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使用微媒体的行为调查与分析

2018-09-10鲍金勇

高教学刊 2018年5期
关键词:微媒体心理特点大学生

鲍金勇

摘 要:移动互联网时代微媒体对大学生思想行为产生了较大影响。通过对682名大学生使用微媒体的行为特点进行调查,得出:大学生使用微媒体主要是获取信息、社交和情绪表达;大部分学生每天使用时间都在1小时以上;关注的用户多为朋友和名人,内容多为朋友动态、娱乐和社会新闻;发布的内容多为情绪宣泄和个人展示;大多数人表示对微媒体有一定的依赖,部分人表示学习受到影响。从心理学视角对此现象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解决对策:加强媒介素养教育;构建微媒体网络互动社区;营造富有正能量的网络场域氛围。

关键词:微媒体;大学生;行为特点;心理特点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05-0052-03

Abstracts:In the age of mobile Internet, micro-media have a great impact on the thinking and behavior of college students. Through the survey of the behavior characteristics of 682 college students using the micro-media, the conclusion is that college students use the micro-media mainly for information, social and emotional expression; most of students use more than one hour per day; Concerned users are mostly friends and celebrities, and mostly content is about friends, entertainment and social news release; content is mostly about emotional catharsis and personal display; most people said they have a certain dependence on micro-media, and some people said that learning is affected. This phenomenon is analyz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sychology, an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to strengthen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to build an interactive community of micro-media networks; and to create a positive and energetic atmosphere in the network field.

Keywords: micro media; college students; behavior characteristics;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据报道,我国已成为全世界移动互联网用户最多的国家。移动互联网对社会经济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大学生是移动互联网比较积极的用户群体,绝大数大学生每天都通过手機来使用移动互联网进行社交、娱乐或者学习等。移动互联网对大学生的日常行为产生了较大影响,其中微媒体的使用的影响则更大[1]。以微博、微信为主体的微媒体已成为大学生生活中的必备工具之一。微博和微信在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慢慢地改变了大学生的所处环境,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些逐步引起了教育部门和高校的重视,很多专家学者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但很少有人从心理学视角进行探究。本文以微博、微信为主要对象对微媒体进行探讨,对大学生使用微媒体的行为特点进行了调查,从心理学视角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一、大学生使用微媒体的行为特点调查分析

本文调查采取网络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共回收问卷712份,有效问卷为682份,有效率为95.7%。本次调查样本中男生占52.9%,女生占47.1%。专业分布广泛,涉及人文、农学、理工、管理、外语等,并覆盖本科各个年级,大一至大四每个年级的学生分别占22.7%、46.1%、21.4%和9.8%。调查结果如下。

(一)使用微媒体的主要目的

大学生使用微博、微信的主要目的依次为:获取及时信息的为68.1%;关注同学、朋友和亲友动态的为45.3%;用来表达情绪释放压力的为42.7%;关注明星名人动态的为13.6%;希望得到别人关注扩大自己影响力的为12.5%;闲得无聊打发时间的为9.7%。这一组数据说明,大多数都是为了获取及时信息,但近一半的大学生的目的是自我表达和关注朋友好友,说明他们在大学自由的环境下,远离了父母的管教,希望通过新媒体获得更多的安全感和依赖感。

(二)使用微媒体的时间

调查显示,随时随地使用微博微信的占70.4%;30.8%的学生表示在课堂上使用过微博微信;37.1%的大学生认为他们在紧张的学习工作之后才会使用微博;11.4%的大学生表示会在心情不好的时候使用微博。在时长方面,每天使用微博微信的时间在 1 个小时之内的学生占77.5%,在 2 至 3 小时之间的占17.2%,只有 5.3%的大学生使用时间在3个小时以上。这组数据表明,大学生使用微博微信的频率高,时间较长。

(三)关注用户特点

从调查的结果看,在使用微博微信的大学生中,62.3%的大学生经常关注自己的同学、朋友;46.8%的大学生经常关注的是明星、名人;32.4%的大学生经常关注的是专业人士;30.9%的大学生关注的是人气草根;29.3%的大学生关注的是新闻媒体。由此可知,自己熟悉的人和名人明星是大学生主要关注的群体。

