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究生生源质量与培养质量相关性研究

2018-09-10李婷张小民

技术与创新管理 2018年6期
关键词:质量观培养质量相关性分析

李婷 张小民

摘 要:针对研究生生源质量愈来愈引起重视的现状,分析了研究生考生原就读学校类别与培养质量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来自不同类别学校的生源,在研究生入学成绩方面无显著差异;在研究生课程学习成绩方面差异明显;在科学研究成果方面虽差异明显,但有趋同的特点。建议在加强宣传和科学选拔的同时,注重学科内涵发展和培养过程管理,树立科学的研究生生源质量观。

关键词:质量观;研究生生源;培养质量;相关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G 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12(2018)06-0766-05

0 引 言

近10多年以来,伴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快速发展,研究生生源质量已成为培养单位关注的焦点,关注的直接原因是生源质量下滑。从初试分数线变化趋势可见一斑,2000—2017年理工科百分制单科平均分数线由51.5分降至35分,理工科总分平均分数线由325分降至265分。研究生生源质量下滑的直接表现是考生来源多样化,非研究生培养單位毕业的本科生占据了考研队伍相当的比例。研究生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顶端,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主要途径,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要素。培养单位为了提高培养质量,对生源质量越来越重视,普遍采取措施争夺高水平学校毕业的优秀学生。但是,这些生源是否必然成长为高质量的研究生,换句话说,来自不同层次学校的生源和研究生培养质量具有怎样的关系,需要深入研究。围绕该问题进行实证性研究,目的是科学认识考生来源的学校层次和培养质量两者的关系,健全质量监督体系,树立科学的研究生生源质量观。

1 研究综述

1981年我国实施学位制度以来,硕士生的招生规模一直在低位徘徊,至1996年,硕士生的招生规模也一直未超过5万。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大规模的国企改制开始推行,大学生毕业生就业开始以双向选择为形式的自主择业制度。与此相伴随,由于国企改制、市场经济改革等原因,国内出现了大规模的失业人群。1999年以来开始实施包括大学本科生、研究生在内的高等教育扩大招生规模的教育改革政策,2003年硕士生招生规模超过20万。近20年来,硕士生招生规模在1996年至2006年的平均年增长率为22.79%,2007年至2015年的平均年增长率明显降低,达到5.9%.2016年硕士生招生58.98万人,在学硕士生163万人。随着硕士生招生规模的快速增长,研究生教育质量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质疑[1],研究生培养质量与生源质量的关系成为高等教育工作者研究的热点之一。由于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多层次性、质量衡量的复杂性和获取培养质量数据的不易性等特点,对于生源质量与硕士生培养质量关系的研究,有少数学者采用静态分析方法进行了实证研究。古继宝等以1999—2008年全国优秀博士论文作者为对象,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与非参数检验方法,分析了作者学习经历与获得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荣誉之间的关系,发现全国优秀博士论文作者并非都是毕业于一流的本科院校,但是在不同的学科门类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理学门类优秀博士论文作者的本科毕业院校的综合实力普遍较强[2]。李彩丽等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为例,分析了硕士生学位论文成绩与生源结构的相关性,认为研究生入学初试成绩与学位论文成绩几乎没有相关性,推免生因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而学位论文成绩优于其他统考生的成绩,但是来自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推免生的学位论文成绩不如来自其他重点院校推免生的成绩[3]。栾晶晶采用全国56所设有研究生院的4 753份调查问卷,探讨了影响研究生科研成果的因素,发现影响学术论文的关键因素是学历程度、年级、科研兴趣、自身努力等8个因素,本科学校级别未进入解释变量,影响专利数量的关键因素是学历程度、硕士阶段专业、自身努力、年级、是否参与导师课题、本科学校级别、性别7个因素,本科学校级别的重要性列第6位[4]。多数关于生源质量与硕士生培养质量关系的研究集中在抽象的定性分析层面。一般认为硕士生的培养质量以本科生的教育质量为基础,生源质量是影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即培养质量与生源质量存在正相关性。苌庆辉等认为,一方面,高等教育扩招以来,在本科生质量下降,硕士生的录取规模扩大的现实情况下,必然结果是硕士生生源选择余地变小;另一方面,硕士生初试分数线不断降低,说明生源质量变得参差不齐,更多质量较差的本科毕业生被录取为研究生;优质生源比重被“稀释”,造成总体生源质量相对下降[5]。袁本涛等通过专家座谈会和抽样调查认为,2007年与2002年相比,研究生生源质量下降,具体表现在:一是大部分导师和管理人员对生源的总体评价不高,二是由于招生制度、用人制度、评价制度等政策的弊端,相当数量的优秀生源流失,也诱致了很多学习动机不单纯、学习兴趣不浓厚、学术态度不严谨的生源[6]。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质量以及研究生的总体质量同时也有下降的趋势,在创新性、团队精神、社会责任感和动手能力等方面则下降明显。面对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生源结构多样化的客观现实,为了保证培养质量,各个培养单位都将提高生源质量作为研究生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招生环节,一方面招生宣传显得越来越重要。针对硕士生生源中应届生生源多、本地区生源多的特点,宣传工作应“走进高校”、加强校际交流、拓宽宣传区域与宣传方式,提高招生宣传效果[7]。另一方面,在现有招生制度基础上,通过完善专业课命题和复试环节等考试制度,选拔更多学习目的明确、专业知识扎实、具有学术创新潜质的研究生生源[8]。在指导教师管理环节,从学术水平、科研成果、教书育人等方面进行考核,优秀者多给招生指标,不合格者暂缓招生或停止招生[9]。综上所述,关于研究生生源质量与培养质量关系的研究,部分研究以学位论文质量为因变量,本科毕业院校或研究生初试成绩为自变量,实证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多数是采用定性的研究方法,基于研究生生源质量下降的客观事实,提出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措施。两种方法的研究成果对研究生教育质量观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鲜有采用动态分析方法,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考察。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方法国家从2012年起,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设立了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本文以某“211工程”学校2012级和2013级硕士生为样本,考察其硕士学习全过程的培养质量与考生来源学校层次的动态变化关系。根据硕士生来源学校的层次将考生来源划分为“211工程”和“985工程”学校(合并简称211学校)、博士单位学校、硕士单位学校、一般本科学校、独立学院5个类别[10]。研究生培养质量以奖学金(包括国家奖学金、学业奖学金)评选结果为依据,奖学金分为三个等级,奖学金覆盖全体学生,占比分别为20%,40%,40%,由于国家奖学金的获得学生人数少,将获得国家奖学金的学生并入一等奖学金中。通过交叉列联表分析考生来源学校层次和培养质量的相关关系,奖学金的类别构成列联表的行变量,考生来源学校层次构成列联表的列变量。

