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窗上倒车镜

2018-09-10祁发慧

青海湖 2018年3期
关键词:粉笔爷爷妈妈

祁发慧

某个重叠在一起的早晨衔接季节与时辰,回忆回到自己落脚的地方,我知道自己已经离开了出生之地成长之地,在我年幼的时候尚且无法阅读它的时候。只是,那些在书本中或风景中偶尔涌现的熟悉使我不断地想起亲切,当然还有比亲切更近的距离。

很多时候,我只能在别人的询问中匆忙谈一下这个叫做湟中的高原小县城,当然我更倾向于藏语中“衮本措周”这一称谓,甚至固执地认为这个称谓比湟中、鲁沙尔的意思要具体很多丰富很多。出自观念的信心可能会把局促的小东西看做普通的大东西,大概还是因为少时的记忆斑驳。假设着一种联系的亲缘和方便,在金塔路上铜匠叮叮当当的敲击捶打中摸索童年的经历。为数不多的清晰印象,也曾像模像样拿着锤子重一下轻一下地砸着铜片,好奇那些粗壮的黑乎乎的大手画出精美的制作图,不时细探技艺娴熟的匠人们锤塑出栩栩如生的佛像、饰物,幻想自己短时成为一名善巧的匠人受人喜爱。显然,我们是做不了什么的,能拿著锤子和铜片砸一砸敲一敲也只是大人们防止我们裹乱的计谋。每次出神的喜爱还未开始就会在家人的呼唤中离开,爷爷爱干净,看不得我在楼下的铜匠铺玩得黑乎乎脏兮兮,总会在进家门之前用一尾牦牛尾巴制成的掸子掸走我身上的灰尘。

记事的时候爷爷已经退休在家,一位从事教育工作三十多年的老教师,用自己的方式保持着对知识和文化的敬重和喜爱,藏蓝色的中山服上衣口袋上总是别着英雄牌钢笔,明晃晃的笔鞘对我是有吸引力的,得到它的唯一理由就是我想写字我想画画。祖辈对孙儿终究是宠溺的,即使那么爱干净也能容忍我用粉笔在客厅的水泥地面写上画上满满一地,他告诉我用粉笔写字时要随时转动粉笔,以防粉笔头被磨扁写出来的笔迹粗细不一,写毛笔字时手心要空出一个鸡蛋的位置,写钢笔字时中指要顶住笔身,这些写字的常识在我上幼儿园之前已经熟知。但是,在幼儿园期间我并不是一个好学生,我很排斥那种集体生活,比如吃饭、游戏、午睡,我哭闹撒泼的拒绝与反抗不仅无效反而引来更加严厉的管教。我至今记得爷爷怒气冲冲地质询:“你不读书以后干什么?”我的回答真实而接地气:“卖酿皮儿,那么好吃的!”现在我已不记得之后的发生,想来也觉得搞笑,每天上下学路上金塔路上的回族阿娘们总是吆喝着“酿皮儿,粉皮儿”,对我是一种什么样的影响。

爷爷受过教育也受过苦难,他深知学习对一个人的重要,即使万般宠溺对于我的学习从来都是严厉。从幼儿园开始,只要放学回家第一件事情就是写作业,没有任何商量,写完作业书本要码放整齐装进书包。爷爷唯一的严厉,养成了对我后来受益匪浅的学习习惯,印象中从没有父母督促写作业收拾书包的事情发生。时至今日,老人家已经离世20年了,他可能从未想过初长成的我,却总会在妈妈的念叨中听到他的曾经。同样有三十多年教龄的妈妈曾经是爷爷的下属,她口中的爷爷精明干练主管教学很有方法,身为学区校长的他开会时从来没有重复的话也从不啰嗦,他在任期间学区的教学成绩总会在县上拔得头筹。身为儿媳的妈妈也不得不狠下教学功夫,在抽考统考中拿得好名次,以免在众人面前给自己的公公留下话把儿。

爷爷和妈妈都是肯为工作付出的人,在物质条件、经济条件并不好的年代坚守在基层做一线教师是艰辛甚至是艰难的,年幼时,除了高高垒起的奖状和印有纪念品字样的暖瓶、被罩床单,我看不到他们的付出对他们的回报,虽然我也并不理解那些奖状对他们的意义,却也觉得它们作为装饰挂在墙上会吸引我抬头观望和想象。直到又一次同爸爸去妈妈学校接她的时候,我才在偶然中理解了爷爷和妈妈当年的坚守。他们在基层看到的是更多人的苦难和渴望,他们知道仅靠土地和依赖于土地的劳作是养不活人的,他们知道乡村知识分子的生产链在整个时代中的重要性,也知道如何使得社会重视三农问题的舆论,只是无奈于自己能做的很少能说的很少。

