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贾宝玉结局之谜(下)

2018-09-10梁归智

名作欣赏 2018年2期

梁归智

佚稿贾宝玉结局之轮廓

后四十回续书所写贾宝玉结局,完全违背了前八十回的情理逻辑和伏笔伏线,这一点清楚了。那么,曹雪芹原著八十回后佚稿,也就是后二十八回,是怎样写贾宝玉的结局呢?

佚稿中贾宝玉的结局,也是三个方面,但关键词不同,就是婚恋沧桑、家族覆灭和拥抱红尘。

1.婚恋沧桑

不同于后四十回续书的“婚恋败局”,后二十八回佚稿是“婚恋沧桑”。要害问题,就是前面已经讲到的,贾宝玉的婚姻,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娶媳妇的爱情婚姻问题,而是一个牵动着家族内部财产权力再分配的政治问题。中国传统文化历来是以家例国,家族纷争就是国家政治的缩影。

前面已经有所涉及,贾宝玉的择偶成家,涉及家族财产继承权和管理权的变更。贾宝玉结婚,意味着他已经长大成人,要承担家族传宗接代的责任,自然也就要正式继承家族的财产。贾宝玉是贾政的嫡子,是特别受贾母宠爱的嫡孙,贾母拥有巨大的祖传财富,所以,不管贾宝玉本人态度如何,他的继承人地位已经使他无可逃避地成为家族各种势力虎视眈眈的对象。

主要的一个竞争对手,是贾宝玉庶出的弟弟贾环和其母赵姨娘。前八十回的许多情节早已把这一点表现得风生水起。赵姨娘魇魔法的暗害算计,贾环对金钏儿事件的歪曲诬蔑告阴状,贾环推倒油灯企图烫瞎贾宝玉的眼睛……赵姨娘对马道婆说得非常清楚,把贾宝玉算计了,荣国府的家产“怕不是我环儿的?”另外一个不明显但也潜伏着的竞争对手是李纨的儿子贾兰,他已故的父亲是贾政的大儿子,是贾宝玉的哥哥,贾兰其实是贾政这一房的承重孙,在继承家族财产方面,至少与贾宝玉有同样的合法性。此外还有嫉妒二房的大房贾赦、邢夫人一派。

财产管理权问题,前面也已經谈到,就是从大房借到二房管家的王熙凤,随着贾宝玉娶亲,面临向过门的宝二奶奶交钥匙的形势。一个财产继承权,一个财产管理权,所以贾宝玉和王熙凤实际上是《红楼梦》并列的双主角,各种冲突最后都在他们两个人身上聚焦。赵姨娘搞魇魔法,不就是要暗害这两个人吗?

因此,围绕着贾宝玉的娶亲问题,佚稿中的情况,比后四十回续书所写之简单的包办婚姻,那不知道要复杂和激烈多少倍。探佚研究勾勒出的大体轮廓是:贾母想给贾宝玉娶林黛玉,但王夫人却想娶薛宝钗,王熙凤夹在老太太和太太当中,有点左右为难,但她心里是赞成娶林黛玉的。赵姨娘和贾环,为了谋夺财产继承权,造谣说贾宝玉和林黛玉有“不才之事”,邢夫人等大房势力,出于对二房的嫉妒,也和赵姨娘一伙勾结起来。且不说还有贾政的态度,李纨和贾兰的态度,以及朝廷的政治变迁对贾府的影响等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因素,单是贾母、王夫人、王熙凤、赵姨娘、贾环和邢夫人这些人的矛盾争斗,就可以想象那情节的跌宕起伏、气象万千了。

在关键时刻,贾母病重或病死了,没有了贾母这块镇山石,贾府更是风生水起、风急云涌、风险涛恶,赵姨娘和邢夫人等的诽谤攻击更加肆无忌惮。失去了贾母的保护,林黛玉、贾宝玉和王熙凤都面临恶劣的形势,王夫人不喜欢林黛玉,当然还是要保护贾宝玉的,她进宫找贵妃娘娘贾元春,由元春下旨,为贾宝玉娶薛宝钗。林黛玉在激烈的家族内斗中以泪洗面,“眼泪还债”而死。这里面还有朝政的事故变迁等外部影响,比如贾宝玉可能一度被迫离开了贾府,黛玉既受到流言诽谤,又为宝玉的安危日夜忧心,终于还泪殉情。

