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创新大赛融入高职眼视光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2018-09-10谢小燕
谢小燕
摘 要:在讲究创新的大环境下,我们高职眼视光技术专业教师在教学环节中,将创新大赛自然的融入到专业实践教学中,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热情,也为改良实验工具和创新实验方法提供了依据,最终把创新作为一种学习和工作的习惯,融入到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中,如此将创新之路与职业教育之路有机的结合,也将为职校生的的职业生涯发展再添一个新的高度。
关键词:眼视光技术;职业教育;创新大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15-0036-03
Abstract: In the great environment of innovation, the teachers of the professional eyesight and light technology in our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integrate the innovation competition into the professional practice teaching, which not only improves the interest of the students' learning professional courses, but also inspires the students' enthusiasm for innovation. It also provides the basis for the improvement of experimental tools and innovative experimental methods. Finally, as a habit of learning and work, innovation is integrated into the career development of the students. The organic combination of the road of innovation and the road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will add a new height to the career development of the vocational school.
Keywords: ophthalmology and optics; vocational education; innovation competition
“三创教育”指的是在高等教育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中,融入创新教育、创造教育与创业教育作为主导的新型教育形态和教学体制。[1]“三创”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永恒动力,“三创”能力是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的核心能力,高职教育应以“三创”教育为根本特征,以培养“三创”人才为己任。[2]目前各高职院校对“三创”教育关注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三创”教育也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师生共同行动的目标,如何将“三创”体现在职业指导实际工作当中,提高人才供需双方满意度,实现毕业生长期发展的必要举措。[3]创新教育作为“三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创新作品大赛作为创新教育最浅显和直接的方式,对于学历层次相对不高的高职学生可以说是最能直接参与的项目,教育效果也最显著,笔者就高职眼视光技术专业创新作品大赛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渗透为例,边探索边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并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方法。
一、结合专业特色,将提高实验结果精确性作为创新大赛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高职眼视光技术专业是一门新兴的专业,在国内发展时间不长,同时又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专业,我们需要依赖一些仪器,通过一系列的检查得出被检查者的眼部参数,从而去判断和处理眼部的视光问题。眼视光技术专业的许多实践操作,所依赖的实验器材相对简单,但对操作者的要求和精确度却是极高,稍有不慎,就会导致实验结果误差进而影响到诊断,甚至是验光配镜参数的改变,进而影响到被检查者的工作和学习。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是有效降低误差的方法之一,但眼睛是我们人体非常重要和敏感的感觉器官,多次和长时间的实验也可能会导致被检查者眼睛的不适和调节,进而影响到被检查者实验参数的准确性,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出有效的实验数据,是我们眼视光技术专业师生和工作者一直要努力的方向。
