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卓越工程师计划的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研究
2018-09-10谷林黄国兵牟莉梁颖
谷林 黄国兵 牟莉 梁颖
摘 要:为了使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更好地符合现代人才需求,遵循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和我国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是目前修订工科专业培养方案的主导方向。文章分析对比了以上两个权威准则的关键指标,在制定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尽量涵盖二者要求,结合學校办学思想和定位,使本专业培养出的人才具有更好的社会适应性和认可度。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卓越工程师计划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09-0157-03
Abstract: In order to make training program of computer major better meet the needs of modern talents, the dominant way of revising the training program is to follow the internationally accepted engineering education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 standards and China's outstanding engineer training program. This article analyzes and contrasts the key indicators of the above two authoritative criteria. When formulating a computer professional training program, the two requirements should be covered as much as possible.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school's running ideology and orientation, the professional trained personnel will have better social adaptability and recognition.
Keywords: computer professional cultivation; engineering education certification; the project of outstanding engineers
一、概述
为了使我国的工程教育逐渐走向国际化、正规化的道路,我国在2010年6月启动了卓越工程师计划,并于2014年6月迎来了第一批按照卓越计划培养的毕业生。另外,我国又于2013年6月19日在韩国首尔召开的国际工程联盟大会(International Engineering Alliance Meetings)上加入了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工程教育本科专业认证国际互认协议——《华盛顿协议》。那么,对于培养工科人才的高校来说,应该如何适应我国对于工程教育的新要求、如何改革自己的办学思路和方法逐渐走向国际化道路呢?分析、对比目前在我国具有权威指导性的标准即国际范围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和国内的卓越工程师计划要求,并制定新的最大程度符合二者要求的专业培养计划才能更好地顺应时代对人才的要求。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卓越工程师计划二者有很高的一致性,但又在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持续改进等方面存在差异。本校的计算机科学专业既是我国卓越工程师计划的执行专业,同时又将要展开工程教育认证工作。为了使培养过程符合二者的培养标准,培养目标能够按照二者的要求充分实现,本专业在制定新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必须二者兼顾、尽量包容二者的要求和标准,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工程能力和社会认可度。本文主要从培养方案制定的以下几个主要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二、培养方案中的分析要点
(一)培养目标和标准
工程教育认证中要求专业应有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要有符合自身定位的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要有支持持续改进的条件保障,要强化工业界参与工程教育,强化毕业生对行业企业的适应性,并能够反映出学生在毕业5年左右预期能够取得的成就[1]。卓越工程师计划则是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工业界,培养符合工程通用型人才标准和行业人才标准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人文素养的卓越人才[2]。它要求建立高校与行业企业多部门联合培养人才的合作机制,遵循工程的集成和创新特征,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目标,推行基于问题、基于项目、基于案例等多种研究性学习方法,加强跨专业、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探索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的高校教学和实习制度。由此可见二者都要求按照通用标准和行业要求建立高校的人才培养标准体系和实施细则,以保证培养目标的达成。
通用标准是国家或认证机构对各种类型工程师的培养在宏观上提出的基本质量要求,是制定行业标准和学校标准的指导依据。行业标准是各行各业所属专业领域的工程师必须达到的专业标准,它不仅是通用标准的具体化和补充,还更加能够体现出专业特点和行业要求。因此,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是制定学校标准的基础依据和指导原则。
学校标准的制定要在兼容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前提下,充分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办学基础、办学目标和行业特色,最大程度地发挥学校的办学优势和人才培养特色,从而实现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另外,学校标准是行业标准和通用标准的具体化,因此它必须落实在可行的、可实现的、可评估的微观执行标准上。即学校标准可以进一步分解细化对应到执行层面上,即对应到人才培养过程的各个教学、实践和能力培养等环节上,且有完善的参照认证标准的评价指标体系,从而达到学校标准的实现和评估要求。
在培养目标和标准方面,工程教育认证和卓越工程师计划都十分注重实习、实践环节及产学研结合,而卓越工程师计划则在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多个环节如师资队伍、培养过程、企业要求等提出了更加详细和严格的要求。在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上卓越工程师计划要求专业在人才培养上要目标明确,因此专业要进行充分的工程人才市场当前和未来的需求分析、本专业在整个工程人才培养系统中的地位分析以及本专业自身办学基础和条件,包括学校的办学优势和特色、行业企业背景、校企合作基础等分析,从而准确定位本专业在工程人才培养系统中的地位,包括人才的类型、层次、发展方向、特点等特征,为培养计划的有效实施确定目标方向。
根据以上原则结合本校研究教学型大学的定位及办学基础,制定出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为:本专业培养具有较为扎实的数理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础理论知识及专业技能,良好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研究的理念和方法;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和职业操守,具有国际视野和团队合作精神,能胜任在团队中承担的角色;能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从事计算机系统软硬件设计、开发和运行维护等工作,也可在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继续深造、或在政府部门与企业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培养标准为:1. 能够根据项目需求,进行解决方案构思,软件开发/硬件设计,产品的部署、运维和销售,以及项目管理等工作。2. 在计算机应用及相关领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有能力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在有人指导的条件下,具有承担项目研发和组织管理的能力。3. 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职业道德、诚信和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项目中综合考虑经济、环境、法律、安全、健康、伦理等方面的影响因素。4. 具有通过自学拓展自己的知识,将专业知识与工作领域的需求结合,实现计算机技术在各个领域的灵活应用。5. 有国际化视野,能有效分工协作和沟通交流,胜任在团队中承担的角色。