贾宝玉和薛宝钗结婚了,也是缺少爱情的家长包办婚姻,但这个包办婚姻的本质,却是家族内部争夺财产的激烈争斗,以及朝廷政治风云对家族的影响,其复杂的关系、多元的头绪、酷烈的较量……与后四十回所写调包计黛死钗嫁的简单情况是不可相提并论的。

但贾宝玉的婚恋经历还有更多的后文,探佚研究表明,贾宝玉与薛宝钗成婚不久,元妃就死了,紧接着贾府被抄家,贾宝玉目睹了家族的巨变和众多女儿的悲惨遭遇,“弃宝钗麝月”而“悬崖撒手”(脂批),出家为僧。但空门同样不是净土,他在佛庙里也混不下去,后来在无家可归的颠沛流离中,遇到了也遭遇抄家苦难的史湘云,开始了第三段情恋。所以贾宝玉的婚恋格局,是三妻一爱人。老红学家俞平伯先生和周汝昌先生,都是这样认为的,只是俞先生表达得比较简略,周先生则反复申说论证。总之我们看,曹雪芹在后二十八回佚稿里,所写贾宝玉的婚恋,完全不同于后四十回续书所写的婚恋败局,而是婚恋沧桑。我选用沧桑这个词,就是说内容非常复杂,有恨有痛有苦也有爱,酸甜苦辣咸五味杂陈。

前面已经分析过,后四十回续书所写和贾宝玉有关的第二个故事,是家族变故,并不符合前八十回的伏笔伏线,曹雪芹原著后二十八回佚稿中,写的是“忽喇喇似大厦倾”的家族覆灭。之所以会遭遇覆灭的巨大灾祸,因为贾府不仅仅是一般的违法乱纪,而是卷入了朝廷的政治斗争。

2.家族覆灭

前八十回的“草蛇灰线”虽然影影绰绰,其实暗示得也很明显,那就是朝廷中有两派政治势力,一派以北静王为首,另一派以忠顺王为首,而贾家属于北静王这一派。秦可卿丧事中,有“贾宝玉路谒北静王”的专门描写。第五十八回朝中一个老太妃死了,荣宁二府的主人贾母等都随朝祭祀,特别描写“下处歇息……东西二院,荣宁便赁了东院,北静王府便赁了西院。太妃少妃每日宴息,见贾母等在东院,彼此同出同入,都有照应”。

蒋玉菡的故事则更加耐人寻味。蒋玉菡是一个长得非常漂亮的演小旦的男戏子,有一次在酒会上,贾宝玉认识了蒋玉菡,两个“小鲜肉”互相欣赏,感情非常好。初次见面,蒋玉菡就把腰里系的一条大红汗巾子(系内裤的腰带)送给了贾宝玉,并且说我为何送你这条汗巾子呢?因为它非常珍贵,是茜香国女王进贡的,围在腰上很凉快,不生汗水,这是北静王爷送我的,现在我转送你。但这个蒋玉菡他实际上是另外一个王爷忠顺王的戏子,按照俄罗斯保存的那个抄本上说,这个戏子是皇帝赏给忠顺王爷的。忠顺王爷非常喜欢这个蒋玉菡,可是有一段时间蒋玉菡怎么也找不着了,忠顺王爷很奇怪,后来一打听,说是蒋玉菡和贾宝玉来往很密切,于是忠顺王爷非常生气,就派他的管家到贾府里去找贾宝玉,问蒋玉菡藏在哪儿。贾宝玉一开始耍赖,说我根本不认识蒋玉菡,于是忠顺王府的管家就呵呵冷笑,说你腰里系的大红汗巾子从哪儿来的?贾宝玉没有办法,只有老实供出来,听说蒋玉菡在郊区紫檀堡买了房子,可能在那儿呢。忠顺王府的管家就去紫檀堡找蒋玉菡了。贾政因此非常生气,把贾宝玉痛打了一顿,当然还有贾环向贾政诬告宝玉强奸金钏儿致死的另一个因素。

