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下高职生“微控族”心理问题的原因与对策分析
2018-09-10陈志伟黄上上彭熙
陈志伟 黄上上 彭熙
摘 要:随着微信的普及,高校“微控族”、“低头族”大学生群体运应而生。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给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针对高职生“微控族”的心理特点,文章從学校、家庭、个人的原因进行分析,并从提高微控族“网商”、实现学校、家庭、社会“三方”教育联动、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微素养”等几个方面提出了实施对策。
关键词:微控族;心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22-0151-03
Abstract: With the popularity of WeChat, the college students of "we-controlled" and "low headed" came into being. Their mental health problems have brought new challenges to the ideolog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 view of th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e-controlled clan" of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auses of schools, families and individuals, and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to improve the "Internet merchants" of the we-controlled clan, realize the "tripartite" education linkage among schools, families and society, and strengthen the "we-qual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words: we-controlled clan; psychological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
网络的快速发展将大学生带入了一个便捷化、智能化的网络科技时代。新媒体环境下由“微科技”、“微文化”所构建的虚拟现实世界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结合微时代环境下高职生“微控族”心理特点的表现来看,本文从学校、家庭、个人三个层面对高职生“微控族”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性对策,对进一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和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具有十分重要地意义。
一、微时代下高职生“微控族”的心理特点
(一)网络依赖性强
基于微时代的影响下,使得微信、微博为主的社交平台逐渐演变为大学生的重要沟通方式,很多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上的所需似乎通过一键点击即可全部得到满足。网络的便捷、高效、快速使大学生对手机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强,高校“微控族”、“低头族”的大学生也越来越普遍。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往往更加倾向于“网络社交”的虚拟世界,对“现实社交”的动机以及现实学习生活的重视程度逐步降低,逐渐疏离和冷落家人、老师和同学们。他们在现实中与家人、同学、朋友人际关系遭受挫折时,会通过网络的人际交往以达到慰藉心灵的目的,甚至难以接受现实社会,在这种不良现象的影响下对现实中的人际关系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最终导致一系列负面情绪的产生,严重削弱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二)厌学心理进一步凸显
本人在研究过程中选取了湖南科技职业学院等全国五所示范性高职院校作为样本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研究,通过对获取数据进行处理发现,由于新媒体网络应用的趣味性、娱乐性,学生碎片化时间管理能力较低,再加上高职生本身理论基础薄弱、学习动机不足,刷微信、玩游戏成为了高职院校大部分学生课前、课后的必修课,65.5%高职生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维持在8小时以上。大部分高职生均在学习时间内玩微信、看视频、打游戏、发微信、刷微博,“隐形逃课”现象问题严重,他们宁愿做手机的“容器人”、网络的“屏幕奴隶”,也不愿意做学习的主人。网络冲击的负面影响导致大多数微控族在学习上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抵制心理,进一步削弱了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导致厌学心理的产生,厌学心理问题进一步凸显。
(三)人际交往能力减弱
基于微时代的背景下,使得大学生传统的人际交往模式发生了极大程度上的改变。由“现实社交”逐渐朝着“网络社交”的方向转变。[1]这种交往方式的影响下,使得大学生对移动终端的依赖程度进一步提高,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往往更加倾向于“网络社交”的虚拟世界,对“现实社交”的动机以及现实学习生活的重视程度逐步降低,逐渐疏离和冷落家人、老师和同学们。在长时间的影响下,会导致学生在现实人际交往过程中产生一系列负面情绪,最终引发心理问题的产生,难以实现“网络社交”与“现实社交”两者的协调与统一,最终使得现实人际交往能力得到极大程度上的削弱,同时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产生严重影响。
(四)心理稳定性减弱
