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工业革命中制造业人才培养方法的探讨
2018-09-10顾复唐任仲顾新建
顾复 唐任仲 顾新建
摘 要:分析了新一轮工业革命中我国制造业发展的挑战与机遇,从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的角度分析了制造业人才培养的需求,从制造企业管理层面探讨了我国制造业人才培养的需求,从智能制造技术层面研究了智能制造对我国制造业人才培养的挑战。新一轮工业革命中我国制造业人才培养的最大机遇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深入的应用,对如何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帮助我国制造业创新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提出了系统的方法。
关键词:新一轮工业革命;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透明公平;创新人才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23-0001-05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the face of the new round of industrial revolution with a focus on analyzing the demand for tal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innovation-driven and quality-first. The paper studies the challenge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to the talent training of Chines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from the aspect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In the new industrial revolution, the greatest opportunity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talents training is the extensive application of the state-of-ar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is work puts forward a systematic method to use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help the cultivation and use of innovative talents in the Chines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Keywords: The new round of industrial revolution; the new gene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novation; transparency and fairness; innovative talents
引言
新一轮工业革命正在到来。西方认为新一轮工业革命对他们是好消息,对中国是坏消息。例如,美国《华盛顿邮报》网站于2012年1月发表题为《为什么说现在轮到中国担心制造业了?》的文章,声称未来20年美国将在制造业上“打败中国”。美国对智能制造寄予厚望,希望通过智能制造实现制造业的回归,提高美国制造业的竞争力和就业率。[1]英国《经济学人》2012年4月发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制造业与创新》专题报道中阐述了目前由技术创新引发的制造业深刻变化,其中,数字化与智能化的制造技术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第三次工业革命对中国这样的制造业大国来说有着相当大的负面影响。有人甚至预言,“中国崛起”有可能被第三次工业革命所终结。[2]
可见,当前新一轮工业革命正在到来,新一轮工业革命对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既是挑战:智能制造的发展将弱化我国的劳动力优势,而主导智能制造的国家将重拾竞争优势;同时又是我国从制造大国转型为制造强国的机遇:因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核心科技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当然还包括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工程等。但新一代信息技术对整个制造业和社会的影响面和渗透力远远超过其他新科技。新一代信息技术可以为我国制造业提供一种有利于创新的环境,同样为我国制造业人才培养提供新的机遇。新一代信息技术包括Web2.0、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三维(3D)打印、新一代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中国制造2025》强调要健全完善中国制造从研发、转化、生产到管理的人才培养体系,为推动中国制造业从大国向强国转变提供人才保障。[3]我国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在2016年12月27日发布了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
本文主要讨论如何利用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历史性机遇,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帮助培养我国制造业人才。
一、新一轮工业革命对我国制造业人才的需求
(一)从我国的制造强国战略看制造业人才培养的需求
关于新一轮工业革命中我国制造业人才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的需求已经有一些论文阐述的很清楚,[4][5]《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制造强国战略的五条基本方针,即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6]这里主要从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的需求讨论制造业人才培养的需求,即创新型人才和工匠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在创新驱动方面:
1. 乐于和善于创新:创新驱动需要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仅靠学校培养是不够的,更主要的是在企业中锻炼成长。首先需要员工具有很高的创新和协同创新的积极性。日本经营大师稻盛和夫提出阿米巴经营,将企业划分为“小集体”,即所谓的 “阿米巴”。“阿米巴”有很大的自主权,自行制订计划,独立核算,持续自主成长,让每一位员工成为主角,全员参与经营和创新。[7]海尔也提出类似组织——平台型企业,企业平台化,员工创客化。[8]这里的关键是如何解决“一抓就死,一放就乱”的问题?
2. 乐于和诚信地协同创新:创新需要企业间、员工间的紧密协同,协同需要诚信,诚信从何而来?如何保护协同创新中的知识产权?如何让贡献者不吃亏?创新需要条件和环境,企业需要集聚资源支持员工的创新,支持协同创新,并要保证创新环境的透明公平。
3. 乐于知识共享:创新需要知识,知识需要共享,如何让员工放心地把自己的宝贵知识拿出来共享?
