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产教融合的时代特征与路径选择
2018-09-10杨海峰黄陈李艳艳王婧吴萌
杨海峰 黄陈 李艳艳 王婧 吴萌
摘 要:产教融合是高职院校提高办学质量的必由之路和服务经济发展的本质要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要以产教资源整合为基础创新办学体制机制,以产教融合为主线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完善产教融合基础保障,深化产教深度融合,推进校企合作育人,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
关键词:产教融合;高职教育;时代特征;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06-0057-03
Abstracts: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is the only way for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o improve the school quality and the essential requirements of the development of service economy. Under the background that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as entered a new era,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innovate the system and mechanism of running schools based on the integration of maternity and education resources,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major connotations with 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teaching, improve the basic guarantee of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and deepen 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to jointly cultivate talents and better serve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Keywords: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characteristic of the times; path choice
产教融合是学校与区域内相关行业、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中密切合作、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形成学校与企业浑然一体的办学模式。纵观政策导向和学术研究现状,产教融合是高职教育的本质特色和服务经济发展的本质要求,也是当前我国经济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推进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选择。2015年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把“深入产教融合,推进校企合作”作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原则之一,并提出具体实施意见。2017年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明确指出“推行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模式,行业企业要全程参与人才培养”。本文在分析高职教育产教融合时代特征的基础上,对其实现路径进行了研究与分析。
一、高职教育产教融合的时代特征
(一)经济发展“新常态”为高职教育产教融合提出新要求
2014 年国家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概念,其理念逐步由經济领域植入到政治、社会、文化和教育等各个领域,“新常态”已成为国家整体层面的治理思想。在“新常态”的引力和推动下,产业集群优化调整、行业企业转型升级,必然牵动新生产力核心要素的现代技能技术型人才培养的系统性改革,由此催生了职业教育的“新常态”。高职教育如何适应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的需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以“新常态”的文化和思维引领人才培养过程,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产教融合就有了新内容和新要求。
(二)“供给侧结构”改革新思维引领高职教育产教资源优化重组
随着全面深化改革战略的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应然而起,掀开了我国经济领域的要素革命。在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推动下,经济要素进行优化重组的同时引发产业的调整和业态的变化,许多原来牢固有效的产业链生态系统将面临改良或重组。作为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供给方,通过人才培养助力改革是职业教育的责任和使命。从产业的角度看,供给侧结构改革的第一要素是职业人才的思想观念转变和职业技能提升,从职业教育的角度看,专业链与产业链的融通是最根本的价值取向,这都要求职业教育从社会产业发展与人才、技术的相互关系作供给与需求的分析,用供给侧结构思维分析高职教育与产教融合,以行业企业人才需求为导向,以“资源整合、要素协同、产业辐射”为特征,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优化专业结构,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及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充分实现产学研协同发展,为地区经济发展和行业企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三)“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时代背景为产教融合注入时代新内容
在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时代背景下,职业人才综合素质提升已成为首要任务。高职教育的实践教学环节,不仅是体验职业岗位工作,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专业实践中体验管理、市场调查与分析、资源匹配等领域的工作,寻找适合自己的职业及岗位,主动地根据自己的技术优势、兴趣特长、职业发展愿景等选择岗位,为自己的创业作好知识能力、心理素质、物质基础的准备。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综合教育的“合金”,决非封闭的校园和单一的课堂所能培养,“两创”教育需要产教融合的平台和空间,让学生共享学校雄厚的社会资源,去体验和实践自己的创业梦想,在产教融合的平台中修炼职业素养、领悟职业文化和职业精神,训练和提高职业技能。
二、高职教育产教融合的路径选择
(一)以产教资源整合为基础创新办学体制机制
1. 探索办学与治理主体多元化改革,激励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
产教融合的根本实现有赖于办学体制与运行机制的创新突破。高职教育真正实现产教融合需要以政府主导、“校行企”合作办学的新型体制机制为基础。激励行业企业参与高职人才培养全过程,需要积极探索办学主体多元化、推进高职院校法人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改革。要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就是要形成有效的利益机制和激励机制,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是重要的实现形式。国家层面需要支持各类办学主体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举办民办职业教育;鼓励创办股份制、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探索政府部门和社会力量联合举办的高职院校,地方政府政策需要对区域职业教育的校企及社会资源进行统筹、协调,全面对接区域经济和服务产业发展,培养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术能人才。公办高职院校实行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还有很多障碍和困难,目前主要还是在二级学院或系部、基地或实体等进行探索,如有的高职院校联合地方政府、行业、企业,按照产教融合、产学研用一体化、市场化运作的思路,新建了一批科技园、产业园、校办企业等校内产学研合作基地和以大学生创业园为主的创新创业基地,还有的高职院校组建了股份制或企业冠名的二级学院等,在推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协同创新、社会服务、创业孵化、技术转移等内涵建设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2. 推进集团化办学,促进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
