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维度构建与实践探索
2018-09-10杨雄
杨雄
摘 要:近年来,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数量逐年增加,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已成为内地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在思想、学业、交往、心理等方面具有其自身特点,文章从政策指导、思想引导、学业辅导、行为善导四个维度阐释了内地高校如何有效开展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并以北京科技大学的具体实践为案例,深入分析其实现载体与路径。
关键词: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服务;维度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06-0126-03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number of ethnic minority students in mainland universities has increased year by year. The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of minority student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student affairs management in mainland universities. The minority students in universities in the Mainland have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in the fields of ideology, schooling, communication and psychology. This paper illustrates how the universities in the Mainland can effectively carry out the education, management and service for ethnic minority students from four dimensions of policy guidance, ideological guidance, academic guidance and good behavior guidance. Taking Bei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 a case study, this paper deeply analyzes its carrier and approach.
Keywords: mainlan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inority students; education management service; dimension construction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近年来,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数量逐年增加,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已成为内地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以贯之将少数民族学生培养工作做实、做细、做深,直接关系到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建设、综合改革推进和教育事业的发展的大局,对于培养和造就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少数民族人才,维护边疆稳定、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和民族繁荣具有重要且深远的意义。
一、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分析
1. 思想状况。内地高校的少数民族学生总体上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上有着正确的“三观”。思想积极上进,其中的一些先进分子积极向党组靠拢,一些学生在学习、科技竞赛和志愿服务等方面表现突出。他们热爱故乡,热爱祖国,乐于奉献,有较强的集体主义观念,能够主动融入身边的环境;民族情感、民族意识较强烈,对于本民族文化能够正确的认识,传统习俗也能正确的看待,与师生和谐相处。但部分学生思想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不强,缺乏必要的鉴别力和敏锐性。
2. 学业状况。很多在内地高校就读的少数民族学生,进入大学前都曾有过在内地上初高中或预科班的经历,这段经历在他们进入大学之后具备了一定的学习基础和能力,尤其是在语言学习沟通方面具有更好的基础,能够有较为端正的学习态度,一些学生成绩优异能够获得奖学金、荣誉称号,有的还能争取到保送研究生继续深造学习的资格。但由于地区教育水平的不同,导致学习基础与内地学生对比相对薄弱,课堂学习效率不高,尤其是学习的能力和方法上还存在不足,在学习中显得力不从心,特别是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基础课程,以及一些相对专业性强的理工科课程,体现得尤为明显。因此,很多少数民族学生更愿意选择一些相对不需要太强的基础功底的文科专业学习,这种现象能够在高校分专业、专业的过程中显而易见。
3. 交往状况。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开朗直爽,待人真诚,这些特点帮助生活在内地高校的少数民族学生能够与周围同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所以他们大多数人能够与内地学生交朋友,做到融洽相处。但豪爽开朗的个性也使他们有时不善于控制自我情绪,遇事不冷静、易冲动,在处理问题的方式上容易采取简单极端的方法,容易出现争吵打架、晚归酗酒等现象。特别是因为宗教信仰、民族意识等原因,产生了同民族学生“抱团”的现象,尤其是一些性格内向,学业困难、家庭经济困难和心理问题学生更容以产生这类情况,从而导致交往圈子封闭,并由此引发一些群体性事件,对校园安全稳定和民族团结造成一定的影响。
4. 心理状况。内地高校的少数民族学生往往来自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来到内地城市后,环境的变化、观念的冲突、各种思潮的碰撞以及仍然存在的贫富差距,会对他们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冲击。少数民族同学在意识到家乡和内地城市的差距后,会促使他们发奋学习,激发他们勇于为家乡奉献的担当和信心。但由于来到内地,生活习俗、语言交流、生存环境、学习教育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导致在这个过程中产生语言障碍、生活不习惯、学习不适应、文化差异等系列问题,所以部分学生会产生心理失衡、压抑自卑、茫然失落等负面情绪,这些心理问题影响了少数民族学生的身心健康,阻碍了其健康成长。