4. 持续不断创新:智能装备的核心技术的获取需要长期持续不断的研发和创新,不可能依靠大跃进式的方式获取。如何让员工安心、静心、专心、恒心、耐心地进行创新活动?这既需要制度保障,也需要信息和过程透明,同时也让投资者放心。
5. 跨界融合创新:新一轮工业革命对创新人才提出要求更多更高的跨学科创新能力的要求,[9]因为跨学科的融合创新,容易出创新成果;面向产品生命周期的跨学科创新,可以使创新成果更容易满足用户需求,快速得到推广应用。
在质量为先方面:
1. 自觉重视质量:中国企业的许多质量问题不是技术上解决不了,而是一些企业和员工不重视质量、不讲诚信所造成的,这里的诚信和自觉从何而来?如何让大家高度敬业负责?
2. 持之以恒重视质量:需要有一种工匠精神,细水长流地将质量做好、做细、做精。如何培养起这种工匠精神?
3. 从源头控制质量:质量问题设计是源头。如何让设计人员对产品生命周期中的质量问题负责?让他们在设计中就把未来的质量问题降低到最少?
4. 协同控制质量:产品设计和制造涉及许多企业和员工,质量检验等需要耗费成本和时间,如何让大家低成本地、有效地协同控制产品质量?如何减少不产生附加值的质量检验活动?
(二)从制造企业管理层面看我国制造业人才培养的需求
1. “蓝领好管,白领不好管”
我国许多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是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起来的。现在他们要向高端发展,向高新技术转移,引入大量的知识型员工,但很快发现传统的管理模式不适用了,不知道如何有效管理这些员工。我国一些成功的知识密集型企业,如华为,他们在管理大量的知识型员工方面有一套很好的方法,他们的经验是什么?如何推广?
2. 内部专家知识传承难
案例:某复杂装备生产企业其产品在国内外市场占有率第一。但最近发现产品某环节的质量有问题,过去一直做得好好的,现在却不行了。一查原因,原来某位师傅退休了,后面接手的人所做的活儿达不到原来的技术水平。过去师傅带徒弟,师傅教得无私,徒弟学得努力。现在,师傅担心“教会了徒弟,饿死了师傅”,而徒弟也往往学得不上心。这样的难题如何解决?
3. 外部核心技术转移难
我国汽车行业拿市场换技术并没有取得成功。我国高铁行业拿市场换技术取得了成功,但并没有将全部的核心技术和知识掌握在手。因为,国外企业只是将一些容易学习和模仿的技术转移出来,而将核心技术和知识秘而不宣。如何依靠自己的努力掌握制造业的核心技术?
4. 科技人员终身培训难
德国工业4.0提出科技人员终身培训,以面对迅速发展的新技术。我国企业面临的问题是:企业花钱培训了员工,而员工对企业忠诚度不高,动不动就跳槽,企业培训投入得不到回报。因此,这导致了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人才培养培训投入总体不足。[10]这里的问题是:如何保障企业培训的积极性,同时又要保障人才的合理流动,以便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
(三)从智能制造技术层面看智能制造对我国制造业人才培养的挑战
如同其他新技术一样,智能制造也是双面剑,一方面需要的是智能制造供给侧的高端技术人才,另一方面降低对智能制造需求侧的用户技能的需求。
1. 智能制造供给侧高端人才培养难
中国目前创新很热,特别共享经济、大数据、“互联网+”等方面的创新很热。但是对于需要较大投资、需要长时间研发创新、创新风险很大的高端工艺、高端材料、高端芯片、高端传感器、高端工业软件、高端装备等方面的创新,企业和风险投资往往不愿和不敢投资。因为即使千辛万苦创新出成果,但要与国外产品竞争难度很大。在信息经济时代,存在“胜者通吃”的效应,后发劣势明显。