忙碌的利器交错中,生活虚幻而轻灵,抓住三十年前的降生事实,我从不怀疑自己做老师的命运,甚至过早地实践着这种家族式宿命,我的状况比很多人好,但又万端不是,必须忍住每一个越界的冲动,一个人狂暴幽幻枯寂等待。

回响的独处微暗中伸展,漂泊拷贝窗外的一闪而过。

在上班路上变成一个按钮,解释融入与隔离的共生矛盾,不反驳可能走向的更加强大的困境,碰到的问题总是笼统而具体,人生中无休止的时光啊!连篇累牍地复写着意义和无聊,看见一株向日葵站立成孤独,恋爱般的自然,那孤寂和不得已的落寞,成为可怜的俗套。

外出求学直至归来,我与这座城悬置了十年时光,回来后开始重新思考与它的联系,一种推迟的看见,或者是之前故意忽略的一些重要,体会粗疏针对性也飘忽,只好在自己的园地经历成长或人性的内在冲突。只是,一些修辞变成前所未有的陌生,感觉到陌生中带有的悖谬绽裂明显,从而抵触、排斥甚至愤怒,爸爸说生活的态度还是要慷慨些。我相信爸爸公务员身份积累的生存法则和生活经验,地方是地方,环境是环境,老话说三年毁掉一个秀才,这个发现足以重构一种意志,暂且漠视不着边际的困顿。

十年求学并非不易,习惯身在其中倒也觉不出时间漫长身体劳累,这个世界上可能没有比读书求学更简单直接的事情了。也曾怀疑读书的意义,在写博士论文的攻坚期反问自己为什么要读博,“我应该去流浪啊!”看似不靠谱的回答指明的方向确实是我内心的向往,这样的意念比幼时的“卖酿皮”离地更远,流浪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自由意志,作为自己的外来者,我允许自己可以。妈妈心疼熬夜写作的我,劝我改行试试,我知道自己没有退路也不想有退路,那个关于流浪的梦,仅是断灭牵绊与束缚时遐想的自由归宿。爸爸从来不觉得学习对我是难事,他差不多看完了我放在家中的所有诗歌文本,甚至会在视频聊天时给我讲他的阅读感受。可能是多年从事财务工作的精细,他对文字的把握有一种先天的直觉敏感,他觉得诗歌比小说有味道因为小说可以拍成电视剧而诗歌不能。

爸爸对文学的认识朴素而活泼,年轻时代也曾穿着喇叭裤蹬着高跟鞋戴着茶色墨镜吹着笛子唱着歌,那个年代该有的时尚元素他一应俱全,却从事着极为严谨的财会工作。他在勤快中讲究生活的细节和品质,只要他在的地方必须是干净整洁,这些年他唯一能忍受的只有我书房的凌乱。实在不能忍受的情况下他会说:“能不能把你的战场收拾一下?”勉为其难地收拾之后,看着突然整齐的书房我会无所适从,然后再次凌乱。

爸妈从不称赞我求学路上的顺利,他们认为这是老师培养贵人相助的结果,反倒有点欣喜于顺理成章的工作,读书十年然后回来谋得稻粱,还能有其他的什么要求吗?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为我付出,比如在我的某个关键时刻每天磕头诵经祈福,比如为我买房装修车站机场接来送去。每一件事情都是具体的琐碎,好在父母是知足常乐的人,用自己的忙碌赋予看到的生活以真实感,而我却无法回避枯燥的心理记录。

我深知,这里没有可以等待的热情,我若长久地下去必定会耗尽仅有的剩余。可是,他们是我最亲的人。所以,如果他们安心我可以回来,哪怕这剂安慰药是给自己吃。

我现在还无法确切过去十年对我的意义,但我差不多能够明晰这十年之前的二十年对我现在的影响,距离拉开得越久远就越是清楚。从小到大我喜欢做一些安静而乏味的重复性工作,比如织毛活、画画、练字,比如擀饺子皮、包饺子包包子,在重复中看见和感受更新的乐趣。一个人的时候不会感到害怕或者孤独寂寞,我始终相信独生子女们对孤独和寂寞有着享受甚至依赖的情结,我们每一个人自年幼就经营起了独处的平衡和贯通,抛开矫情,其实一切都是自然而然。

恍惚一瞬,我在抬头的刹那看见玻璃窗上折射的自己,把自己摘出来又放进去。现在,我还存在一个转入的未来。

持愿从来不是预留中的完整,雪花压弯树枝的隐响无人在意,我从未想过如何完成而立之年,也无法涉及更多的命运,却有很多活生生的话要说,那些冷冽与芬芳、那些赞叹与亲切、那些融化与流淌……为自己保留少许浪漫。

猜你喜欢

粉笔爷爷妈妈
冬爷爷
站着吃
粉笔的形状与摆放
粉笔的形状与摆放
爷爷说
粉笔怎么来的
鸟妈妈
我的妈妈是个宝
不会看钟的妈妈
妈妈去哪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