(二)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最为关键的途径。工程教育认证与卓越工程师计划对课程体系都高度重视,但他们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在课程类型方面,工程教育认证将课程类型分为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专业类课程、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六种类型,并且明确规定了各类课程的性质和作用以及各类课程占总学分的比例。卓越工程师计划则强调以强化工程能力为核心,遵循工程特征,大力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形式,要求高校与企业联合共同制订培养目标、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执行培养过程、共同评价教学质量[4]。
结合工程教育认证和卓越工程师计划的要求及本专业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的易操作性,本专业在修订培养方案时将课程类型分为了通识教育、工程基础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性教学环节四大类,并对各大类进行进一步细分(如图1所示),规定了各大类的选修和必修课程、课程所占的学分、考核方式、开设学期及学时数等指标。
(三)师资队伍
在师资方面,工程教育认证和卓越工程师计划均要求教师具有崇高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丰富的工程实践经历和卓越的实践教学能力,可以从企業聘请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而卓越工程师计划更是要求专职教师要具有1-2年的企业工程岗位工作实践经历,并且要求对教师的聘任、考核要从侧重评价理论研究水平转向评价工程项目设计、专利、产学合作和技术服务等方面为主。这些要求使得我们在调整教师结构和未来引进新教师时要逐渐向工程背景和实践能力上倾斜,同时注重培养现任中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鼓励青年教师到企业进修学习,激励在职教师与企业合作承担工程项目,使产、学、研进一步融合。
(四)实践环节
工程教育认证和“卓越计划”都十分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卓越计划要求学生的企业实践教学累计要达到1年。为使本专业教学能够符合二者的要求,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将实践性教学环节分为课程内实践、课程设计、校内实习和校外实习几大类,并将各类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整合,将实践内容按照知识点合理地串联起来,避免实践内容的重复。与企业合作建立校内实习基地和工程训练中心,创建良好的校内实习环境。同时与多家本地或知名连锁企业建立校外实习基地,通过共同培养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技术竞赛、毕业设计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校内实践过程中采用聘请企业一线经验丰富的工程师作为指导老师,本校教师作为助教的方式,既有利于实践内容与实际应用贴近又有利于提高本校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
在实践环节安排上,贯穿大学本科四年的各个学期,我们首先在学生入学第一学期安排了认知实习,目的在于让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及毕业后的工作状态具备一个初步的认识,建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业规划。在随后开展的系列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学中,针对主干课程开设多门课程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更好地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在三年级,我们开设了生产实习、软件开发等综合实践环节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和实践能力。在四年级,我们开设了嵌入式综合实践、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结束语
工程教育认证与卓越工程师计划是目前我国高校教学新目标的指挥棒,越来越多的高校和工科专业正在按照其标准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工程教育认证与卓越工程师计划在人才培养的要求上既存在相同和相似的要求,又有着各自不同的规定,因此在制定新的培养方案的时候我们尽量兼顾、包容二者的要求,以求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应度和社会认可度。需要注意的是卓越工程师计划在一些要求上略高于工程教育认证,主要表现在它始终贯穿着以下几方面的指导思想和内涵要求:1. 卓越工程师领导力的培养[3]。工程领导力是卓越工程师必备的关键能力之一,它关系到卓越工程师未来能否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2. 卓越工程师创新能力的培养[2]。卓越工程师不仅仅是技术任务的执行者,更加应该成为未来技术的创新者,因此创新能力是衡量卓越工程师培养是否成功的关键指标之一。3. 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的形成[3]。卓越工程师计划参与高校必须结合服务面向行业背景准确定位、充分发挥自身的办学优势,形成具备竞争优势的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以满足行业企业多样化的人才需求[4]。
工程教育认证标准遵循的是国际化实质等效的原则,更加注重工程教育的普遍性问题,它在促进我国工程教育的发展和质量的提升方面起到了指导性作用,它提供了一系列考量标准和评价指标引导我们去不断改革从而达到国际标准。而卓越工程师计划则是我国根据对工程人才的实际需求,发挥自主的灵活性、创新性制定的国家层面的人才培养框架。我们只有将二者良好结合,根据自身学校的层次、特色以及行业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才能让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S].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2015.
[2]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R].高教[2011]1号.
[3]中国教育认证工作指南[R].2013.
[4]林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质量要求与工程教育认证 [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11.
[5]林建.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质量评价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9.
[6]娄平,张小梅,江雪梅.美、德工程师培养模式对我国“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启示[J].人才培养,2012(226):57-75.
[7]李红梅,江志斌,郑益慧,等.强化工程能力培养的高校课程体系改革[J].工程教育研究,2013(5):140-144.
[8]李茂国,朱正伟.面向工程过程的课程体系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4):1-5.
[9]王立国.关于现代工程师培养的几点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10(3):153-155.
[10]赵晓闻,刘宁.基于工程思维视角的我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J].现代教育管理,2013(2):69-72.
[11]马万民.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模型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8(8):153.
[12]陈文远,潘玉驹,高宇鹏,等.地方本科高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评价体系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05):139-143.
[13]樊一阳,易静怡.《华盛顿协议》对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4,8.
[14]蔡志平,胡罡,曹介南,等.网络工程专业工程教育认证的探索和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6,9.
[15]许崇海,方斌,张鹏,等.面向卓越工程师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机械类专业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高教学刊,2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