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食品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

2018-09-10阎俊谢晶宋益善

高教学刊 2018年5期
关键词: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阎俊 谢晶 宋益善

摘 要:全日制食品工程專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旨在培养掌握食品领域坚实的专业基础理论和宽广的食品工程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食品工程设计、新产品开发或管理工作,为食品工业企业、管理部门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应用型专门人才。文章研究了国内高校食品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的现状并借鉴国内外培养单位的培养经验,结合上海海洋大学食品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现状对食品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以期提高食品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效果。

关键词:食品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05-0141-04

Abstract: Full-time food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degree postgraduates education aims to cultivate the person who grasp the solid professional basic theory and broad food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has the strong ability to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can undertake food engineering design,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or management. It also aims to cultivate application-oriented, comprehensive talents with good professionalism and high-level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management for the food industry enterprises, management departments. This paper studies the situation of training program of the professional graduate students majoring in food engineering in China and draws lessons from training experience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training units, discusses the food engineering full-time professional Training Program combined with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full-time graduate degree of food engineering in Shanghai Ocean University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food engineering full-time professional degree graduate training effect.

Keywords: food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Degree Postgraduate Student; Training Program

食品产业在政府的重视下,在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和科技进步的有力推动下,已发展成为门类比较齐全,并实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截至2015年12月末全国规模以上食品企业共有39518家,具体企业类型分布见表1[1]。我国食品行业发展趋于规范,高标准严要求的行业发展趋势要求从业人员不仅需要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还需要突出的实践能力。

专业学位研究生旨在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高层次体现的是其学术性,这不仅需要具备某一职业或者是专业的理论及相关的专业知识,还得熟练掌握其相关前沿动态;以现代实践、实验的技巧和方法的是应用型,以知识加上技术的创新解决问题。专业学位教育的职业性不是按原有的学科门类培养人才,而是决定了培养人才的规格和目标,以职业的实际需求为依据,重点培养需求性的技术应用能力和人才知识。而对于食品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主要是培养并掌握食品工程领域理论和专业知识,且具有较强的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不但能担当食品工程设计、新产品的研发和管理事务,同时也能为食品工业企业,管理部门等培养出应用型、复合型的,且具备比较高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应用型专门人才。食品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教育工作满足和促进了我国现代食品工业的发展。

一、国内高校食品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现状分析

(一)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的制定是一切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前提,根据设定的培养目标去创造培养条件和模式。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对食品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的设定较为含糊,没有提出明确的培养方向,只是对政策指导性文件的复制粘贴并没有体现出高校的自身学科建设特色和发展要求,设定的培养目标没有体现出自身的学科特色和培养能力,更多是在学术性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基础在去设定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体现不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特色、达不到该类研究生的培养要求,因此明确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培养方式

1. 课程设置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特别是在课程设置方面)大多沿袭学术型硕士,实践类课程开设不足、偏重于理论教学的现象是国内高校专业学位课程体系存在的普遍现象。因此,需要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改革,增强课程中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中国农业大学在其食品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中明确提出课程设置应针对食品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特点和企业需求,注意拓宽专业面,注意研究生知识的更新,用新技术武装研究生。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要考虑到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的要求。

2. 实践教学工作

教育部发文建议高校开展案例教学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结合理论知识分析问题,最终以合理的方式解决问题[4]。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仅让学生掌握了理论知识,同时还让学生看到了理论知识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识。

南京农业大学和江南大学在食品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的工作上均有明确的要求和考核指标,如南京农业大学在食品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中明确提出关于实践训练的具体要求,包括时间安排、实践方式、实践内容、预期成效、管理方式、开展组织形式等。江南大学也在2012年出台了关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专业实践环节的管理规定[5]并给出了详细的专业实践环节流程图,如图1所示。

3. 学位论文

目前很多高校的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型研究生的学位论文的选题方向并无太大差异,有的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的研究内容做的就是基础性研究工作,并不能体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应用性和专业性。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要求也应该区别于学术型研究生,学位论文要体现研究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位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应有相关行业实践领域的专家,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授予条件也应区别于学术型研究生。