集团化办学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趋势。高职教育培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相關产业技术和管理人才的主要来源,这使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形成产业链关系,也就形成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战略基础。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之间通过契约行为,建立职教集团或产教联盟,开展战略合作办学,是目前高职院校推进产教融合的另一条有效途径。职教集团或产教联盟不仅限于学校与企业之间,而是政府、行业、企业、学校之间的多方联动,实现多元主体间的全面合作,包括人力资源的合作、技术研发的合作、市场的合作等。校企合作基础好的高职院校可以探索建立紧密型的职教集团或职教联盟,赋予法人地位,如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和中国牧工商集团牵头组建了中国现代畜牧业职教集团,同时创新集团化办学的治理结构,秘书处可以设在牵头单位,集团理事长或联盟主席实行轮换制,以充分发挥各骨干成员积极性,不断拓展职教集团(联盟)的功能,促进职业教育和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实现校企合作育人、合作就业与合作发展。
(二)以产教融合为主线加强高职专业内涵建设
1. 调整优化专业布局,着力专业人才培养“精准供给”
依据产教融合的时代要求,高职院校应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对接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开展多途径、深层次的走访调研,准确把握行业企业现状和发展规划、人才需求、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根据专业发展的整体状况,紧贴产业、企业、职业岗位调整专业结构和优化专业布局,构建与招生、培养、就业联动的专业体系及动态调整机制和专业诊断与改进机制。运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整合原有专业,淘汰落后专业,开发新的专业,引领区域产业发展,不断形成新的技术技能人才“供给源”。高职院校各专业应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构建一种融合双方优势资源的协同培养人才的新模式,积极探索现代学徒制,围绕“政府-学校-行业-企业”四位一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平台,完善双导师制与人才流动机制,建立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模式和“课、岗、证”一体的考核评价体系,发挥企业人才培养的主体作用,实现“双重身份、双元实施、工学交替、岗位育人”。
2. 整合校内外资源,构建高职教育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平台
实训平台(基地)作为高职院校为学生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是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和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载体,也是高职院校面向行业企业开展资源共享、技能鉴定、技术服务等开放服务的重要载体,构建高职教育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平台是应对经济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需求提升的重要手段。高职院校实训平台的建设要以“产业行业企业”与“职业教育教学科研服务”的全过程深度融合式发展作为核心理念,以服务专业人才培养、企业技术升级与产业链发展为目标,以专业骨干教师队伍、“教练型”教学名师队伍、专职实训指导教师队伍和企业兼职实训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为基础,以产教融合实训平台运行管理机制体制建设为保障,建设集教学、生产、研发和技术服务“四位一体”的高职教育产教融合综合实训平台。产教融合实训平台建成后使之成为区域产业的教育培训、技能鉴定、技术研发和公共技术服务中心,实现“四个提升”,即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就业质量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提升和平台综合服务能力提升。
3. 创新完善产教融合管理体制,实现“六共”一体化目标
高职产教融合是一种关系的、利益的合作,因此要处理好公益性与市场性、服务性与效益性、合作性与竞争性的关系。高职院校要建立“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双赢”的长效机制,创新和完善政府引导、校企互动、行业协调的产教融合的动力机制、调控机制、保障机制和评价机制,专业层面需要建立新型的校企专业共建共管共享机制、校企协同育人体制机制、校企协同创新与激励补偿机制、专业资源多元配置与持续更新机制、双向流动的校企人员互兼互聘机制以及专业建设质量评估与协调联动机制等,维持产教合作主体间合理的利益分配和平衡关系,使协同性既有动力也有压力,实现教学生产共时、技术资源共享、课程体系共构、专业队伍共建、技术服务共推、校企利益共赢的“六共”一体化目标。
4. 构建校企文化育人体系,实现产教深层次融合
高职专业文化是“产教融合”的深层次表现形式,是高职院校所开设的专业在学校和行业企业的影响下,逐步发展和形成的特有价值观,包括行为规范、道德准则、群体意识等。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要将行业企业作为专业教育的导向,不仅要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同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同步,而且要适应行业文化的发展要求。同时,高职院校不断与时俱进,主动吸纳行业文化,并应用于专业建设和教学过程,以行业文化来确定专业文化的发展方向,从而形成各具特色的专业文化。通过加强校企合作,构建融校企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课程文化和校企文化活动“五位一体”校企文化育人体系,并以行业企业为纽带,推进教育文化与行业文化的结合,通过开设专业文化课程,精心设计专业文化实践等途径,实现产教深层次融合,立德树人,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三)发挥政府协调和行业指导作用,完善产教融合基础保障
1. 加强政府协调作用,建立健全产教融合保障制度
高职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统筹和协调,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需要把深化产教融合纳入顶层设计,从宏观上构建好职业教育的国家制度、国家体系和国家体制。在产教融合办学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政府要发挥宏观调控和协调指导作用,制定政策和法规,为产教融合提供保障,从宏观上构建好高等职业教育的制度、体系和政策,切实保护产教融合双方的合法权益,为产教融合的各个方面提供法律上的规范和支持;制定专门的法律或条例、规定,建立健全合作组织内部的规章制度,对组织内部进行规范和调控;出台相关的激励政策和税收政策,加大对高职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扶持力度,明确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在校企合作中的权利与义务,运用政策手段和经济手段来激发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2. 强化行业指导作用,赋予行业应有职能
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高职教育最核心的职能。行业组织要发挥其在企业经济和高校专业设置中的指导作用,围绕区域产业发展提供行业发展状况、人才需求信息等,指导高职院校优化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建立人才需求预测机制以及专业设置预警机制,指导高职院校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面对经济发展的新常态,高职院校的优化专业结构时必须主动适应产业转型升级、技术进步和创新驱动的要求,最大限度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应根据行业标准和企业要求,设计基于岗位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制定专业标准、课程标准乃至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为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牛士华,陈福明.新常态下深化高职教育产教融合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6(4):25-27.
[2]陈运生.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群与产业群协同发展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26):27-32.
[3]王丹中,赵佩华.产教融合视阈下高职院校协同育人机制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14(21):47-49.
[4]邱开金.高职教育的产教融合文化机理研究[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6(4):1-6.
[5]胡昌荣.五位对接:高职教育“产教融合”的有效路径[J].职教论坛,2017(12):42-45.
[6]黃海荣.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办学模式探讨[J].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3):51-53.
[7]时海霞.基于产教融合理念下的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研究[J].高教学刊,2016(21):249-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