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岗位分析的应用型人才素质分析
2018-09-10马永红李光林吕娓
马永红 李光林 吕娓
摘 要: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既是应用型改革的目标,也是其他改革措施设计的基础与方向。在分析电子类企业设计、生产、服务工程师的岗位职责之后,总结了电子工程师的胜任素质要求;针对工程师的素质要求,提出了应用型工程类专业大学生的素质要求,建立应用型大学生的素质模型,为进一步探讨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建设奠定基础。
关键词:岗位分析;应用型人才;大学生素质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05-0150-03
Abstract: The quality standard of talents training in applied universities is not only the goal of the application type reform, but also the basis and direction of the design of other reform measures. After analyzing the job responsibilities of electronic design, production and service engineers, the competency requirements of electronic engineers are summarized. In view of the quality requirements of the engineers, the quality requirements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of applied engineering specialty are put forward, and the quality model of the applied college students is set up. It lays the foundation for further exploring talent training mode and deep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alent training program and curriculum system.
Keywords: postanalysis; applied talents;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一、应用型大学生的培养定位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等四所大学于2004年共同创立了工程教育改革模式CDIO[1],CDIO分别表示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和运行(operate),工业产品生命周期的四个阶段。构思阶段需综合分析市场需求、企业技术能力及发展战略,制定开发项目和商业计划,研发工程师完成这一阶段的任务;设计阶段要提出实现项目构想的具体方案,设计工程师完成此阶段的任务。实施阶段是指将纸面上的设计转化为实际产品或工程的过程,包括产品硬件制作和软件编程、产品测试和检验等,完成这个阶段任务的是生产测试工程师;运行阶段包括对产品使用过程中出现问题的维护及对原有系统的升级改造,由服务工程师来完成运行阶段的工作。根据工业产品和过程的四个生命周期,将我国工程师分为研发工程师、设计工程师、生产工程师、服务工程师四种类型[2]。根据教学资源与教学定位,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目标是设计、生产及服务工程师。
二、工程师胜任素质分析
(一)工程师岗位职责
1. 设计工程师的工作职责与素质要求。设计工程师其主要工作职责是设计产品的总体架构,包括硬件电路拓扑结构、软件系统;另外,设计工程师还要综合考虑产品的现实成本、维护成本等经济因素。所以,首先设计工程师必须有非常宽广的知识面,包括硬件和软件相关知识,成本、效益等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其次设计工程师需要丰富的设计经验和创新的思维能力、创造力和想象力;再次设计工程师在工作过程中不仅需要与研发工程师沟通,同时还要与软硬件制作的生产工程师进行沟通协调,并给予适当的指导,要求设计工程师具有沟通协调及其他的人际交往能力;最后研发设计产品的过程是一个设计-试错-修改设计的不断循环的螺旋上升过程,期间会面临方方面面的压力,所以设计工程师必须有顽强的意志品质、责任心、乐观的工作态度做支撑,才能有效的完成工作。
2. 生产工程师工作职责与素质要求。生产工程师的职责是将设计工程师设计的电路图转化成实际产品。这一过程包括硬件制作、软件实现及测试。生产工程师最突出的能力是动手实践能力,即将理论应用于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如此,与设计工程师一样需要有效的沟通与协作,面对问题有良好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敏捷的思维能力;面对困难需要坚韧的意志品质与抗压能力。在测试工作中,要求测试工程师具有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和总结能力;要求测试工程师具有正直诚信的品质,对测试结果实事求是;测试工作的繁复过程要求测试工程师,工作認真关注细节,既具有责任感又要有耐心。
3. 服务工程师的工作职责与素质要求。服务工程师也称售后服务工程师,其工作内容是产品(或系统)的安装、调试,对用户进行培训,解决用户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针对用户因使用环境变化或业务变化而提出的升级改造要求提供解决方案。
