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研究现状述评

2018-09-10姚正海付一慧

技术与创新管理 2018年6期
关键词:文献评价经济

姚正海 付一慧

摘 要: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理论研究更为重要,通过对其研究现状的系统梳理,为准确把握并深入推进相关研究奠定基础,以期为未来研究提供理论基础与方法借鉴。文中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检索的文献数据为基础,运用元分析法对研究文献进行归纳总结,从文献数量、文献合作分析、文献作者与文献刊源分析、研究主题与进展等方面梳理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研究现状。尽管现有文献关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研究已开展得较为充分,但在理论体系框架构建、转变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等方面仍需强化,尤其是5大发展理念视角下的专题研究很少,这是未来可关注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经济发展方式;绩效评价;五大发展理念;元分析法;述评中图分类号:F 29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12(2018)06-0710-06

0 引 言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动力来源于经济发展的压力,实现经济发展过程的二个转型:即实现经济发展目标由追求GDP总量增长向实现人民收入增长的转型,实现科技进步由跟随向引领的转型,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我国的经济增长要从依赖低成本生产要素的投入转向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的投入,尽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相关学者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虽然相关研究取得了较重要的科学价值,但是鲜有学者开展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研究现状与趋势的系统分析和评价。文中利用中国学术期刊网(CNKI)数据库,采用元分析方法,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研究文献进行归纳整理与分析,试图揭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特征与发展趋势。

1 研究数据来源与方法

文中研究所用数据来源于CNKI,CNKI是全球信息规模最大的中文网站,其内容较为全面,能够提供大部分所需资源。数据采集过程如下:先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篇名,以“精确”查询方式进行高级检索,由于结果过于庞大,因此在来源类别中选择“CSSCI”期刊作为研究对象,以2007—2017年这11年的数据作为研究对象,除去11篇征文通知与报道共得到391条结果。

文中基于元分析方法对现有文献进行归纳整理。元分析法是进行文献综述时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是对同一个领域的多项独立研究结果进行系统定量的分析,但是与传统的文献综述法又有所不同,传统的文献综述方法受研究者的主观意识影响有可能产生误导性的结论,而元分析法基于定量分析,是在严格的设计基础上通过统计方法对研究结果进行系统、客观的分析,通过计算特定领域内同类研究的总效应度从而准确地反映研究领域的结论。

2 研究概况

2.1 文献数量CNKI收录了2007—2017年间关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文献共计391篇,见表1.由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一概念于2007年10月份提出,从论文分布状态上便可看到2010年和2011年发表数量最多,两者合计占总量的46.55%,但从2011年开始发表的数量呈现逐年降低趋势。

2.2 文献合作分析文献作者的合作程度可以反映某研究领域的热度,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体现研究的难度。通过研究者合作情况的统计分析,其结果如图1所示,在391篇文献中个人研究为主要形式,共计241篇,占61.64%;其次两人合作是较多的合作方式,共计113篇,占28.90%;3人及以上合作的研究共计37篇,占9.46%.这说明关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相关研究,科研合作队伍并不是十分强大,围绕该主题的研究力量比较分散。

2.3 文献作者与文献刊源分析以论文第一作者作为检索方式,将发表2篇文献以上的作者称为核心作者,经过检索发现在391篇文献中符合这样条件的作者有27位,共计发表文献52篇,占总数的13.30%,具体分布见表2.将文献发表数量在6篇以上的研究机构称之为核心单位,符合该要求的有11个单位,共计发表文献96篇,占总数的24.55%,具体分布见表3.通过比较结果发现核心作者的分布与核心单位的分布基本保持一致,但尚未形成较明显的特征。

3 主要研究主题与进展

通过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系统研究,目前学者已经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关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本质和内涵的研究共计21篇,占总数的5.37%;关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存在问题的研究共计51篇,占总数的13.04%;关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途径的研究共计245篇,占总数的62.66%;根据学者们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绩效评价的研究共计21篇,占总数的5.37%;其他方面的研究共计53篇,占总数的13.56%.关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相关主题的研究分布见表4.

