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激发少数民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016-12-01斯郎旺修
斯郎旺修
摘 要:少数民族的学生,从小接触到的就是自己民族的语言,在掌握自己民族语言的同时,也要学习汉语,对当地的学生而言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学生的汉语发音不够标准、不能很好地理解语文阅读课文的意义,特别是文言文,更让他们一筹莫展,作文语句不通顺,这些问题对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影响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和热情。
关键词:少数民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激发
语文对于学生来说是他们了解中国文化的基础,只有将语文知识学好了,学生才能够进行广泛的阅读,获取更多的知识。但是对于少数民族的学生来讲,学习语文知识,却不啻为一个极大的难题,我国的许多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化,他们一开始接触到的就是自己民族的语言和文化,语文以及汉语对他们来说,学习起来并不容易。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学生学习语文知识,了解其内涵,也是当前学生发展的需要。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攻克难关,激发少数民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他们更好地学习语文,也成了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语文教育的教师亟待解决的一个难题。笔者在少数民族从事语文教育多年,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探索了一些少数民族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下面,笔者就来简单地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论述。
一、充分了解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有许多对语文知识都十分热爱,在过去由于经济基础及地域的限制,使许多的教师不愿意前往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教学。但是,近些年来,国家对少数民族的发展建设更加关心了,对于少数民族师资队伍的建设也投入了更多的人力和物力。例如,西部建设计划,就是为了给少数民族地区输送更多的人才,帮助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而这其中的人才就包括教师。
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师资问题解决了,然而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依然上不去,学生的语文成绩依然得不到提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教师没能够抓住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特点,对学生没有充分了解。少数民族的学生,语文基础差,有的学生可以说毫无基础,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教学,在课堂上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与教师的期望值越来越大,也使学生对语文学习缺乏动力。
基于这样的原因,教师在教学时应该先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基础有一个充分的了解,知道学生学习语文的状况如何,再在教学时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开展适合学生的语文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发展。
二、让学生在语文课堂有话可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学习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上是无法替代学生学习知识的,他们只能通过自己的教学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可能不只是需要学习汉语,他们对自己本民族的语言可能也需要学习,而汉语知识有些学生在小时候并没有接触,所以学生学习起语文知识,可能并不像学习自己本民族的文化知识那样顺畅,这使学生在课堂学习时十分被动,这是十分不利于学生的学习的。
因此,教师在语文课堂上一定要想办法让学生主动地学习语文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说,在课堂上有些语文课文的知识可以让学生参与进来,让学生试着在课堂上开口,学会说“语文”,让他们感受到语文学习的魅力,积极主动学习。
如,学生在学习《皇帝的新装》这一则著名的童话故事时,教师可以将班上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自己模仿课文中皇帝、裁缝、百姓的角色进行对话,最后各个小组选出几名代表在课堂上进行对话,这样学生既能学到课文知识,也能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帮助极大。
三、创建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少数民族的学生学习没有基础,学习压力十分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采取高压政策进行教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容易就会被消磨殆尽,提不起语文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方法,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的语文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知识。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引入一些语文小游戏,如猜字谜、成语接龙、故事新编等,通过这些有趣的语文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乐于学习语文知识。
总之,在少数民族地区,如果想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在教学时就要有方法,要学会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自己在课堂上是有参与到语文教学中的,是有进步的。只有在课堂上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并且积极主动地学习了,学生的语文成绩是有提高的,学生才会想要学语文。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需要教师不断努力,帮助学生学习,使他们能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秀莲.小议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J].作文成功之路(上),2015(10).
[2]涂涛,李彭曦.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学新途径:藏区双语多媒体字源识字汉字教学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2(3).
[3]郭振南.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