服务工程师不仅要面对和设备打交道的技术问题,同时要面对与客户交往的人事问题。决定着服务工程师在技术上更注重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经验;在与用户交往的过程中更注重沟通能力、倾听能力及“听话听音”的人际交往能力;面对客户,应具有为客户解决问题的责任感和服务意识;作为用户了解企业的窗口,服务工程师应具有集体荣誉感;服务工程师往往面对的是不确定的环境,不确定的问题,需要其能够承受各方压力,自我调节能力强。
(二)工程师胜任素质
通过对三类工程师的岗位责任及能力要求,从胜任工作岗位圆满完成任务的角度,归纳总结工程师的胜任素质[3],如图1所示,图中箭头反映了各种能力的运用机制:任务下达,产生动机及内外驱动力,工作价值观不同动机及驱动力会有差别;动机和内外驱动力会调动工程师的各类能力去完成工作。
三、应用型大学生素质分析
工程师胜任素质大部分源于大学的工程教育,另外一部分源于工作环境中的学习和历练。大学阶段的工程教育是工程师胜任素质形成的关键阶段,因为在这个阶段,大学生的可塑性强,求知欲旺盛,精力充沛,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形成的优良素质对胜任未来工作及未来能力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素质的特征及分类
1. 表象素质与潜在素质。表象素质是指个人外在的、易被感知的素质,通常以“懂什么、会做什么”体现出来,是“做事”的能力。比较而言,潜在素质是指个人内在的、不易被挖掘和感知的素质,比如价值观、意志品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2. 通用能力与专用能力。根据能力在工作、组织和环境中的可转移性和可转移程度,可以将能力分为通用能力与专用能力[4]。通用能力体现在“通用”上,即在不同的组织、不同的岗位都能发挥作用的能力,是能够满足多种工作需要的能力。专用能力体现在“专用”上,意指这种能力只适用于特定工作或特定环境。
3. 做人与做事的能力。按照与任务的关联度,分为做人与做事的能力[5]。人才是做人与做事的统一。做人是指人品方面的素质,如诚实守信、热心助人、责任心等。
4. 强可塑性与弱可塑性能力。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受先天素质和后天因素的影响,后天因素如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有些能力,比如知识和技能受后天因素影响大,可塑性强;有些素质,比如价值观受后天因素影响性小,称为弱可塑性。
(二)大学生素质分析
工程师的胜任素质反映了社会需要及岗位要求,所以大学生素质培养目标首先应以工程师胜任素质为标准来构建;其次,考虑大学教育资源实际及工程师素质培养的阶段性,从工程师胜任素质中选取适合大学阶段培养的素质作为培养目标;第三,从能力间的相互关联性出发,选择核心关键的素质。综合上述因素,大学教育应该着力培养的大学生素质层次结构如图2所示。
在这个素质模型中,将大学生素质划分为五个层次:价值观层与品质特质层是最深层次的素质,决定了怎么“做人”,对岗位工作的影响体现在“做不做”和“怎么做”的方面;核心能力、学习能力及知识技能三个层次决定了怎么“做事”,对岗位工作的影响体现在“能不能做”和“能否做好”的方面,并且越接近顶层,与工作的关联越直接。
1. 知识和技能。知识和技能指工具性知识与技能,是同工作任务直接相关的,是完成任务的必要条件。知识与技能属于显性素质和专有能力,适用于特定的行业、企业和工作岗位,通用性较差。
(1)知识:指个人在某一领域获得的事实型和经验型信息。从外延看,知识包括专业知识和基础知识。基础知识包括数学、物理学知识和一定程度的经济与管理知识;专业知识就电子工程专业而言包括电子基础理论、计算机及软件知识、元器件知识、PCB规范、电子产品设计及制作等。从知识的内涵方面看,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波兰尼提出知识分为两类,能够用书面文字或地图、数学公式来表述的,称为显性知识;而不能够系统表述的知识,则成为隐性知识。从认知的角度看,显性知识可以通过理论教学或观察过程来传授,但隐性知识的获得却只能依赖于自身在实践中去体验和感悟。(2)技能:专业技能指的是根据项目要求将头脑中储备的知识进行选择、加工并直接动手“做”的能力,属于实践的能力。基础知识可以通过培训和突击学习得到,但专业技能不同,必须在实际项目工作中经过长时间的反复验证和累积,实践中得到的经验教训固化后成为技能。针对电子通信类大学生,技能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工具(仪器、仪表、软件)使用能力;电路系统设计能力;电子器件的运用能力;电子产品设计的标准或规范。
2. 核心能力。核心能力指介于个性品质与知识技能层次之间,是智慧层面和思想方法层面的素质,包括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如果说技能是“动手”的能力,核心能力则是“动脑”的能力;如果说知识是对理论或方法的“存储”过程,那么核心技能是对知识“加工”创造的过程。之所以被称为核心能力,在于这些能力具有高度的通用性,可移植在任何工作、学习和生活中;还在于这些能力是其他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基础;在具体工作情景下,对其他能力进行有效的调度和整合,形成针对具体问题的“有机能力”。(1)分析能力,是个体有意识的规定思维活动的方向,以系统的逻辑思维去分析理解事物的能力。分析一个问题或一个现象,需要对具体事物进行解剖、整合,明确事物内部结构和外部关联,及系统内外部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在众多表象中,去伪存真,透过现象看本质;在诸多影响因素中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分析能力的作用就是发现问题的所在,是进一步解决问题的基础。