图1描述了高端材料与高端装备的相互依赖的关系。高端装备制造企业说我国高端装备的可靠性、精度保持性等技不如人的原因是高端材料不行。高端材料制造企业说我国高端材料制造不出来的原因是高端装备不行。可见从高端材料到高端装备的整个价值链是紧密相关、相互依赖的整体,需要同步优化(如图1)。
同样,从高端材料到高端装备的整个价值链中的人才培养也需要统筹规划,集成培养。单纯依靠市场机制,这将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因为,领先的企业不会主动给你超越的机会:一方面通过知识产权的布局,防止你的超越;另一方面,就短期的经济性、企业个体的经济性而言,创新可能不如购买或租赁。特别是其中的传统制造业高端技术人才培养难度很大。在传统制造业高端技术方面的我国的追赶难度很大,需要长时间的研究、实验、试错,没有捷径可走。人家走过的路还得走一遍。例如高端制造装备的基础件的制造质量、复杂零部件的基础工艺、基础材料等。但从国家战略、中国的经济持续发展的大局,中国必须掌握从高端材料到高端装备的整个价值链,必须培养相关人才。这种高度复杂的创新链的建立,需要一种分布式创新系统的支持。创新链很长、很复杂,需要充分发挥每个个体的持续的创新积极性,同时需要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帮助协同,进行监管,既要给人才成长的自由空间,又要防止个别人的投机取巧,“劣币驱逐良币”。
2. 智能制造需求侧用户技能提高难[12]
随着智能制造的普及化,国外的品牌机床设备越来越智能化,各种核心技术被高度集成与加密,并且提供所谓的整体解决方案,从设备到刀具、夹具等全套提供,一站式服务,最终对智能制造装备的使用者要求越来越低,使用者的人数也越来越少。表面看起来这是一件好事情,但对于基础工艺本身就掌握得不好的中国装备制造业,这种智能化趋势会使中国的技术人才越来越难以掌握关键的工艺技术,使中国企业产生路径依赖,这也会使国外品牌机床设备在中国形成越来越强的垄断地位。[12]智能制造关系到国家安全。现在机床装备核心技术基本是国外的,这些机床装备一旦互联互通了,国家的军工、航空航天等制造就没有什么机密可言了,人家甚至可以通过远程控制,让智能裝备成为一堆废铁。
尤瓦尔·赫拉利的《未来简史》给出的预言是:人工智能革命将使世界上除了极少数的精英,99%的人将成为“无用之人”。[13]且不管其预测是否准确,但可以肯定的是:如何使中国有自己的智能制造的精英,这是未来竞争的关键。
3. 工业软件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后发劣势明显
一些硬件如传感器、材料等,只要性能参数和质量达到一定要求,价格相对便宜,就容易打开市场。但人们对工业软件的要求就不同了。因为企业在已经使用的工业软件方面花费了巨大投资,而报废的软件的价值几乎是零,并且软件使用人员投入了大量的学习成本,积累了许多使用经验,还有依附该软件的大量模型和数据,这些知识资本随着软件的弃用大多也付诸东流,重用难度较大。因此工业软件要取代现有的软件,需要有超众的优势,这并不容易。同时,新开发的工业软件需要在使用中不断总结现场使用的经验和知识,不断完善。面对市场中越来越完善的各种工业软件,我们该如何办,如何培养相关人才,如何开发出有竞争力的产品?
中国有大量使用国外工业软件的人才,有许多公司和业务员在推销国外工业软件,他们对工业软件应该是怎么样的,朝哪些方向发展,有自己的真知灼见。需要考虑:如何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把这些人才和知识集聚起来,支持中国的工业软件的发展?
