势,增长率则有下降趋势。从地区均值分布来看,排在前列的是华北地区、华东地区和东北地区,而中南地区、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较低。

3 模型建立

3.1 模型设立

3.2 结论分析

从表2回归结果可以看出,混合回归中市场化率、FDI比重、进出口比重、研发比重对终端能源消费量有正向促进作用,而城乡结构、财政比重和二产比重有反向关系。

从随机效应来看,市场化率、FDI比重、进出口比重和研发比重均对终端能源消费具有正向作用,市场化率每提高1%,消费将提高0.02个百分点,进出口比重和FDI比重对终端能源消费量的影响度较小,两者每提高1%,消费将提高约0.008个百分点。其中研发比重对终端能源消费有较大的正向作用,每增加1%,消费将提高0.0378个百分点。城乡结构、财政比重与终端能源消费呈负相关,城乡结构每提高1%,消费将减少0.00359个百分点,而财政比重每增加1%,消费则减少 0.0032个百分点。

从固定效应来看,各影响因素的系数变化并不大,市场化率每提高1%,消费将提高0.019个百分点,研发比重依然对终端能源消费产生较大影响,其系数为0.0297,且进出口比重和FDI比重对终端能源消费存在正相关关系。城乡结构、财政比重均在1%的显著水平下对能源消费呈负相关,但是影响因子较小,每提高1%,消费将分别减少0.0043和0.00237个百分点。

4 结论与建议

本文通过对我国30个省份的终端能源消费数据进行核算,并采用混合回归、随机效应和固定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到的结论如下。

第一,关于终端能源消费,在我国的终端能源消费不断增长的同时,各省市地区的消费量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从空间上来看,我国华东地区和华北地区能源消费量較大,而偏远的西部地区和西北地区消费量较少,这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东部地区的市场化率、FDI投入、进出口量和研发投入均大于内部省市,从产业布局来看,由于终端能源并没有包含第二产业二产的能源作为原材料投入,因此第二产业的比重与终端能源消费量存在一定的反向关系。

第二,从回归结果来看,市场化率与终端能源消费成正相关,市场化率较高地区可以带动终端能源消费量;此外FDI 比重、进出口比重和研发比重均与终端能源消费呈正向关系。而城乡结构、财政比重呈反向关系,说明以上两个因素并不能直接促进终端能源消费。在混合模型中,第二产业比重在1%的显著水平上通过检验,但是随机效应和固定效应并没有通过检验。结果反映,我国第二产业比重对我国终端能源消费呈反向关系,这与我国终端能源消费不包括工业原材料用料有关。

第三,随着全世界愈加关注气候变化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已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截至目前,我国已经签署《巴黎协定》,并在“十三五”规划中明确了我国绿色发展的路径和目标。此后,我国应更为关注发展新能源,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促进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邢毅.经济增长、能源消费和信贷投放的动态关系研究——基于碳排放强度分组的省级面板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 2015(12).

[2] 武红,谷树忠,周洪,等.河北省能源消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J].资源科学,2011,33(10).

[3] 张宝山,袁晓玲,张小妮.环境污染、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J].科学决策,2012(11).

[4] 梁经纬,刘金兰,柳洲.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非线性动态关系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4,28(5).

[5] 王锋,李紧想,陈进国,等.人口密度、能源消费与绿色经济发展——基于省域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7(1).

[6] 蒲冰.我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关系的实证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6(15).

[7] 许彬,郭海华.我国城镇化、产业结构与能源消费关系实证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5(16).

猜你喜欢

经济发展
我国商业地产经济宏观调控政策研究
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路径探究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战略探究
“互联网+”时代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信息化管理在公路运输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研究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