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对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影响的调查

2016-12-21朱紫瑞卜晓军刘飞李成

亚太教育 2016年35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学生问卷调查思想政治教育

朱紫瑞+卜晓军+刘飞+李成

摘 要:大学生接触互联网的比例远高于社会其它领域,研究互联网对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影响及相关性,能够更好地了解少数民族学生动态,在工作和管理中能够掌握更多有效管理手段。本文采用问卷调查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从结果上看互联网对学生的学习和独立思考有负面影响,在人际交往上有积极作用。本文从全新的角度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剖析,并对工作策略进行讨论,为今后高校专职辅导员的工作方法提供借鉴。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少数民族学生;互联网;问卷调查;

大学生使用互联网的比例远高于社会其他领域,高等学校由于在信息资源和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学生同步时代的普遍性,使其成为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前沿。随着网络和手机的共同发展进步,当代上网人群呈几何式递增,互联网的信息传播对人们的思想、行为、理念和政治观点等方面将产生深刻的影响,并对我国传统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理论和方法提出严峻的挑战。思想政治素质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少数民族大学生因在大学生总人数中比例较低,且部分来自偏远地区的学生接触网络很晚,使得他们成为了一群特殊的群体。因此,研究互联网对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影响及教育策略的改变,这一课题在当前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当前很多基于大学生使用互联网的研究多见于理论研究,很少进行具体的统计分析。为了更好的对当代少数民族大学生展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笔者进行了本次问卷调查工作。它旨在通过对大学生网络使用状况的调研,从另一个全新的视角剖析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和新要求。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选取180名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调查,收回有效问卷155份。其中男生49人,女生106人。

2.研究方法。问卷共设置8题,分别对网络使用涉及到思想状况的几个方面进行命题。命题内容涉及上网时间长短;离开网络的容忍;对学习的影响;人际交往影响;上网场所的选择;道德观念的影响;跟随式思维的情况;面对信息的选择多个方面。要求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填答。问卷在课堂发放、使用统一指导语,采用无记名方式填答,问卷一答完即收回。

3.统计方法。进行数据分析时,使用单一样本t检验(one-sampleTtest)来分析学生的整体水平对互联网的依赖度和影响的显著性。分析借助SPSS11.5软件完成,显著性水平设为0.01。

二、研究结果

通过对调查问卷中各项内容的t检验(见表1),我们发现:少数民族学生网络使用时间多于正常健康上网时间,即群体水平上有显著差异(p<0.01)。且对于离开网络的容忍度有所欠缺(t(155)=-739.2,p=0.0001);对学习负面影响较大(t(155)=-22.463,p=0.0001);对道德观念负面影响较大,但并不显著(t(155)=-2.887,p=0.016);学生们普遍认为网络对人际交往起到较积极作用(t(155)=7.214,p=0.0001);有明显的跟随式思维产生(t(155)=28.211,p=0.0001)。

由于受学校学习、生活的限制,51%的学生选择用手机随时随地上网,22.1%的学生选择在宿舍上网,16.2%的学生选择网吧,10.7%的学生选择家或其他。笔者认为为了使学生更好的利用网络,无线WiFi对学校全区域覆盖势在必行。

三、讨论

通过本次调查我们不难看出,少数民族学生总体上网时间较长(同大学生上网现状保持一致),已经习惯了有网络的生活(M+SD=2.563+1.865),学习有负面影响(M+SD=2.333+1.692)且有明显跟随式思维(M+SD=5.061+0.827)。在人际交往上起到了积极作用(M+SD=2.464+1.685)。道德观念上有负面影响,但结果并不显著(p=0.016)。

通过对问卷调查结果的统计我们不难看出:少数民族学生接触网络的情况非常普遍;他们的学习方式和交往方式受到了网络软件影响;网络庞杂的信息对大学生道德、价值观产生了影响且有一定负面效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新的问题和考验。

互联网的交互性使得少数民族学生的互助行为有所提高,而互联网信息的隐蔽性对道德和法制观念形成了一定的负面效果。互联网的互助性是互联网上人际交往的一大道德创新。

在我国高校校园中,大学生利用互联网献爱心的活动也屡见不鲜。如近期我校为一教师罹患白血病的孩子发起爱心募捐,这一信息很快通过微博、微信的方式传播开,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自发的撰写、转载和扩散信息都收到了很好的社会回馈效果,目前该教师的孩子正在接受治疗。此时,互联网的交互性体现了颇为温情的一面,使学生在网上感到了关怀、集体和爱心的温暖。

另一方面,网络中每个人是以虚拟ID的形式出现在论坛、社区。任何人都可以通过一架联网的计算机进行某种网络行为,其过程完全匿名。《数字化生存》一书中指出,在网络上,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是一个没有执照的电视台。因此,“网络社会”中面临着以往未曾出现的道德、秩序失范现象。

针对存在调研结果,我们认为互联网时期的少数民族学生思政教育应该偏重于以下几方面内容:

1.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对每个人来说:大学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确立的关键时期,网络中信息庞杂且存在对信息的虚构、夸大,容易动摇学生已有价值理念、道德信仰和思维模式,造成学生原本趋于稳定的意识形态走向分裂和异化,使得他们的信念产生动摇。因此,这就更需要我们首先在非网络的平台上站好岗、守住线。因此,如何有效的把握住虚拟世界外的思想政治教育使我们要考虑的第一步内容。在复杂形势的面前,马克思主义思想更能凸显出其指导性与前瞻性。所以,用马克思主义占领意识形态阵地是首要任务,这样才能指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目标,这应该是我们辅导员着手网络思想教育的核心内容。

2.教育学生明辨是非,用科学的态度使用网络。电脑对人类的冲击不仅是思维上的,更是生活方式上的。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去选择信息,合理有效摘取、使用信息是一个关键问题。当大学生置身于信息的海洋,很容易被各种各样的信息所淹没而无所适从。对我们高校辅导员来说,应该将教育的着眼点放在教会学生如何选择,注重培养大学生的认识和辨别能力。教育大学生成为信息社会的掌控者,而不是盲从,只有正确理解、选择信息,才能充分体现人在信息面前的主人地位。

3.再谈道德,将以前从未提到过的网络道德告诉学生。就目前来看,由于网络的隐匿性,使得监督的效力低下,传统道德的约束力在网络上形同虚设。因此,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提高个人修养和道德自律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抓好这一网络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课题,才能引导大学生确立正确的网络伦理道德,规范网上行为。

总之,当前我国互联网发展迅速。目前,对关于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还仍处在探索阶段,笔者对此只是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了初步信息汇总和统计,且调查样本量不足。但是,只要我们始终高举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按照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的手段,把思想政治教育同网络更好地结合起来,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教育和引导、辨别和分析、守德与监管等几个方面问题,就能开创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完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1]谢海光.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2]方耀梅.网络时代:高等教育新观念[J].高等教育,2000,10:26-32.

[3]双传学.网络文化与高校德育工作[J].高等教育,2000,9:77-82.

[4]魏爱堂,郭锦星.“网络社会”对大学生思想素质的负面影响极其教育对策[J].理论与改革,2000,3:11-114.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学生问卷调查思想政治教育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分众传播与受众反馈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校“院任选课” 情况调查及问题解析
大学生对慕课的了解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