二、构建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四个维度
教育的对象是人。要做好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关键在于把握其思想学业、人际交往以及心理状况等方面的特点,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优化供给形式和内容,从政策、思想、学业、行为四个维度着手,不断提升教育管理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有效增强少数民族学生的人才培养质量和教育获得感。
1. 政策指导。宏观而言,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及历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和相关部署,以习近平总书记就做好民族工作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讲话和论述为指导,结合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切实做好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顶层设计,做到教育管理与服务成长兼顾。具体来说,就是既要坚持“依法治校”,强调校规校纪的约束作用,让制度发力,帮助少数民族学生树立“规则意识”和“红线意识”;同时也要秉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围绕学生、关照学生、关爱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切实服务好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实际需求,将学生的成长需求、学习需求、生活需求与管理服务工作有机的结合。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民族团结重在交心,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
2. 思想引导。高校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立德”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任务之一,需要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青年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内地高校的少数民族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民族意识,对于个别问题的认识有一定的片面性,要加强对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增进文化认同,树立和增强文化自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特别是国家认同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和培养,将他们对本民族的自豪感与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相统一,将成长成才的个人梦想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相统一。
3. 学业辅导。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都是本地区青年的精英群体,但由于地域偏远,人才稀缺,经济发展欠发达等因素,导致各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水平和教育资源与内地仍有一定差距,因此少数民族学生在进入学校后,往往面临着更多的适应性问题,其中学业困难已成为少数民族学生面临的首要压力,并容易由此衍生出心理危机、安全稳定等方面的连锁反应。加强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业帮扶,关键在于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同时还要提升学习能力和效率,由于大学教育与中学教育的不同,还需通过建立学习帮扶的机制,在制度上、人员等方面给予全方位的支撑。
4. 行为善导。部分少数民族学生由于受成长环境和文化传统的影响,在生活习惯、纪律意识、自我管理等方面与内地学生存在一定距离,如不加以合理引导,不仅会造成少数民族学生难以适应集体生活、人际关系紧张等问题,尤其是在一些关键时间节点和敏感时期也会加大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难度。对于学生的教育关键是在日常的疏导,而非管理说教。行为善导,就是将教育内容寓于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春风化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落细、落小,引导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在成长成才的生动实践中勤学、修德、明辨、篤实,将规范得体的行为与高尚的道德情操融为一体,化于心,见于行。
三、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实践探索
基于做好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构建,在具体实践中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摸索与创新。北京科技大学的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工作提供了一个契合的分析案例。
(一)政策指导层面:理顺工作机制,加强制度建设
1. 完善学院与学生工作部(处)双向教育管理服务机制。一方面,学校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的专业意愿,将少数民族学生划入到各二级学院、专业行政班和宿舍中,由学院具体负责学生的日常教育和管理服务,强化少数民族学生的校园融入感和适应性,避免学生产生心理疏离感;另一方面,学生工作部(处)安排专职少数民族学生辅导员,建立少数民族学生信息库,构建纵横交流机制,定期与少数民族学生座谈交流,进行专项工作调研,关注舆情,全面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做到及时疏导沟通,介绍党的民族政策,解答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实现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和精准服务。