为了准确快速的得出實验结果,一方面要求我们检查者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熟练的操作技能,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讲究创新的大环境下,我一直注重对于学生创新的启发和提示,在实践操作的讲解过程中,我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总是顺带提一句,如果这个仪器再加上一个什么样的辅助功能,那么我们的操作就可以省多少事情,我们哪些错误就可以避免多少,从而激发同学们学习专业课程的兴趣和在专业仪器改造方面的着手点。说者有心,也要听者有意,有些学生只是感叹为何厂家不完善好这些仪器,而有些同学却能在这样的不足中找到创新点着手,虽然说不是每一个创意都能成功,但是在不断的改进和学习中,他们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技巧也在一步步的提高。
比如在调节灵活度的实训过程中,虽然实验器材和原理都很简单,就是让被检查者看清40厘米处的近视标后加上一个+2.00D的镜片,看清楚后换-2.00D的镜片,然后再换成+2.00D的镜片,如此反复操作,一正一负镜片都看清楚算一个循环,计算一分钟时间能完成的循环数,从而判断被检查者调节和集合的问题。但学生在刚开始接触实验的时候手忙脚乱的,除了自己在那翻转反转拍操作,还需要一个人帮忙计时,一个人帮忙计数,不然不是时间过了,就是循环数算错了,而对于我说的一个人完成实验,计数靠心算,计时在自己操作过程中顺带看看就好了,他们根本就掌握不了,他们不可能同时关注到三个参数的统计,虽然说孰能生巧,通过反复的练习,他们也能达到一个人能熟练、准确地完成操作。但是,又有多少同学,能够有这样的恒心和耐心持之以恒的练习下去,并且,看起来如此简单的操作如果不能很好的掌握,也会影响到他们学习的信心。我提示他们,如果计时、计数能有仪器来代替,自动报警,自动报数,这个实验就简单多了!反正我们的实验操作是一分钟,有个定时器报警,时间问题就可以解决,如果我们反转拍上有一个计数器,那么每计数两次就是一个循环,次数问题也可以解决,我们只要按下按钮,机械的操作,到了时间,实验数据也有了。这也只是将市面已经有的反转拍和定时器、计数器结合起来,但确能大大方便我们的实验操作。有几个同学就自发的组织起来完成这个设计和制作,从查新报告到项目设计书的编写,从仪器的采购到整合调试,没有现成的经验,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模仿,一切都靠自己边摸索边完成,几经周折,虽然最后作品算是做出来了,但由于没有相关技术类的车间,定时器和计数器机械的绑在了反转拍的手柄上,非常的不美观,计数器也由于采购的成本问题不够精准,在市赛作品展示的时候就因不能按预期完成计划的操作和外观问题受到质疑,第一次的创新尝试也就此止步于市赛没有获得任何荣誉。但是他们好像并没有因此而失去信心,万事开头难,一旦开始了有了方向和兴趣点,也就有了动力,他们一方面积极的联系相关厂家想进一步的完善仪器的组合改造,为下次的比赛提前做准备,一方面也在努力的寻找新的和更可行的创新点。
二、整合专业知识,以改良实验工具及创新实验方法作为发展方向,并给予学生足够的专业和技术支持
经过前期的尝试和实践后,在我后期课的实验过程中,他们已经不需要我提示如何改造我们的仪器以简化、优化实验过程,而是他们时不时的就蹦出一些新奇的想法出来,虽然说不是每个想法都那么的合理,也有一些属于异想天开,但谁又能说这些不是创新的开始呢?他们需要的仅仅只是一个合适的契机。在一次检影验光的实验课上,我反复的跟他们强调,检影镜与被检查眼之间的距离必须是固定值,最常用的是67厘米,我们不可能每次测试都拿尺子精确测量出67厘米,我们需要根据自身的经验快速的确定67厘米是什么概念,这个距离的判断也直接决定我们实验的误差,测试判断有误差,距离误判也会有误差,如何能尽快减少误差是我们检影验光水平提高的关键,这是也我们教学和今后工作中的重难点项目,许多人因控制减少不了这样的误差而放弃了这个简单有效的检查。课间那几个同学就在跟我商量,说他们可以做一个67厘米的固定装置以精确检查距离,彻底消除距离误差。听了这个想法我连声赞叹,当年我为了控制这个距离误差苦练勤练了多久啊,并且我也不敢保证我一定能彻底的控制好这样的距离误差。而精确距离,红外线轻轻松松就可以做到,这样一个小小的组合创新就可以解决这项检查技术上的部分难题和困惑,我不由得感叹他们的创新思维已经渗透到任何一项新学的技能操作中变成了一种习惯。这次吸取上次的经验教训,他们直接找了一个小厂家合作,最开始也想将67厘米的红外装置固定于检影镜之上,这样任何时候的检影练习都可以固定检查距离,但时间紧迫,与检影镜结合成起来又比较麻烦,于是我们选择了将67厘米的红外线固定装置装于初学者用于练习的模拟眼上,这样在用模拟眼练习检影阶段,就可以完全精准的固定在67厘米之上,避免了由于距离误差所帶来的结果误差,只要专心练习总结,判断结果即可,熟能生巧,习惯也会成自然,那么在对真正的人眼进行检影验光的时候,67厘米的判断能力肯定也会强于没有经过如此强化训练的判断。由于专业面的限制和折中的创新产品,他们最终分别只获得了市赛和省赛的三等奖,但学生们表示,一定要继续研究,将这套红外装置设法装在我们已经非常小巧的检影镜之上,这样在任何时候,不论是练习的模拟眼,还是真正检查的人眼,我们的67厘米检查距离在任何时候都是精确的。如此执着创新的精神,如此精益求精的进取状态,他们如着了迷一样在我们的实践操作中,寻找专业仪器中可以改良改造的地方,钻研可以提高实验速度、正确率的方法,谁能保证,将来眼视光技术专业的检查工具不会因为他们而出现大的创新改进,甚至是专利产品而得到厂家的青睐和推广!
