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本人文杂志的“通识”使命

2018-09-10杜碧媛

名作欣赏 2018年2期
关键词:教育界通识刊物

杜碧媛

去年10月,编辑部讨论2018年的栏目策划,讨论的焦点,其中之一便是大文学理念的栏目实践。在之前的栏目设置方面,文学占绝对的优势比,受绝对的青睐度,而史学、哲学、艺术这些原本同根生的“兄弟”往往变成了相近不相亲的“邻人”,互闻鸡犬,却门墙垒隔。即便叩门相访,晤谈甚欢,每每也是意氣而来,倏然而散。回顾2017年,频于相访的,姑且也只有李格非先生的“天国之痒”系列,余者便散散落落的,冷寂了些。落目于此,我们开始反思刊物的格局和弹性。说格局,是想掷地有声地打破垒隔;说弹性,是想让刊物的肌理血肉更为盈润些。故,我们2018年的栏目调整和约稿方向不专以文学类稿件,而是以同等的姿态邀约“兄弟”稿件“共盏”,相与增益,通贯互识。

2017年10月,华东师大召集国内在通识教育方面有思考或有实践的学者、作家,举办了“文学阅读与通识教育”研讨会。会后,主办方与我刊合作,分别于当年第12期、今年第1期和第2期刊登了会议三个主题的发言稿,即文学写作与“伟大的心灵”、通识教育与文学的位置、教学空间与阅读的技艺。在学科分化严重的当下,我国高教界的有识之士认识到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正如美国教育家利文斯顿所说:“我们整日囿于平庸,而且愈加严重。但这正是接触伟大思想家的契机,伟大的作品也会对我们有所助益。虽然在它们的陪伴下,我们仍处于平凡的世界中,不过,这是一个经由慧眼洞穿并使之理想化了的平凡世界。而且我们还内化了他们的某些洞见。”通识教育在我国还处于探索阶段,如何在学科壁垒森严的教育体制下融入“通识教育”,如何开展经典阅读,都没有成熟的模式,而关于“通识”的范畴也存在争议。但“经典阅读教学”作为通识教育的重要途径,是教育界达成的共识。也正是这一组稿件,打开了我们的思路,使我们意识到,通识教育不光是教育界的事,作为一份围绕人文经典著作展开的期刊,我们在通识教育的“经典阅读”上既有优势,也有使命。这使命就是通过对经典文本的解读,促进读者对那些比较重要的人性问题的共同思考。

本期付梓刊行正值戊戌年春节期间,在此,谨代表本刊全体编辑祝大家:

新春愉快!万事如意!

猜你喜欢

教育界通识刊物
高校通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新商业模式下新商科通识课建设的思考和探索
刊物贺词
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现状与路径构建研究
独立学院通识教育教学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理论研究
树立高中生健康消费观研究
读者论坛等
编后絮语
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