(2)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质上属于个体的一种智慧能力,外在表现为一种思维方法,这种思维方法就是当人在面对具体问题时的认知过程、认知路径、认知模式。解决问题包括发现问题、决策、执行这三个过程,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弱对其它能力具有直接的影響和制约作用。(3)创新能力,是个体运用一切已知的信息,如知识和经验等,产生某种独特新颖、有价值的产品或解决问题方法的能力,它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6]。创新意识是指引发个体创造新产品、新方法的动机,并在活动中表现出强烈的意愿,因此创新意识是人们进行创新活动的内因,是创新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前提;创新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不仅表现在思维结果的创新上,还表现在思考的方法和技巧上,比如发散性思维;创新能力可以理解我将新思维转化成有价值的产品和方法上。(4)人际交往能力,指与人交往时具备的表达能力、倾听能力、影响感染他人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奉献精神、发展他人的能力,同时也包括自知能力、组织能力。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有利于成功高效的完成工作任务,同时通过人际交往,相互学习相互影响,获得其他能力的提高。
3. 学习发展能力。学习发展能力包括学习能力和发展能力两部分。学习能力指吸收新知识、技能的能力。发展能力指根据行业、组织发展方向及个人目标,恰当确定个人“大目标”与“小目标”,并愿意为此付出的能力素质。自我发展能力为学习提供方向和目标,并为学习提供动力,而良好的学习能力为实现自我发展目标提供支持与保证。学习能力之所以单独作为一个能力层次,首先学习能力是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有力支撑;其次学习贯穿于其他能力素质形成发展的始终,无论是核心能力还是意志品质的形成与发展都是不断学习的结果;学习能力是陪伴一生的能力,“活到老学到老”说明了学习能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知识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知识需要不断更新。大学教育应注重“授人以渔”,培养大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不是“授之以魚”,单纯的灌输“知识”。
4. 价值观与动机。(1)价值观,是一种有关什么是“值得的”的看法,它影响人们的选择,选择做什么,以什么方式,采取什么手段去做,以及追求什么样的结果[7]。价值观为判断事件的性质提供准则,同时决定在具体情境中个人的责任与态度,指引行为的方向[7]。(2)内在动机,是针对具体任务时产生的内在驱动力,这种内在驱动力是自然而持续的想法和偏好,它驱动个人的外在行动,比如价值实现或成就导向。价值观对动机有导向的作用,只有那些经过价值观过滤后被认为是正确的“值得的”,才能产生“想做”的动机,动机产生持续性的动力和积极的态度,引导人们的行为。
5. 品质与特质。意志是有意识地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8]。意志品质是构成人的意志的某些稳定的方面,意志品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独立性,比如学习上独立思考,有主见,工作上敢于担当不推诿;果断性,比如审时度势,迅速决策,抓住时机,有胆识;坚定性,比如困难面前不退缩,压力面前不屈服,百折不挠的毅力,永不放弃的坚韧;自制能力,善于掌握和支配自己行动、及情绪的能力,比如控制原始冲动、面对突发事件的镇静力。实际上自信、灵活性、细节敏感等个人特质也属于意志品质范畴。
如果说核心能力、知识技能是“物化”等能力,那么意志品质就是人的精神力量,正是由于意志力这种精神能力促进了我们各种“物化”能力的充分发展与提高。因此将意志品质放在大学生素质的基础层。
四、结束语
大学教育培养目标是输出适合社会发展、企业需求的“产品”,向应用型转变的本科院校首先应建立全面的素质培养标准,以此为中心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建设,更好的实现向应用型大学转型的愿景。
参考文献:
[1]Edward F. Crawley,等.重新认识工程教育-国际CDIO培养模式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林健.工程师的分类与工程人才培养[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2.
[3]史琳.M公司技术类员工胜任素质模型的构建[D].复旦大学,2009.
[4]王勇.基于能力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研究[D].浙江大学,2003.
[5]李俊义.应用型人才的素质结构分析-从系统科学的视角[J].高等教育研究,2010,9.
[6]康晓玲.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12.
[7]辛志勇.中国人价值观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3,3.
[8]章志光.学生品德形成新探[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