2.2 样本概况2012级样本数据共1962人,其中来自以上5个类别学校的学生占比分别为48.7%,9.5%,20.4%,11.5%,9.9%;应届本科毕业生占86.5%,其他人员占13.5%;工学门类占83.2%,哲学等其他7个门类占16.8%.2013级样本数据共1 982人,其中来自以上5个类别学校的学生占比分别为48.7%,13.4%,18.3%,13.2%,6.5%;應届本科毕业生占82.3%,其他人员占17.7%;工学门类占84.6%,哲学等其他7个门类占15.4%.

3 研究结果

3.1 从研究生入学成绩来分析,来自不同类别学校的学生无显著差异

考虑到一年级奖学金的评选依据主要是入学成绩,分析中未包括2012级推荐免试研究生477人,2013级推荐免试研究生437人。下面以2013级一年级来自不同类别学校的学生获得不同等级奖学金的列联表为例(见表1),说明列联表的构成及其含义,其中“学生数”是实际获得该类奖学金的学生人数在不同类别学校间的分布;占相应等级奖学金的比例,是实际获得该类奖学金的学生在不同类别学校间的比例分布(以下称“获奖学金比例”)。“期望的学生数”是在不考虑学生原就读学校层次的因素,仅考虑学生人数规模的情况下,也就是说学校类别与获得奖学金等级不相关时的平均数。举例来说:表1中来源于“211学校”的学生“占总学生数的比例”为34.9%(简称“学生比例”),相应的在获得一等奖学金的54人当中,来源于“211学校”的获得一等奖学金的学生数应该为54×34.9%=18.8,即“期望的学生数”。篇幅所限,下面的分析中省略列联表,直接根据列联表中“学生比例”和“获奖学金比例”绘制对比图见表1.

图1分别是2012级、2013级来自5个类别学校的一年级硕士生学生比例与获各等级奖学金比例的对比情况。

从图1可以看到,来源于211学校、博士单位学校的硕士生获得一等奖学金的比例超过其学生比例;2012级来自硕士单位学校的学生获得一等奖学金的比例显著低于其学生比例;2013级来自一般本科学校的学生获得一等奖学金的比例低于其学生比例;来源于独立学院的学生获得一等奖学金的比例大于其学生比例。也就是说,来自211学校、博士单位学校和独立学院的毕业生在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相应地获得了一等奖学金;来自硕士单位学校和一般本科学校的毕业生的研究生入学成绩不够理想。统计检验表明,硕士生原就读学校类别与研究生入学成绩在统计上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3.2 从研究生课程学习成绩来分析,来自不同类别学校的学生差异显著