(四)关注内容分析

大学生开通微博微信后关注的各类话题中,关注的话题依次为:朋友动态为52.1%;体育娱乐信息为51.2%;社会新闻为43.6%;趣闻轶事为42.4%;励志名言为29.8%;生活讯息为28.3%;科技信息为18.6%。此组数据表明,网络社交是大学生的主要选择,及时的文体信息和社会新闻也是他们比较关注的。

(五)发布内容特点

调查结果显示,发布最多的为个人生活动态,达到64.5%;进行情感宣泄的占43.7%;转发的占36.6%;对社会时事发表评论的占16.9%;与人进行交流沟通的为14.7%。另外从发布的个人情感宣泄的信息来看,发布正面积极信息的占32.4%;发布中性信息的为49.3%;发布消极负面信息的为18.3%。由此可知,大学生使用新媒体较多地进行了个人情感的宣泄和个体的生活展示。

(六)微媒体依赖

调查显示,高达82.6%的学生对于微博微信“相当需要”;有14.6%的学生与微博微信“密不可分”;有2.8%的学生的态度是“无所谓”。这表明了大学生越来越依赖微博微信,这与新媒体的便利密切相关。

(七)微媒体影响

调查显示,有23.6%的学生认为自己可以做到微博微信和学习能相互促进;42.9%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学习受到一些影响;10.5%的学生认为有影响,但影响很小。由此可知,微博微信在给大学生带来便利的同时还是带来了一些影响,这需要引起社会重视。

二、大学生使用微媒体行为的心理学剖析

以上的调查结果显示,无论是从使用微博微信的目的、发布的信息,还是使用的时间等都表明,大学生使用微博微信比较多地关注了及时信息和自我,其中表达自我情感、记录生活与成长、释放情绪都是关注内心自我的体现。分享、求新和关注朋友同学也是他们的新媒体行为。这些行为特点的背后,更多地折射出大学生现代心理,分析如下。

(一)宣泄心理:喜欢表达情绪情感和不满

大学生正处于激励的竞争社会中,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下,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大学生面临着来自经济、学习、恋爱、人际以及就业和发展等的压力。他们除了和同学好友释放这些压力以外,大多数都是选择自己承受,要么就是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进行宣泄。另外,在高校与学生信息反馈不畅通的情况下,大学生则更加倾向于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表达不满、进行投诉和维权。另外,近年来很多社会问题通过微博发布后在短期内都会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也得到了相应的解决。因此,大学生则更加倾向于通过微博微信等制造舆情以引起重视。这些都体现了当代大学生一种宣泄心理。

(二)需求心理:愿意在网络上寻求认同和支持

大学生大多处于青年期,发展心理学认为,青年期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特点便是集中到发现和关心自我的存在上。这个时期大学生形成的自我意识还不太稳定,因而比较需要较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其中人际交往对他们很重要。他们很在意外在的评价,期望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认同。另外,现在的90后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还是比较严重的,他们比较容易在现实的人际交往中受挫,从而会选择在网络中寻找认同,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和网络阵地成为了他们逃避现实的领地,满足了他们的一些需求。移动互联网的今天,大学生越来越依赖网络和新媒体,前面关于微博微信的使用时间和依赖的调查结果就能体现。

此外,从心理学上看,每一个微博微信的使用者都希望通过自我表达、情感交流和信息分享等进行自我形象塑造,展现给人们一个完美的自我。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追求个性,就更加会在微博微信上展现自我,满足自己的表现欲望和需求。

(三)从众心理:安全感的需要

从心理学角度看,从众心理一般指在群体的影响下个人选择了与群体中大多人一样的行为。这在现实社会中比较常见,也就是常说的“随大流”。大学生存在这样的现象,他们看到同学都在用微博微信,自己也就开始使用,生怕自己落后,怕被大家认为孤陋寡闻,所以会尽快学习使用微博微信与大家寻找共同语言防止被大家边缘化。有的学生看到同学们在网络上讨论一个话题,就算自己不感兴趣,有时也会参与进去。前面对于转发评论的调研可知,很多人的点赞评论都是一种趋众的行为表现。以上这些都是从众心理的表现。社会心理学认为“从众”是个体居于群体压力的不安全感,而采取与群体相一致的行为。即使群体行为错误,他们也会因为选择与集体同样的行为和态度使得自己在心理上感到更有安全感[2]。这也是绝大数人使用微博微信的一个根源。