智能装备中的软件也越来越多、重要性越来越大,也会遇到这些问题。
4. 面向智能制造的知识获取和整理难
目前已经大获成功的人工智能应用案例,无非是数据和知识相对容易获取的个案,如智能翻译系统可以通过大众的翻译逐渐越来越完善、下棋的人工智能软件与人的对弈和自我对弈,获取知识。对于智能制造而言,设计、制造和服务等方面的大部分知识是隐性知识,还在人们的头脑里,甚至还需要通过大量实验、研究去获取。这些知识的获取和整理一直是智能制造的瓶颈。
如何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帮助我们快速、有效获取和整理出智能制造所需要的知识?这是实现智能制造的关键。
二、新一轮工业革命中我国制造业人才培养的机遇
新一輪工业革命中我国制造业人才培养的最大机遇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深入的应用,具体表现为:
(一)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持全员创新
在企业中,一般是CEO(企业主管)的创新积极性最高。淘宝网的网商最了解用户的需求,他会从卖别人的产品,慢慢发展到自己设计新产品。海尔的小微企业主不再满足领导布置的设计任务,而是积极考虑如何使自己设计的家电卖的好、利润多。
新一代信息技术使淘宝网的网商、海尔的小微企业主可以直接面向用户,可以快速组织资源满足用户需求。创新型人才就这样一步步成长。
传统的80\20法则告诉我们:企业内的80%的知识和财富是20%的员工创造的,书店里80%的营业额是20%的畅销书创造的。因为,畅销书放在书店柜台的最显眼处,从而越来越畅销,而不畅销的书放在书店的角落,越来越不畅销。更多的书,书店是没有的,书店里放不下。但人们发现互联网中80\20法则不再存在,Amazon的在线书店、Apple的iTunes在线音乐商店等的商品销量的50~70%是大量的销量很小的商品实现的。为此提出了互联网的长尾理论。如果通过互联网,为企业员工提供平等的创新机会和支持,激发每位员工创新的积极性,那么企业内80%的员工会创造出50~70%的知识和财富,而不是20%。
(二)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持协同创新
复杂产品的创新需要许多企业和人的协同。协同需要科技资源和信息共享、需要保证协同的质量、需要诚信。但这并不容易实现。总有人想占便宜。新一代信息技术可以使整个协同过程透明化,帮助快速找到合作伙伴,方便协同。同时使投机取巧者难以成功。
协同过程透明化可以有效支持协同创新过程中的各自的知识产权的保障,这里不仅是公开的专利,更主要的是一些没有申请专利的主意、经验和知识等。协同过程透明化可以有效保障协同各方各自的利益。一方面要求协同各方不要过于斤斤计较,一起做大蛋糕;另一方面,要使协同各方在协同创新中所做的努力、贡献、作用、产生的效益、获得的利益等透明化,并通过协同制订的制度使协同各方的利益分配公平化。协同过程透明化可以使科技人员专注创新、全心投入创新、无保留地协同创新、心无旁鹫,提高创新效率。
(三)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持知识共享
员工间的知识共享可以为复杂产品的创新提供一个很好的基础,同时减少大量的重复性的研究。但许多员工并不愿意把自己有价值的知识共享出来,因为他们把它视为自己的“吃饭本领”。协同过程透明化可以使人才快速成长。有经验的科技人员乐于传授经验和知识,他的经验和知识传播越多,所起的作用越大,他的回报也就会越大。
(四)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持集成创新
一些复杂产品的创新实质上涉及整个产品价值链的创新,需要集成许多企业和人员一起创新。过去我们依靠国家的意志,开展了“两弹一星”的集成创新。那时大家讲的无私奉献。在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下,需要一种尊重人性的发展模式。
案例:超级高铁是一种以“真空钢管运输”为理论核心设计的交通工具,具有超高速、高安全、低能耗、噪声小、污染小等特点。美国超级高铁公司(HTT)有200名工程师和设计师,大部分来自大公司的兼职人员,通过互联网将团队的不同成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些兼职人员的效率甚至超过全职员工,每个人在自己的领域都独树一帜,甚至比招来全职研发人员更专业。他们的工资是公司的股票期权。[14]
(五)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持人才的高效培养
例如,慕课(MOOC)等网络课程可以帮助员工方便地向最好的老师学习到最好的知识;知识推送技术可以帮助员工迅速获得需要的知识;知识共享平台可以支持员工直接与专家交流,征得帮助;虚拟现实培训能够快速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
(六)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持知识的获取和整理
知识的获取和整理不仅是智能制造的关键,也是员工成长的关键。员工通过知识的获取和整理不仅使自己获得更系统、更完整的知识,也为我国的智能制造的发展奠定基础。新一代信息技术可以帮助知识的协同获取和整理,可以通过大家对知识的使用情况的跟踪统计和分析,自动评价知识,也可以依靠大家协同评价知识。在协同获取和整理知识的过程中,员工的知识水平及所处的知识领域、员工在知识协同获取和整理中的贡献也逐渐清晰,企业可以给予公平的激励,最终形成正反馈循环,促进知识的协同获取和整理。
三、结束语