大学生“微控族”群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尚不稳定,他们正处于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中学阶段,他们所在的学习生活环境较为稳定,同时自身的思维方式和价值理念也较为固定,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正常的心理认知和心理习惯。走入大学,由于学习生活环境都在发生变化,尤其是微时代的发展使大学生每天接收到的信息量是以往高中的3-5倍,网络世界能够给大学生更大的空间去表达自己的观点或看法,彰显自己的个性,消除了由于文化背景和文化环境的差异性而使得彼此之间形成的时空距离,保证每个大学生都能够展示个性、表达自我,而部分传统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在虚拟世界中开始受到冲击,使现实社会中形成的稳定的道德价值观在网络世界中由于它的匿名性而失去约束力。而对于这些信息来讲,它们大多不受到个人内在修养和外在社会价值体系的影响,对大学生以往的心理认知和心理习惯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导致心理波动性大大增强,大学生心理认知稳定性逐渐减弱。
(五)从众心理导致的自我认知“缺失”
对于高职生群体来讲,其中绝大多数为“98”后,而由于这部分群体的特殊性,导致在现实生活中容易受到新鮮事物的影响,但是对新鲜事物的识别和调控能力又普遍偏低,意志力往往也不够坚定。部分学生为了更快的融入到大学氛围当中,成为大学集体中的一份子逐渐产生了从众心理,选择效仿周围同学的生活方式。[2]不仅如此,在从众心理的影响下,部分同学在课堂中本身不愿刷微博、玩微信,但受到周围同学的影响下,也选择用玩手机来打发课堂时间,从而逐渐脱离了自身在课堂中所扮演的角色。在整个大学阶段都未对自身角色有着正确的认知与理解,同时也在此心理环境背景下使得大学生逐渐在现实生活中迷失自我、失去自我,从众心理导致的自我认知进一步“缺失”。
二、微时代下高职生“微控族”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大学生自身抗压力抗挫折力差
95后、00后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大多在一个自我的成长环境里长大,这使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当家长发现他们存在不当行为时,家长们往往不忍心责备,当子女做出不正当行为时,家长们常常视而不见,甚至对他们所犯的过错包庇、纵容。基于这种家庭教育的影响下,导致大学生的适应能力偏低,且抗压能力与抗挫折能力也远远达不到成人的要求,在学习工作生活中一旦遭遇问题大多会选择逃避。这种“温室花朵”里成长的大学生在离开家门走入大学后出现了人际关系不协调、抗挫折能力弱、自我管理能力差等问题,为了缓解内心的矛盾和冲突,他们往往借助或依赖于微信、微博等各种“微科技”、“微电子”设备,各种微信息中的不良心理侵害和价值观的负面冲击,导致了微控族群体的心理问题进一步激化。[3]
(二)家庭对“微控族”心理健康教育的滞后性
在引导大学生养成健康的网络心理素质和规范的网络行为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不仅是学校老师,还包括家庭和社会,各自都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4]然而很多家长面对子女在大学生活中出现的目标缺失、空虚寂寞等心理不适,通常不予理睬,难以给予学生及时有效的心理帮助,当家长发现子女存在手机依赖等心理问题时,并不能采取恰当合理的教育手段,大多依赖于传统的责骂、体罚等手段,同时并不重视向教师和学校进行反馈,基于“微科技”的影响下他们会对电子设备的依赖程度进一步提高,选择网络交往或者游戏的形式缓解自身的负面情绪,长此以往使得大学生对网络的心理依赖程度进一步提高,最终导致高职生“微控族”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
(三)学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制不健全
高职生微控族心理问题隐匿度高,变化复杂多样,高职院校传统的校园网咨询平台和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体制,无法满足微时代环境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多元化需求,当前各大高校设置的网络心理咨询平台,其中所涉及到的内容过于僵化,难以产生显著的效果。[5]“微时代”的到来使得大学生的网络心理问题涉及面进一步扩大,大部分的高职院校并未结合微控族学生的实际情况对网络管理制度进行调整与优化,仍然沿用传统的校园网络管理模式,难以对无线网络和手机等电子设备进行有效的管理与规范。而针对心理问题教育方面,各大高校仍然选择以往的设立心理咨询室或构建网络心理教育平台等方式,虽然部分高校结合微博、微信等设立了相应的网络心理教育平台,但对其利用程度普遍较低。从当前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的教师队伍来看,大部分都是辅导员或思政老师,其专业性较差难以与当前社会发展现状相适应,针对微控族出现的心理问题也难以进行及时有效的识别、处理与解决。
(四)“微环境”进一步激发心理问题
随着微时代的发展,微商成为了新经济贸易的代名词。随着微商的到来,越来越多的微控族群体加入到微商的行列。但他们由于商业和法律知识缺乏,常常受到蒙骗,给现实生活带来了很大地负面影响,也造成了心理认知偏差。他们不仅要完成学业还要专注网络生意,常常导致学业荒废,同学间人际关系疏离,另外网络接触的时间过长也是导致网络心理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激发了“手机依赖症”等各种新型网络心理问题的产生,各种负面的“碎片化”微文化环境导致了微控族群体网络心理障碍进一步激化。[6]如当前网络中流行的“后现代网络文化”、“快餐式网络文化”、“分钟恋爱”、“闪婚闪离”等微文化的负面影响,导致大学生的交往和婚恋观念逐渐发生了一定程度上的畸形,对其价值观尚未稳定的大学生找不到归属感、价值感等,最终产生心理障碍等一系列问题。
三、微时代下高职生“微控族”心理问题的对策分析
“微时代”是一柄双刃剑,针对微控族心理问题产生的成因提出相应的对策,对提升微控族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十分重要地意义。
(一)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提高微控族“网商”
在微时代的背景下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如果一贯沿用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往往会导致大学生的抵制心理,处理不当还会导致“微控族”群体心理问题进一步恶化。在对大学生微控族群体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教师应主动适应“微时代”的科学教育方法和理念,提高微控族群体的“网商”。所谓网商,是指一个人利用、驾驭网络的情商水平,“网商”高的大学生能够充分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促进自身视野的拓展以及知识结构的优化,而利用不当就会出现网瘾等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师在对微控族进行心理辅导时应创新教育手段或改革传统的教育方法,积极迎合“微时代”的特点,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显性教育与微控族心理问题的隐性教育进行有效地结合,并针对微控族群体进行专题一对一辅导教学,主张以发展式的教育为主,治疗式的教育为辅,如运用微博、微信等微科技软件或者微控族乐于接纳的学习教育方式,进行心理辅导或心理测验,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打通和优化与微控族的沟通通道,提升微控族群体的接纳度,通过合理的教学方法强化与微控族的积极互动,提升他们的网商水平。