三、以创新大赛成绩作为起点,将创新作为一种学习和工作的习惯,融入到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中
有了前面参加市赛的经验,再加上到了实习岗位后,我鼓励学生不要随便放弃他们前期的努力,任何一样东西都需要反复的实践和研究改进才可能得到认可和推广,参加比赛和比赛获奖应该只是起点,到了实际的工作岗位后,应该继续自己前期的研究。结合顶岗实习工作经验后,学生果然发现他们前期的创新作品又有了新的突破口,他们完善了第一次参加市赛但未被认可的作品,实现了在操作过程中的自动计数计时功能,并给作品取了一个能吸引人眼球的名字——《一种新型的便携式自动化视功能训练仪》,最终获得了市赛二等奖,并在积极的筹备省赛以争取更好的成绩。而对于已经获奖的检影镜的改造,他们发现虽然67厘米作为学校和培训机构的的教学的标准来实施和反复练习,甚至是平时讲到检影就是默认距离为67厘米,并且在实际的工作中这个距离也应用得非常广泛,但对于这部分人检影验光的结果只是一个有意义的参考值,也可以被其他的检查方法所替代。但是对于一些特殊的患者,比如说不能正常沟通的婴幼儿患者,特别是有高度屈光不正引起了弱视的婴幼儿患者,检影验光的处方对于他们的意义却非同一般,检影验光的结果再加上经验就直接作为配镜处方了,并且没有其他的方法可以替代,其准确性直接关乎到眼屈光的发展趋势和治疗效果。但是在给这部分患者做检查的时候,我们用的检影距离却不是67厘米而是更近的距离,这就意味着距离带来的误差会更大,如何能精确的控制距离误差意义更大了,那么如果能将精确测量距离的红外装置装在检影镜之上,变换几个根据工作需要的常用的检查距离,那么对于检影工作的顺利进行,将是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并且这个误差的控制对于特殊的患者更加意义非凡。一个创新作品就能让一个检影基本功合格的视光工作者完成资深的专家型视光师的工作,这不论是对视光从业者还是对于患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大的福音。虽然说上次的创新大赛他们的难关还没有完全突破,但他们已经在实践中想到了更为精确、实用的升级产品,并在不断地研究突破。一旦突破,这对检影验光和整个眼视光技术发展的方向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经过几年的创新作品参赛的经历和他们在学校及实习单位的工作经历,他们的思维也不仅仅停留在比赛上了,如何将他们的创新的思维都体现在最终精巧实用的仪器设备上,如何不断的提升自己乃至整个行业从业人员的技术技能水平,变成了他们常规的思维,他们也一直在寻找联系厂家,寻找更合适的配件和组合方式,期望把他们,甚至着手研究如何申报专利。
在这样不断的参加创新大赛和改良创新作品的同时,学生发现原来创新是一个没有界限和范围的概念,生活中有很多东西都值得我们去改造、简化它,创新实际上就是我们追求更简便生活和工作的一种体现。创新不是他们开始想象的高大上,而是就在我们身边,创新之路固然艰辛与坎坷,但又有谁能够随随便便就能有创新作品出来?有想法就要努力去实现,唯有不懈的努力和坚持才能获得最后成功和喜悦,一时的不完善和不被认可也不应该是自己不继续努力的理由。我也很庆幸他们没有把创新大赛获奖当成了终点,不论成败,每一次尝试的创新改造都在不断的实践和工作中同专业的进步一样得到了延续和改进,如此将创新作为一种学习和工作的习惯,融入到自己的职业生涯中,势必也对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这才是社会需要的创新性人才。
总而言之,将创新大赛融入到眼视光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中,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眼视光技术专业技术课程的兴趣,提高了他们的专业思维和素养,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创新思维和习惯,提高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和技巧,让创新之路与职业教育之路有机的结合,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还有可能为专业实验工具的发展改造做出了贡献,不仅为学生的综合发展夯实了基础,也将为职校生的的职业生涯发展再添一个新的高度。同时这也是我们所有职教老师必须为之奋斗的目标和方向。
参考文献:
[1]黄进,胡甲刚.“三创教育”论纲[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516-521.
[2]刘永利.以“三创”教育推动高职院校快速、健康、全面发展[J].新 课程研究,2009(1).
[3]吴增军.以“三创”为核心构建高校职业指导课程体系[J].职业技术教育,2006(20).
[4]颜世超,胡立新.高职眼视光专业学生就业问题及改革思路探究[J].高教学刊,2015(14):129-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