关键我们看蒋玉菡这个名字,菡是草字头的菡,意思是荷花,但是这个菡又和函授的函是同音的,字形也接近,而函呢,古人写完信要盖图章,这个函也可以解释为图章、印章。因此清朝就有人讲过,说这玉菡两个字,实际上暗示的是皇帝的传国玉玺。为什么他在紫檀堡买了房子呢?紫檀堡就是紫色的檀香木做的盒子,用来装贵重的传国玉玺。因此蒋玉菡这个人物,他实际上象征的是国家的政权,传国玉玺。他和北静王、忠顺王都有关系,他是忠顺王的戏子,但北静王送他一条大红汗巾子。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微妙的艺术,暗示北静王和忠顺王两个政治集团,在争夺国家政权。

但是在后二十八回佚稿里面,两个集团彼此争斗的结果,北静王集团失败了,贾府属于这个集团,也就遭到了灭顶之灾,被抄家了。全家人的下场都非常惨,姐妹丫头死的死,散的散,被凌辱,被变卖,贾宝玉的父母、祖母、姐妹,都死了,特别是他当贵妃的姐姐贾元春,她不是如后四十回续书所写的病死,而是类似于唐朝杨贵妃马嵬之变的那样一种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这在前八十回也有不少伏笔伏线,比如前面说过的贾元春归省时点的折子戏,其中影射元春死亡的那一出,就是《长生殿》里面的“乞巧”,正是演义杨贵妃的传奇。太虚幻境暗示贾元春结局的册子判词,说“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虎是老虎,兕是野牛,这两个野兽互相搏杀,贾元春就成了两派斗争的牺牲品了。

所以说,曹雪芹写的后二十八回佚稿里面,贾氏宗族的遭遇不是变故,而是覆灭,而这是以生活原型江宁织造曹家和苏州织造李煦家等的经历结局为蓝本的。覆巢之下安有完卵?贾宝玉自然也遭遇了巨大的不幸,首先被关在监狱里面审问,关了一段,然后放出来了,他毕竟是年少之人,没有直接参与政治斗争。但是他的家贾府已经被抄了,房子被没收了,他没地方住,就住到了破庙里面。脂砚斋的批语有一些透露,比如有一条脂批说,他住在岳神庙(因字形相似,有的说是狱神庙——“岳”繁体作“嶽”),就是山神庙。还有批语说,他当时的生活是“寒冬噎酸齑,雪夜围破毡”。就是在寒冷的冬天,他没饭吃,只能吃野菜,而且是已经发酸的;他也没有衣服穿,拿个破毡子围着,在呼呼的北风里瑟瑟发抖。这可和前八十回住在怡红院里面是九天九地的差别了。当然也不可能像后四十回续书写的那样,披着大红猩猩毡斗篷,没有这个派头了。完全就是一个乞丐一样的人生了。在家族覆灭的这样一个过程中,贾宝玉当然遭遇了非常多的苦难,不仅是生活的穷困潦倒,更是精神情感上的摧残。大家想,他死了那么多亲人,心灵受到的伤害该多么酷烈。

后二十八回佚稿是家族覆灭,后四十回续书是家族变故。遭遇家族覆灭的贾宝玉和经历家族变故的贾宝玉,无论故事情节还是思想内涵,抑或艺术感染力,那差别可想而知。

3.拥抱红尘

那么,后二十八回佚稿里面,贾宝玉在经历了婚恋沧桑和家族覆灭的巨变后,他最后的精神面貌和价值诉求是怎样的呢?

前面说过,根据脂批透露和探佚研究,贾宝玉和薛宝钗婚姻破裂后,出家当和尚了,但这只是贾宝玉在遭遇了巨大苦难后一段时期的情况,他很快又离开了寺庙,与史湘云相遇结合了。

我探佚的一个情况是,贾宝玉先后出过两次家,第一次是当和尚,第二次是当道士。怎么说呢?我们看第三十一回有个故事,就是贾宝玉和林黛玉闹感情纠纷,林黛玉耍小性儿,说我死了你怎么办?贾宝玉回答说你死了我做和尚去。那么这种矛盾闹过两次,第二次林黛玉就调侃贾宝玉说,做了两个和尚了,从今往后我都记着你做和尚的遭数儿。这就是草蛇灰线,曹雪芹独特的艺术手法,暗示未来贾宝玉要出两次家。我认为对“做两次和尚”也不能死抠“和尚”这两个字,实际上后面的故事情节,是说贾宝玉出了两次家,一次是抛弃宝钗出家当和尚,第二次他是当道士去了。