3.1 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本质和内涵的研究黄泰岩(2007)认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是指由外延向内涵的转变,更重要的是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围绕以人为本这个核心,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使经济朝着更有利于人类和社会的方向发展[1]。周叔莲、刘骄戒(2008)提出经济发展方式之所以比经济增长方式的内涵更广泛的原因是它还考虑了产业结构、生产效率、收入分配、居民就业、消费能力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内容,即在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的基础上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2]。简新华、李延東(2010)认为经济增长仅仅是指总量的增加,而经济发展不仅要求总量的增加,还要求增加的效率,主要依靠技术的进步和科学的管理方式以最低的投入和消耗保证合理的产量,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就需要实现由高积累、低消费向积累与消费合理协调的转变[3]。蒲晓晔、赵守国(2010)通过研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目的,将其定义为通过减少资源消耗、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资本要素的投入,通过优化经济结构和提高经济质量而非廉价劳动力来推动经济健康可持续的发展[4]。齐建国(2011)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涵定义为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分配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以期实现社会的物质利益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和谐[5]。张光辉(2011)指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就是寻求另一种经济增长方式,这种方式在原有提高经济增长绩效的基础上,还要消除以往的经济增长代价,主要就是依赖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而非简单的数量扩张而实现的增长[6]。黄家顺、邬沈青(2014)认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应该是构建新的发展动力,具体通过消费需求、现代产业、科技进步、循环节约和区域协调这五大方面带动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7]。过去一段时间,中国的经济总量虽然在高速增长,但这种增长模式依赖于低成本要素的大量投入而非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所取得,同时给环境也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害。如今以往的低成本生产要素价格有明显的提高,同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暴露了多种问题,和已经实现工业化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国情决定了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为了改变目前状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必然选择,重新定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对我国经济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3.2 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存在问题的研究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更加凸显,对于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学者们有了深入的发现。尹继东、张兵红(2008)提出我国经济发展面临许多挑战,投资和外贸依存度过高,产业结构不完善,生态环境约束等问题制约了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8]。另外由于我国人口众多,能源需求量和增长率还有不断上升的趋势,这种高消耗量制约了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道路上的障碍之一。唐龙(2009)通过分析认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存在政府职能错位、绩效考评方案不科学和盲目追求短期利益等问题[9]。刘福寿(2010)提出金融危机的爆发让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矛盾显现出来,中国制造企业大多处于低端水平,我国经济回升基础不牢靠,后国际经济环境更为复杂,因此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一大挑战[10]。马强文、任保平(2010)通过经济计量法测算全要素生产率发现国有经济比重增加是阻碍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原因,另外对外贸易的增加容易陷入低水平发展的陷阱,这也是影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因素之一[11]。胡晓登(2011)以贵州省为例研究了西部资源型国有工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存在的困境,发现主要存在高能耗、高污染、生态负外部性、产业结构失调和经济效益低等问题[12]。姜国强(2011)认为目前影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因素包括投资膨胀、消费低迷以及由出口依赖的动力结构失衡等问题,而制度约束才是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13]。杨圣明(2011)提出科技基础薄弱是制约我国经济方式转变的主要原因之一,科技水平低、劳动人员科技素质低、劳动工具的科技含量低,导致劳动成果的科技含量自然不高[14]。另外,劳动密集型产业升级慢、学习先进技术的能力不够、产业梯度转移难等问题也会导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困难,当然各个区域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也不尽相同。

3.3 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途径的研究针对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许多学者提出了很多富有成效的对策和建议。方福前(2007)总结出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就需要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教育和科技事业,把经济增长由物质资本转移到人力资本、由资源消耗转移到技术进步[15]。王一鸣(2008)提出“3个转变”和“一个关键”,3个转变体现在需求、产业结构和自主创新方面;一个关键则在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增强对技术进步的推进和节能消耗的激励作用,健全市场体系和培育市场的功能[16]。姜作培、陈峰燕(2008)认为必须通过深化改革来消除阻碍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17]。深化市场机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对经济运行的调节作用;深化宏观调控体制改革,重点是搞好财税、金融和投资体制改革;推进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政企分离,同时改进政府绩效考核和监督体系。裴广一、刘志洪(2010)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密切相关,只有实现“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的转变,人类社会的发展才更健康更和谐,这也是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最终目的[18]。王淡浓(2011)以资源环境审计作为着手点,提出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就需要充分履行监督审计职责,发挥政府在资源环境审计方面的作用[19]。孙少岩、于洋(2011)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判断实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需要解决城市化与工业化脱节这个矛盾,加速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这将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提高劳动成本,加快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升级的步伐[20]。任保平、郭晗(2013)提出实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具体以改善供给作为实现路径,加强政策导向,主要有培育新兴产业、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产业结构创新、加强产学研体系建设及提升文化创新等路径[21]。李福柱、赵长林(2016)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异质性企业集聚是与技术创新同样重要的动力要素,该理论认为以往的集聚方式高估了集聚效应,异质性企业才是提高区域全要素生产率最重要的方式,它能同时提高前沿技术水平、生产效率和规模报酬率[22]。总之,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需要多方面多领域的协调与改进才能实现。

