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影响我县畜产品质量安全的因素及监管对策
2018-09-10王睿
王睿
摘要:本文旨在剖析影响我县畜产品质量安全因素,提出了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对策。
关键词:畜产品;质量安全;因素;监管对策
中图分类号:S816.7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2096-3637.2018.04.061
枞阳县隶属于安徽省铜陵市,地处安徽省中南部,长江北岸,大别山之东南麓,总面积1808.1平方公里,辖18镇4乡、人口98万。2017年,全县生猪出栏28.58万头、家禽出栏996万只、牛出栏0.31万头、羊出栏1.62万只,肉类总产量3.6268万t、禽蛋产量4.02万t。
1 影响畜产品质量安全的因素
1.1 安全意识淡薄
近几年来,我县规模化养殖不断壮大,但小规模养殖场(户)、散养户仍占较大比例。这些养殖场(户)基础设施薄弱,养殖方式落后,动物防疫条件差,没有无害化处理设施,畜禽饲养环境达不到标准化的养殖条件,从而影响畜产品质量。不少养殖场(户)对健康、科学饲养的意识淡薄,忽视畜产品的质量安全[1]。
1.2 加工过程污染
目前,全县共有集贸市场25个,都存在畜产品交易。现有的14家生猪定点屠宰场日屠宰量小,污水、污物处理不到位,卫生条件无法达到规定标准,容易造成畜产品污染。同时,这14家屠宰场加工设备极其简陋,均采用传统的手工操作,加工过程中产生的血污水与畜产品不能实现分离,成为影响畜产品质量安全的又一因素。
1.3 药物残留因素
一些养殖场(户)购买价格低廉的饲料或者自配饲料使用,导致配合饲料、添加剂、预混饲料出现重金属超标的问题;在动物患病时,他们大都凭经验、凭感觉用药,存在滥用、乱用抗生素现象,或者不执行休药期规定,导致动物体内的药物残留超标,影响生产出来的畜产品质量安全。
1.4 动物疫病传播
动物疫病是影响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的重大隐患,很多动物疫病在发生后,会通过人畜接触、肉、乳、蛋及其制品将疫病直接或者间接传染给人。
2 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对策
2.1 大力宣传,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站以及科技赶集、食品安全宣传月等多种形式,在全县范围内大力宣传《动物防疫法》、《安徽省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同时印发宣传册纸,切实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制意识和自我辨别能力意识,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畜产品质量安全的良好氛围[2]。
2.2 强化监管,推进屠宰行业转型升级
加快推进横埠镇机械化屠宰场建设进度,使该项目尽快投产使用,让我县进入机械化屠宰阶段。并积极申报做好环境达标工作,依法取得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设立官方兽医室,严格履行各项监督检查职责,强化屠宰检疫管理,全面提升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
2.3 多措并举,切实强化源头监管
一是督促养殖场完善养殖档案,规范记录饲料、饲料添加剂和兽药等投入品的来源,并保留相关凭证。二是建立畜禽养殖安全承诺制度,不滥用兽药抗菌素药物,严格执行休药期制度。三是开展以“瘦肉精”为重点的违禁兽药、饲料等畜牧业投入品监督抽检工作,着重从源头治理,确保安全。
2.4 预防为主,加强疫病防控工作
坚持以“预防为主”的方针,防止重大动物疫病流行,按照重大动物疫病实行“早、快、严、小”的原则,并结合我县畜禽饲养模式、地域特点,积极推行“集中免疫、分片包干、整村推进”的模式进行强制免疫,切实抓好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强化监管,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3]。
2.5 加大投入,完善快检体系建设
目前,全县已建成枞阳、藕山、会宫、金社、钱铺、雨坛6个畜产品质量快检室,不断加大投入,达到仪器设备齐全,检测手段完善,内容方法全面,对病源微生物和药物残留及时进行检测,对畜产品和饲料、兽药等投入品实现全覆盖质量监督,提升监管手段。
2.6 痕迹管理,建立追溯体系建设
一是规范产地检疫,对出栏的动物详细记录其来源、去向等情况。二是各养殖企业将日常生产、用药及检测信息上传至追溯平台,自动生成并打印出畜产品追溯二维码。消费者在购买时可通过微信扫描畜产品的来源、生产过程、投入品使用等信息,做到明白消费、放心消费。
2.7 齐抓共管,强化部门协作配合
农业、食品药品监管、工商等部门应做到协作配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共同监管,使畜产品在养殖、屠宰、运输、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的执法环环相扣,坚决堵住监管缺口和漏洞,切实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执法水平。
3 结语
虽然近几年我县没有发生重大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事件,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畜产品质量安全形式依然十分严峻,进一步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
參考文献
[1] 张海龙,关晓辉.浅析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兽医导刊,2015(2):14.
[2] 李先保,郭亮.我国畜产品安全管理与发展绿色畜牧业的思考[J].中国畜牧杂志,2003,39(5):46-47.
[3] 刘继红,王长江.对畜产品安全管理的建议[J].中国畜牧业, 2005(21):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