这个根据又是哪儿来的呢?我们看前八十回贾宝玉还有两个故事。一個是第二十一回贾宝玉曾经读《庄子》。他和姐妹们闹情感纠纷,于是读《庄子》寻求解脱,读了一晚上,在那一时刻他有点感觉,于是就模仿《庄子》写了一段文章,其中说“戕宝钗之仙姿,灰黛玉之灵窍”,天下才能安定,意思是说宝钗、黛玉等佳人的美貌聪明,都是给人带来感情困扰的因素,应该看破,不把这些放在心上,才能得到解脱。我们知道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后被道教封为南华真人,《庄子》则被尊为《南华经》,后来林黛玉看了贾宝玉那段悟庄文字后,就在后面写了一首诗调侃他,其中一句是“剿袭南华庄子因”。《庄子因》是清代康熙年间林云铭写的一部点评、阐释《庄子》的学术著作。所以这个情节实际上暗示着贾宝玉未来也要当道士。还有另外一个情节,紧接着第二十二回,又是一次贾宝玉和姐妹闹纠纷,非常气愤,他又去学佛教禅宗的东西,他参禅,一时半会儿好像觉悟了,写了一个偈子,偈子是和尚写的押韵的诗歌一样的东西,表现他们对佛教的理解。贾宝玉写的偈子里面最后说:“到头来,回头试想真无趣。”意思是回头一看,自己和姐妹的感情纠纷,真是没意思,想透了应该把这些超脱。我们看这一次贾宝玉又是参禅,是学佛教的东西,这实际上暗示贾宝玉未来也要当和尚。未来有两次出家,一次是当和尚,一次是当道士。

另外,小说里贯穿始终的两个神仙茫茫大士和渺渺真人,就是一个和尚与一个道士,这是全书的一个大布局、大象征。前八十回写和尚与道士出现,往往是化解危难而唤醒痴迷,但僧道各有分工,和尚负责女的,道士负责男的。比如林黛玉小时候多病,和尚说今生不能见外姓亲友才有望病好,薛宝钗的冷香丸也是和尚给的方子。而甄士隐、柳湘莲觉悟出家是道士点化,送风月宝鉴给贾瑞的也是道士。第一回甄士隐抱着英莲走到葫芦巷街前,是疯僧跛道一齐出现唱诵“可怜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因为甄士隐是男子而甄英莲是女儿。魇魔法之厄中,遭遇灾难的也是男女各一,贾宝玉和王熙凤,所以僧道双双出场。从这种总体结构和象征艺术的角度观照,贾宝玉是全书第一主角,他既悟道又参禅,佚稿中也应该写他既当和尚又当道士,才照应严密而浑然一体。顺便说一句,后四十回给贾宝玉送回通灵玉的是和尚而不是道士,就违背了和尚管女的道士管男的这一“潜规则”。

也许有人会提出疑问,第二十一回贾宝玉读庄,第二十二回则悟禅,按“草蛇灰线”的先后顺序,后面佚稿情节也应该是先当道士后做和尚吧?其实,那样写的话就成了刻板的算术而非灵动的艺术,伏笔伏线是不能扣死的,而往往要在大相似的前提下搞一点小差异,避免一一对应的呆笔滞墨,才能使文章机灵自然而富有奇致。比如晴雯是林黛玉的“影子”,却写的是花袭人而非晴雯和林黛玉的生日为同一天,就是一种写法的巧妙变通。贾家四春的生日大姑娘正月初一,三姑娘三月初三,但绝不能再写二姑娘二月初二和四姑娘四月初四。又比如前面讲过《水浒传》地煞星的前两位朱武和黄信,分别影射吴用、公孙胜和宋江、卢俊义,但朱武却排地煞星第一位,黄信排第二位,也是一种写作技巧,不搞丝毫不差的死对应,把伏笔的活龙变成死鱼。前面写贾宝玉先读庄后悟禅,后面则是先当和尚后做道士,才活泼微妙,也更耐人回味,而富有审美的神韵。

同时要注意,是渺渺真人负责男性,贾宝玉终极的境界攀升,当然也应该是通过道家的灵悟。其实儒道禅三位一体,贾宝玉最后达到的境界,早已将三教融会贯通而且还有所超升。还有值得注意的一点,前八十回没有写贾宝玉与和尚交往,却与两个道士打过交道,一个是第二十九回清虚观的张道士,另一个是第八十回天齐庙里的道士王一贴。而引发“因麒麟伏白首双星”的金麒麟,正是从张道士那儿得到的。另外,贾元春归省时点的四出戏谶,其中“伏甄宝玉送玉”的一出是《邯郸梦》里的“仙缘”,也是道教神仙故事。这些不都是佚稿中贾宝玉和史湘云皈依道家,从《庄子》获取觉悟资源的“草蛇灰线”吗?