4. 导师机制

从目前专业学位的培养现状来看,并没有真正的落实好双导师制度,研究生的指导仅仅还是由校内导师完成,所进行的研究课题也不符合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校外导师也只是名义上的导师,没有在真正意义上对研究生的课题研究进行指导。

5. 考核制度

完善的考核制度是培养质量的保证。目前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缺乏独立的考核制度,往往都是沿用相关专业的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的考核制度,这就必然无法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只有规范和明确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各个阶段的考核制度,力争培养过程的每一环节都能做到有规可依,才能保障教学的效果,才能保证培养的质量。

二、食品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

通过对国内高校食品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调查研究,借鉴国内外优秀培养单位的培养经验,结合上海海洋大学食品学院食品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现状,逐步改革培养模式,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以提升食品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水平,进而提高食品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能力和竞争力。

(一)明确培养目标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专业知识、能解决实际问题,能承担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素养的专门人才。

上海海洋大学食品学院自2015年起开展了上海市教委高原学科建设工作,围绕高原学科建设工作学院培育了食品冷链物流品质控制、食品热加工工程新技术、食品营养健康功能评价、水产品高质化加工利用、食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五个学科团队,在这个五个学科团队的带动下,学院的学科建设工作取得了初步的成效,较好地完成当初的既定目标。对食品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可以根据各学科团队的发展方向和工作基础进行,培养具有学院和学科特色的食品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直接对接各个学科方向的就业需求。

(二)培养模式改革

1. 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要求

课程体系建设要从培养目标出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应当符合行业对人才的需求,结合行业发展趋势和自身发展特色制定课程。课程设置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内容联系实际,反映行业发展的趋势。教学内容要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教学过程要注重培养学生研究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在教学模式上应该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应以提高研究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目的。学生可以通过多途径获得理论知识,因此,可以适当减少书面理论知识的教学时间,而只做系统的知识梳理和难点答疑,重视具体实践性问题的讲解,引导学生们对实际问题进行思考、创新,讨论解决方案,使研究生逐步形成知识获取的能力和独立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6]。

2. 注重专业实践、加强实践基地建设

专业实践是重要的教学环节,充分的、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自2013年以来,学校完成了与上海市食品研究所(2012-2015)、上海市光明乳业研究院(2015-2017)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的共建工作,充分利用专业学位基地现有的实训中心以及基地内高校导师与研究所高级技术职称人员,在此期间,把实践和理论放在同等重要位置,形成了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学校导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合作作为学生的实践导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课题,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同时,学生的课题研究、培养环节、学位论文撰写和论文答辩过程、所涉及的企业实践内容等方面共同把关。基地建设既保留了传统教学,又有了新的实践环节。并定期举行基地建设的专业学位研究生研讨会,学生们提出问题,由校内导师、校外專家共同解答,既丰富了理论知识,又有了实际操作经验的分享。基地建设项目取得了初步成效,开发了与专业学位硕士实践相关课程,完善了工程硕士实践平台建设并获得了相应的学术成果。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和环节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如何更好地发挥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仍需进一步深化建设探索。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建设尤其是加强实践环节的建设,突出与理论结合,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其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的作用,也为现阶段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提供了更好地助力作用。

3. 加强专业学位导师队伍建设工作

目前专业学位研究生大多还是交由校内导师指导,导师更多侧重于理论研究或科学研究,这就使得专业学位研究生相对缺乏实践学习等方面的机会,因此很难实现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实际应用性强的专业型人才培养目标。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可聘请相关行业领域专家,增加一定的企业导师队伍比例,组建专业化的教学团队;加强教师们的队伍建设。第一,在校内组建导师队伍的培训工作建设,让更多人的学术型导师转型,以此来弥补导师队伍在数量方面的不足。为了达到此目的,做出了三个行动方案。首先,组建专门的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师资队伍的培训中心,对导师们进行各个方面的培训,增强其专业性;其次,在所有的导师队伍中选择其中的一部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学术型导师到实践工作岗位进行学习,学习内容包括:参加锻炼、进行培训,从而在此过程中获取到实际的工作经验,达到增强对基础实践的了解目的;最后,高校在新建的导师队伍进行岗前培训,也就是即将进入高校成为导师的应聘人员。培养起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之间的合作与默契,让这两类老师更多的交流、探讨,使企业的实践型导师参与到研究生的专业实践与理论研究中来,把双导师制落实到实处,同时不能轻视校外导师的作用,这样才能为培养合格的、高质量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提供坚实的基础。