2. 印发《北京科技大学学生手册》,制定系列规章制度。组织少数民族学生进行专题学习,在新入校后开展专门的政策讲座,举办校规校级讲座和考试,让规矩意识深入人心。制定少数民族学生评奖评优、保研就业等制度性文件,确保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服务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二)思想引导层面:强化主题教育,注重骨干培养
1. 以“中国梦”主题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通过形势政策课、主题班团日、少数民族学生座谈、民族团结主题观影等活动,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为学生生动讲解中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各民族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然途径,在内地学生和少数民族学生间大力倡导和培育“三个离不开”理念;尊重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习惯和宗教信仰,以古尔邦节、开斋节、藏历新年等少数民族重大节日为契机,关心慰问少数民族学生,营造浓厚的民族共融的文化氛围,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深文化认同,提升学生对学校的情感,增强认同感,积极培养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 加强对少数民族学生骨干的培养。以各级学生党校、团校、学生骨干训练营为载体,着力培养一支政治素养高、综合素质强的少数民族学生骨干队伍,实现少数民族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依托学生社团、辅导员助理团队、学生年级工作组等队伍,加强少数民族学生骨干的工作能力培养,通过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和科技竞赛等,加强少数民族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通过计划单列等方式,发展优秀少数民族学生入党,并在其中选拔优秀骨干充实到学校辅导员和团干部工作队伍中来。
(三)学业辅导层面:开展学业帮扶,提升就业能力
1. 多措并举开展学业帮扶。一是适当降低“民考汉”“内地班”等学习基础薄弱的少数民族学生的成绩考核标准,但仍然将这部分学生划入正常的行政班级,按照普通学生培养的标准,开展教学教育工作,做到考核降低但培养环节和内容不减少,在努力达到人才培养标准的同时,充分缓解他们的学业压力;二是校院联动,成立学生学习与发展指导中心,由学生工作部门与教务部门共同组织,针对一些学习难度较大的公共课统一制定辅导方案,邀请专业教师和高年级优秀学生为少数民族学生进行课程补习和考前知识串讲,夯实学习效果;三是以“助學零距离”“支部立项”等活动为载体,组织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结合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强的帮扶措施,开展面向少数民族学生的“一帮一”结对帮扶活动。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作举措,逐步提升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成绩、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消除其对学习的畏难情绪和自卑心态,努力实现少数民族学生的“宽进严出”“低进高出”。
2. 强化择业导向,提升就业能力。统筹课内与课外教育资源,开设“职业发展与生涯规划”课程,发挥专职就业指导教师、辅导员的力量,指导少数民族学生尽早做好职业规划,明确奋斗目标;设立“志愿服务西部奖”“启航奖励金”等专项奖学金,引导少数民族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鼓励他们毕业后返回西部、建设家乡;邀请西藏、新疆、宁夏等用人单位到学校组织招聘,不断提升少数民族学生的就业质量;设立专门的指标,从少数民族学生中招聘辅导员,加强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
(四)行为善导层面:推进交流交融,选树榜样标杆
1. 突出教育重点,促进交流融合。一是每年邀请专家、学者到学校宣讲民族政策、宗教常识并进行针对性教育,着力提升少数民族学生的公民意识、法治意识和民族团结意识;二是尝试开设民族文化选修课程,增进不同民族学生之间的了解和友谊,营造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相互信任、共同成长的和谐校园氛围;三是发扬少数民族学生在文艺和体育方面的特长优势,组织足球、篮球等体育比赛,开展新生文艺汇演、戏剧节、班级家年华等文艺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班级和社团的文体活动和比赛,在活动中加强不同民族学生的交往交流交融。
2. 选树榜样标杆,鼓励学生争当成才表率。通过发挥评奖评优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学校近年来涌现了格桑措姆、扎依达等一批在专业学习、志愿服务、创新创业等领域表现突出的优秀少数民族学生典型,通过选树标杆,树立榜样的典型示范作用,强化他们的励志、感恩、诚信教育,通过设立面向少数民族学生的专项奖助学金、提供勤工助学岗位、专题宣讲报告等形式,引导少数民族学生自觉做校园正能量的传播者和代言人。
参考文献:
[1]邱有华.浅析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及教育管理[J].长江师范学报,2008(4).
[2]曹显明.民族地区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及对策探讨[J].贵州民族研究,2013(4).
[3]段超.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实践[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6).
[4]刘飞,晓军,朱紫瑞.陕西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日常事务精细化管理问题研究[J].高教学刊,2017(02):152-153.
[5]张芳,王荣,荆淮侨.互联互通:少数民族学生管理服务的新思维[J].高教学刊,2017(03):136-138.
[6]王晓静.加强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的对策研究[J].高教学刊,2016(23):162-163.
[7]亢小萌.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与管理对策探讨[J].高教学刊,2017(15):132-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