另外,脂砚斋批语说《红楼梦》“深得金瓶壸奥”,曹雪芹写小说,受到《金瓶梅》的强烈影响,思想上升华,艺术上借鉴。《金瓶梅》的结局,有两个情节,西门庆死后家道败落,他的女婿陈敬济一度流落到道观里当道士,后来又离开了,而他的遗腹子孝哥最后是出家当了和尚。曹雪芹可能受到启发,把陈敬济和孝哥的情节巧做剪裁,化用到贾宝玉身上,写宝玉先做和尚,再当道士。此外,《桃花扇》里最后也是侯方域和李香君双双入道,“张道士归结兴亡案”,可能也是曹雪芹的灵感来源之一。

佚稿中贾宝玉曾“悬崖撒手”而“为僧”,有明确的脂砚斋批语为证。那么怎么后来又当道士呢?当然探佚不是文学再创作,不能说得太具体。里面可能有更曲折的情节。我个人认为,那有可能是写贾宝玉先去了和尚庙宇,但他的遭遇正像陈敬济在道观和叫花子冷铺中那样不堪,所以离开了寺庙,然后才和也遭遇了抄家灾难而历经沧桑的史湘云相逢会合,两个人就在一起回首往事,感慨万分,共同过着虽然艰难却又是互相安慰的日子。其中一个内容,是贾宝玉和史湘云通过对《庄子》等道家典籍的阅读领略,而达到了一种更加超越高远的人生境界“悟情”,而不是看破世情。和尚一般是不能娶老婆的,但道士是可以娶老婆的,叫火居道士。贾宝玉得到了《庄子》的真谛,他当道士了,但仍然和史湘云在一起。不管是当和尚还是当道士,曹雪芹最后所肯定的,是要从世俗所理解的佛教道教的空无幻灭中走出來,肯定情肯定爱,肯定情爱是最有价值的。不是看破红尘,而是拥抱红尘。

有一条脂砚斋的批语说,后二十八回佚稿里面最后的一幕,是一个情榜的故事。情榜就是榜上写着好多人名,每个人后面有以“情”字为核心的评语,这个榜可能是太虚幻境的爱情女神警幻仙姑挂出来的,榜上的人都是小说中重要的男女主人公。后面的两三个字就是给他们一个鉴定,对这个人的一个本质的概括。那么贾宝玉,警幻仙姑给他一个什么鉴定呢?脂批说是三个字:情不情。情,这是个动词,就是要满怀感情,不情,是个名词,就是无情,没有感情的对象,没有感情的世界,情和不情连起来,就是对没有情和爱的对象和世界也要满怀感情地来对待,就是不管受了多大的委屈,遭遇了多少挫折苦难,都不要对生活绝望,要始终对这个世界有爱心,有同情心,有慈悲心,有宽恕心。这就是曹雪芹原来写,贾宝玉经历了婚恋沧桑家族覆灭那么巨大的灾难,但是最后,他要和史湘云共度虽然物质生活并不富裕却充满了情爱的幸福人生,就像前八十回回目所说的“因麒麟伏白首双星”。贾宝玉最后的心理状态是拥抱红尘,他含着眼泪微笑,回忆那些美好的人,美好的事。

结论

这就是“两种《红楼梦》”两种不同的贾宝玉结局:

后二十八回佚稿:婚恋沧桑;家族覆灭;拥抱红尘。

后四十回续书:婚恋败局;家族变故;看破红尘。

对我们今天的人,这种对照是不是也颇有启示意味呢?每个人一生中都会遭遇许多挫折和不顺心的事,甚至磨难苦难灾难,我们也会想各种办法寻求解脱。那么你是选择像续书所写的贾宝玉看破红尘呢,还是选择曹雪芹写的贾宝玉虽然历尽沧桑打击,却仍然含着眼泪微笑,拥抱红尘,肯定人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