三、结束语

食品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适应社会发展与人才需求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的问题与挑战。食品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应遵循“目标明确、特色突出”的原则,强调应用性,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强化学生实践能力,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食品工程领域应用研究型人才[7]。

除了加强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力度外,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1.招生环节。生源质量是做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基本前提。学校在招生过程中,加大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宣传力度,给有意向报考的考生详细参考,能够让考生更有依据的分析自己目前如何选择研究生教育方向。在遵守国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政策条件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可以适当设置自主招生条件以招收适合各自培养目标的学生,也利于招收到优秀学生[8]。2.借鉴国外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经验,建立完整专业学位教育体系。为此就需要借助各类平台加大对专业学位教育进行推广,覆盖到本科生、博士教育。然后扩大专业研究生的领域,设立更多适合专业研究生的学院,创建更多专业分类,让专业细致化,专业化。也可以对专业研究生进行大力度的宣传,从而改变人们对研究生的刻板印象。同时增加研究生的就业岗位,让他们的专业有更为匹配的岗位。3.解决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就业问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渠道目前主要是通过调剂招收进学校来的,所以学校对于专业学位研究在很多方面了解不够全面。很多企业也不太了解这个新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的情况,因此在就业择业时,研究生们仍然不能给自己一个明确的定位。目前这样的状况,此时学校应当采取一些方式方法调动社会、行业和有关用人单位的积极性,同时积极争取各方面资源,拓宽就业渠道以此来给毕业生搭建一个就业的大环境。要完善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资助办法。要不断推进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规范化发展,促进专业学位教育质量不断提高。要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中投顾问.2016-2020年中国食品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册[EB/OL].https://wenku.baidu.com/view/d2a8949c27284b73f3425

066.html.

[2]陈东杰,郭燕茹.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28(05):284-286.

[3]黄宝印,唐继卫,郝彤亮.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J].中国高等教育,2017,2:18-24.

[4]教育部.關于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案例教学和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意见[Z].教研[2015]1号,2015-5-7.

[5]江南大学.江南大学关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专业实践环节的管理规定[EB/OL].http://gs.jiangnan.edu.cn/info/1060/1112.htm.

[6]刘红.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建设:知识生产新模式的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2015(3):36-40.

[7]于晓桦,张思峰,李美玲.工科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6(42):144-146.

[8]钟振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机制构建的路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35(24):3-5.

[9]韩国高.国外研究生培养模式对我国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的启示[J].教育教学论坛,2017,2(6):67-68.

[10]孙大廷,唐余明.关于我国博士生培养模式的点滴思考[J].大学教育科学,2005(04).

[11]李桂霞,钟建珍,王立虹.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5(20).

[12]王孙禺,袁本涛.关于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的几点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05(05).

[13]陈婵,李晓强,邹晓东.把造就应用型创新人才摆上战略地位[J].中国高等教育,2005(02).

[14]刘宝存.在国际比较视野中把握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规律[J].中国高等教育,2005(01).

[15]黄飞跃,黄松平,冯博学,等.培养模式改革是研究生教育规模和质量同步发展的必然要求[J].高等理科教育,2004(06).

[16]黄宁,赵亮.中美硕士研究生教育类型的比较研究[J].中国冶金教育,2004(06).

[17]张杰,孙萍,韦志辉,等.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的人才培养问题探讨[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06).

猜你喜欢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环境生态学》课程案例教学模式探讨
重视和发挥中介机构在产学研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硕士中的作用
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危害控制技术课程创新型教学平台建设研究
专业学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探析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电子信息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小学高年级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模式探析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利益相关方的角色分析与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