三、科学引导大学生使用微媒体的策略

(一)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合理满足宣泄心理

微博微信成为了大学生生活中的重要社交和信息工具,他们为了满足自己的宣泄心理,会选择在微博微信等微媒体工具上进行个性表达和情绪宣泄,但往往由于一些不理智、不客观的个性表达会比较容易在网络上形成网络舆情,甚至扭曲一些校园集体事件的客观性,造成校园不稳定。因此,引导大学生科学使用微博微信就显得十分有必要。其中加强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比较关键。目前,大学生对媒介的认知能力与理解能力还不够强,以及自我媒介表达欠理智等,他们的整体媒介水平普遍不高[3]。

基于此,高校要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首先,高校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调动校内外的相关资源投入到该项工作中。同时要制定大学生网络使用的相关制度和规范,强化制度引领;其次,充分利用学生的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进行普及教育,强化学生的网络媒介文明和安全意识,营造良好的媒介素养教育氛围;最后,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联合的媒介素养教育网络,形成全方位立体式的教育格局。通过媒介素养的教育,要使学生明确网络的宣泄需要理智、和谐。

(二)构建微媒体网络互动社区——最大化满足需求心理

根据前面的调查结果和分析可知,大学生既然在微媒体上需要得到认同和支持,那么高校的教育工作就应该将工作的一部分转移到这个阵地上,与学生进行良好互动。由前面的调查可知,大学生在使用微博微信等微媒体平台时,他们大多都会关注自己的朋友、好友,以及学校的相关组织和老师的微博微信。这也自然就形成了一个微媒体的自然网络社区。根据网络社区的内涵和功能,网络社区可以为大学生提供随时互动交流的平台,这里可以平等地分享信息和知识[4]。所以,网络社区也不断呈现出社区的个性张扬、关系简单、氛围民主的文化特点,更加吸引大学生的参与。高校,可以尝试在大学生自然的网络社区上进行完善,构建“学工老师——学生组织——班级——学生”的微媒体网络社区。通过此社区就可以有效将学生工作与网络互动进行融合,不断满足学生的需求。首先,学生工作者可以主动与学生进行在线互动,在服务中进行引导和教育;其次,培育一批朋辈辅导员,做好媒介素养普及教育的同时做好与学生的互动和舆情监测及引导;最后,打造微媒体的网络思政课堂,在满足学生知识需要的同时渗透思想政治教育。

(三)营造富有正能量的网络场域氛围——正向利用从众心理

目前,网络上的负面消极的信息比较多,同时学生自己发布消极信息也不少,根据前面的调查可知,有近20%的学生发布消极信息。这说明了微博微信等微媒体上充斥着负面消极信息,对学生产生了较大影响,甚至形成了有影响力的新媒体舆论微场域。因此高校应加强微媒体的网络场域正能量氛围营造,利用大学生网络的从众心理,最大化宣传积极的精神。首先,要在微媒体的网络场域中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教育;其次加强学生的思想引导,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引导学生的理性思维和积极问题视角开发;最后,利用榜样的力量,挖掘优秀学子的典型事迹,通过大力表彰和宣传,积极营造向上的氛围,充分发挥网络场域的效应。

参考文献:

[1]崔雪莲.微媒体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5):77-78.

[2]林佩云.高校“行政化”问题的心理学探源及解决路径[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3(5):28-31.

[3]陈列平.基于网络舆论“生态逻辑”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思考[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4(2):137-139.

[4]鲁烨,殷玲玲.網络社区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述评[J].鸡西大学学报,2013(6):41-43.

[5]耿文晶.以微媒体为载体的医学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高教学刊,2017(21):32-34.

[6]李小青,宋传颖.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设计研究[J].高教学刊,2017(05):88+90.

[7]张金美.微时代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高教学刊,2016(19):197-198.

猜你喜欢

微媒体心理特点大学生
第十六届大学生年度人物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
大学生就业趋势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微媒体与高校思政理论课创新探析
微媒体在高校《大学传播学》课堂教学的应用与影响
浅议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把握领导干部学习心理特点,不断增强党校教学工作的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