3.4 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绩效评价的研究近年来,许多学者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开展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为了客观评价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所取得的成效,掌握经济发展进程,了解影响其进程的内在因素,明确转变方向,学者们尝试建立多类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沈露莹(2010)以上海市为例采用系统性与针对性结合、规范性与创新性结合、基准性与动态性结合的方法将评价体系分为经济增长、服务经济、城市功能、自主创新、资源集约和以人为本6个方面,在此基础上选取了18个一级指标,构建“发展转型指数”对上海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成效进行分析评价[23]。石宏博(2011)基于科学发展理念,构建了民生福利、经济效益、可持续发展以及协调发展4个方面19个评价指標的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各地区的总体经济发展绩效进行评价,并对全国各省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绩效进行了类型划分,指出辽宁省与先进省份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方面[24]。何菊莲、张轲、唐未兵(2012)在科学性与系统性相结合、总量与结构相结合、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基础上,将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和人本身的发展这4个维度作为一级指标,在此基础上又分为10个二级指标与28个三级指标,设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程的指数模型,对我国2000—2009年转变进程进行分析评价[25]。王新民、薛琳(2013)通过构建经济结构、自主创新、城乡统筹、人和自然协调发展4个层面11个一级指标和38个二级指标,尝试综合运用AHP法、CRITIC法和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针对福建省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水平进行了客观评价[26]。杨珍、吴晓云(2013)选择多层次的指标体系,对于指标的筛选和权重采用问卷调查与主成分分析方法进行确定,采用综合指标法,以山东省为研究对象,对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成效实施了量化评价[27]。曾铮、安淑新(2014)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内涵、路径和方向的研究构建了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要素结构、城乡区域结构和资源环境5个一级指标,每一指标又延伸为2个二级指标,运用系统聚类方法进行聚类分析,并通过专家打分法对各评价指标进行赋权,求得我国地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综合评价指数,力求能够反映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实际进程[28]。

4 结 语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出现,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也将面临迫切的转型需要,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就是针对这一需要而产生的。朱鹏华、李鹏(2016)通过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内涵的界定,将新常态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总方向直接分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5大方面,通过构建19个具體的量化评价指标做进一步的划分,能够对未来经济发展方式取得的成效进行更准确的评价[29]。由于存在地域差异,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存在差异性,具体的量化指标能够反映这种差异,具有较强的可比性。五大发展理念是一种新的发展理念,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宏观战略,是为解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矛盾而提出的战略性与操作性的统一。五大发展理念是对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一种补充,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将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蔡之兵(2017)从经济发展目标、发展动力和发展要求3个维度出发将五大发展理念进行划分,其中共享是发展目标,创新和开放是发展的动力,绿色和协调这2大约束性条件则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要求[30]。五大发展理念将成为引领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总方向。尽管现有文献针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问题的研究取得一定的成果,但这些研究仍存在不足,研究主题的拓展、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优化以及评价方法的多样化等都有待提高,需要继续开展相关研究。

1)现行针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理论性研究较多,但尚未形成科学合理的理论框架体系,如对本质和内涵的研究,主要局限于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的区别和联系角度进行对比分析;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途径的研究,提出的对策建议的科学性和可行性需要进一步开展论证。实证方面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绩效评价的研究对象不具体较为宽泛,缺少分阶段、分区域的相关研究,需要针对特定阶段开展较为系统的分析评价以揭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规律性,开展特定地区的评价以及与其他地区的对比分析以探索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区域特征[31]。未来的研究应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在充分借鉴国内外经济发展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研究框架体系。

2)现有研究提出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虽然基本涵盖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多个方面,但普遍缺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评价的理论分析框架,缺少经济发展转型效果共享的指标,存在指标之间共线性问题,存在评价指标体系过于复杂、指标揭示信息重复、可操作性较差等问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指标体系,应体现五大发展理念的内在要求,反映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涵和本质要求。3)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绩效评价,传统的单一评价指标(如全要素生产率)已显然不能适应要求,综合指标评价方法成为主流的经济转型发展成效评价方法。现行评价指标权重的赋值,有些学者主观随意性较大,或采用过于复杂的客观赋权法,导致评价方法的运用不够严谨;有些评价模型结果没有量化,有些评价模型设计的目的和前提缺乏逻辑性。未来的研究要基于我国实际状况,采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同时保证评价方法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猜你喜欢

文献评价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