发达国家希望依靠新一轮工业革命实现制造业回归。西方要回归的不是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而是实现了智能制造的先进制造业。这种智能制造业不需要大量的“蓝领”。因为智能制造装备是西方创新的,西方制造的设备卖给西方企业比中国企业要便宜,因此西方将取得竞争优势。
中国能否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中胜出直接关系到中国制造业乃至中国经济的发展前景,关键是中国能否培养出智能制造领域的大量创新型人才,能否充分发挥广大科技人员的创新积极性。能否提高协同创新的能力。
本文讨论了新一轮工业革命中对我国制造业人才的需求,包括:从我国的制造强国战略看制造业人才培养的需求,主要是从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的需求讨论制造业人才培养的需求,即创新型人才和工匠型人才培养的需求;从制造企业管理层面看我国制造业人才培养的需求,如“蓝领好管,白领不好管”、内部专家知识传承难、外部核心技术转移难、科技人员终身培训难;从智能制造技术层面看智能制造对我国制造业人才培养的挑战,如:智能制造供给侧高端人才培养难、智能制造需求侧用户技能提高难、工业软件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后发劣势明显、面向智能制造的知识获取和整理难。
本文对如何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帮助我国制造业创新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提出系统的方法,如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持全员创新、支持协同创新、支持知识共享、支持集成创新、支持人才的高效培养、支持知识的获取和整理的方法。
本文的观点是: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建立有助于全员创新、持续创新、协同创新的透明公平的创新环境,能够使中国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中胜出。
参考文献:
[1]Vivek Wadhwa. why it is now China's turn to worry about manufacturing?[EB/OL].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national/on-innovations/why-its-chinas-turn-to-worry-about-manufacturing/2012/01/10/gIQAoRVJpP_story.html,2012-01-10.
[2]Paul Markillie. The third industrial revolution: manufacturing and innovation[EB/OL].https://www.economist.com/node/21553017. economist,2012-04-20.
[3]工信部人事教育司.《中国制造2025》解读之:健全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EB/OL].http://www.miit.gov.cn/n1146285/n1146352/n3054
355/n3057816/n3057821/c3595854/content.html,2015-06-17.
[4]王袁媛.面向“互联网+”与“中国制造2025”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刍议[J].教育教学论坛,2017(4):1-4.
[5]李永梅,等.中国制造2025下机械专业本科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法与探索[J].高教学刊,2017(11):152-155.
[6]国务院.中国制造2025[EB/OL].http://news.china.com/domestic/945/20150519/19710486.html,2015-05-08.
[7]稻盛和夫.阿米巴經营[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
[8]刘成.海尔试水全面互联网化转型为“出创客”互联网平台型企业[EB/OL].中国经济网,2016-01-27.
[9]曹雨平.如何应对“中国制造2025”[N].中国教育报,2015-07-16.
[10]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EB/OL].http://www.miit.gov.cn/n1146290/n4388791/c5500114/content.html,2016-12-27.
[11][美]尼古拉斯·卡尔.IT不再重要-互联网大转换的制高点——云计算[M].闫鲜宁,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8.
[12]佚名.为什么国内工厂会选择昂贵的国外机械设备?写给沉睡的中国制造业![EB/OL].http://www.sohu.com/a/210863706_543475,2017-12-14.
[13]尤瓦尔·赫拉利.未来简史[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
[14]钛创社.从超级胶囊高铁看科技众包智囊团队[EB/OL].http://www.weixinnu.com/tag/article/3084632699,2016-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