(二)努力实现学校家庭社会的“三方”教育联动
在微时代背景下由于高职生微控族群体的心理问题隐密性比较高,通过学校单方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显得过于乏力,通过学校、家庭、社会的“三方”教育联动,积极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的“三方”教育资源和教育合力,才能有效全面地解决微控族群体的心理问题。父母通过及时察觉微控族子女的心理异常问题,并与学校主动反馈、主动沟通,实现学校与家长主动沟通、主动解决、主动配合的教育联动,真正做到学校家庭的教育联动。[7]在学校,教师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微平台及时发现微控族网络成瘾、人际交往能力弱化、信息焦虑等问题,及时联系家长主动沟通,与家长形成教育联动。同时,连同社会相关教育部门、社区等积极宣传引导,实现学校、家庭、社会的“三方”教育联动。
(三)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结合当前大学生网络成瘾、在上课时间应用智能手机、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技术的现象,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造成了严重地影响,对于高校心理健康教师来讲,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确立大学生群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核心地位,对以往的教学观念进行适当调整与优化,确立学生在整个课堂教学中的核心地位,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氛围,充分激发学生在课堂当中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在此前提下督促学生将自身注意力由应用智能手机转移到课堂当中,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并逐渐形成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导整个课堂内的学生都能够充分参与到学习中去,在师生的共同作用下去创造一种积极活跃的教学环境和课堂学习氛围,改变传统的“我在台上讲你在台下刷”的消极课堂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课堂内遏制“容器人”的网络成瘾行为。
(四)提升大学生的“微素养”
大学生思想政治微素养的提升对大学生网络微心理的发展发揮着关键性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水平与行为素养。一、在思想上,高职生微控族群体应树立良好的网络意识,正确利用网络推动自我网络意识的提高,将互联网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针对互联网中出现的新闻事件保持科学合理的态度,对于网络中所传播的信息能进行有效识别与判断,对于社会中产生的突发事件能够保持理性客观的评价,避免被网络舆论所误导。坚持对红色网站进行浏览,并且有效掌握当前时事新闻,并针对当前时政热点抒发自身的看法,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背景下,通过主动营造积极的网络环境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二、在行为上,高职生微控族群体应自觉修正不良网络习气,做到文明上网、健康上网、合理上网,保持健康的作息时间,树立正确的网络价值观与行为动机,做到行为上自我净化、自我革新、自我提高,通过提升自我微素养,养成良好的网络习惯,科学合理汲取网络养分来进一步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作为微时代下应运而生的高职生微控族群体,他们的心理问题已经成为了当前高校领导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急需解决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作者通过对“微时代”下高职生微控族现存的网络依赖性强、厌学心理凸显、人际交往能力弱、心理稳定性减弱、从众心理导致的认知“缺失”等心理特点进行了探究,并从大学生自身抗挫折力差、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滞后、学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制不健全、“微环境”进一步激发心理问题等几个层面深入分析了心理特点形成的原因,并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如通过创新方法提高微控族“网商”、实现学校家庭社会“三方”教育联动、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提升大学生的“微素养”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实施措施,进一步提升当代大学生微控族的心理健康水平,推动当代大学生的健康全面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杜建华.“微”时代表现、特征及传统媒体的着力点[J].新闻大学,2015,3.
[2]引周琪,罗川.微时代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应对[J].思想教育研究,2014(1).
[3]徐曼.“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4(6).
[4]丁卓菁,等.大学生微信使用现状及效果分析[J].青年记者,2014(6).
[5]蒋宏大.互联网络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研究[J].党史文苑,2012(16).
[6]杨敏.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应对策略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2(6).
[7]肖祥,等.基于微信平台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