研究生一年级的主要任务是课程学习,所以二年级奖学金的主要评选依据是课程学习成绩,兼顾科研实践与学术成果等。图2分别是2012级、2013级两个二年级获各等级奖学金比例与学生比例的对比情况,统计数据中包括以推荐免试入学的研究生。

可以看出,2个年级的比例对比很类似,来源于211学校的学生获得一等奖学金的比例显著超过其学生比例,来源于博士单位学校等其他类别学校的学生一等奖学金的获得比例均低于其学生比例。说明,来源于211学校学生的研究生课程学习成绩优异。统计检验表明,研究生课程学习成绩与硕士生原就读学校类别在统计上显著相关。

3.3 从研究生科研成果来分析,来自不同类别学校的学生差异显著

硕士生在二年级的主要任务是参加科学研究、撰写学术论文等学术实践,所以三年级奖学金评选的主要依据是取得的学术成果。

图3是2012级和2013级三年级硕士生获一等奖学金比例与学生比例对比图,统计中包括以推荐免试方式入学的研究生。

可以看出,2个年级的情况很类似。同样,来自211学校的学生在科研阶段获得一等奖学金的比例大于学生比例,来自其他类别学校的学生获得一等奖学金的比例均小于学生比例,但是两者间的差距缩小。值得关注的是,与来源于一般本科学校相比,来源于独立学院的学生一等奖学金的获得比例与其学生比例更为相近。统计检验表明,在学术训练阶段,研究生取得的学术成绩与原就读学校的类别在统计上显著相关。

4 思考与建议

面对考研热度不再,推免生从普通院校向“985工程”等重点高校集中,从经济欠发达区域向经济发达地区集中的新常态[11],各高校纷纷出台争夺优秀生源的新举措。那么,在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背景下,正确认识生源背景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树立科学的研究生生源质量观意义重大。

4.1 积极争取优秀生源,更要注重学科内涵发展“985工程”和“211工程”学校毕业的学生因其综合素质高而成为竞相争取的优秀生源,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因此采取多种吸引措施无可厚非。但是,当前学生选择报考单位趋于理性,在获取信息越来越方便快捷的基础上,学生更多地关注学科整体实力和奖学金设置[12-13]。学科的优势特色决定了学校的优势特色,学科的整体实力决定了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具有高知名度的学校必然有一流的学科,一流的学科因为有著名的专家学者、浓郁的学术氛围、高层次的研究条件而普遍受到学生的青睐。为了招揽优秀的生源,一方面要大力传播学校的研究特色和学科优势,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学术队伍建设,提高学科核心竞争力,最终达到通过学科优势和知名学者吸引优秀生源的目的。

4.2 提高选拔质量,强化对科研创新潜质和专业能力考核

调查显示201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中超过70%来自非“211工程”等普通高校,本文样本数据中来自非“985工程”或“211工程”高校的生源占52%,这些考生更想通过考研进入一所更好的学校继续深造。但是,研究结果显示入学考试成绩与本科毕业学校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而是与考前准备的充分程度紧密相关。因此,科学选拔具有科研创新潜质的生源成为提高研究生质量的关键环节。

4.3 深化培养模式改革,切实加强研究生教育教学内涵建设

研究结果显示,来自不同类别学校的学生经过学术训练后取得的学术成果有趋同的趋势,也就是说,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取决于学科的整体实力和学术氛围。有研究成果证实,影响研究生教育质量最大的影响因素依次是:教师(导师)、学术氛围、个人态度、科研项目、培养方案等[14]。另一方面,来自独立学院的学生在研究生各阶段的实际表现也不错,来自普通高校的生源,占获得国家奖学金总人数的20%左右,其指导教师表示:“毕业于普通学校的学生和来自高水平学校的学生相比,差别不是很显著,关键在于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努力程度”。有观点认为“重点大学一样有不努力的学生,非重点大学同样也有勤奋的学生”[15],学历背景不应该作为决定性因素,只能作为一个参考标准。因此,要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要求,根据来自不同类别学校学生的特点制订科学的培养计划,狠抓课程教学和导师指导的关键环节,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猜你喜欢

质量观培养质量相关性分析
基础教育质量观“三问”
慕课理念下研究生培养过程控制体系构建
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上市公司财务指标与股票价格的相关性实证分析
淘宝星店成长中的粉丝力量
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研究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现阶段我国研究生招生复试工作机会公平问题的思考
“以学习为中心”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及其路径分析
大学生素质教育所要求的质量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