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下的高校英语专业教学模式探究
2018-09-10常晓晶
常晓晶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和紧密。了解各个国家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习俗就显得尤为关键和重要了。英语专业的教学与跨文化交际关系紧密,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但是在目前的专业教学模式中,跨文化交际的氛围不浓,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知识薄弱。文章从课程设置、教材选用、实践平台等方面探究目前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试图提出相应的策略以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英语专业;教学模式;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08-0096-03
Abstract: With the global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communication among countries becomes more and more frequent and close. Knowing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customs of each countr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ommunication.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major is related to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losely, and it is very professional. But at present, in the teaching mode of English major, the atmosphere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s not strong, and students lack knowledge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 essay researches on problems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from curriculum provision, selection of teaching materials and practice platform, and tries to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to improve students' abilitie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Keyword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English major; teaching mode; teaching strategy
跨文化交际学作为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已经发展成为一门集语言学、心理学、文学、社会学等为一体的一门综合学科。不同背景、不同文化的人在一起分享观点,交流思想都会涉及到跨文化交际学。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是跨文化交际学的发源地。文化的冲突和碰撞为跨文化交际学提供了很好的研究平台,从此很多的语言学家开始关注这一现象,并且很快的把它总结到理论层面,使之与社会实践发展结合在一起,为各个文化背景下的国家和人民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高校英语专业是培养跨文化交际人才的前沿阵地,英语专业的学生是践行跨文化交际活动的主体。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中规定,英语专业教学中“要注重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因此,在英语专业教学模式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非常重要和关键。
一、跨文化交际的概念及背景
“跨文化交际”的英文全称是“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1956年,Chomsky在他的文章《Aspects of the Theory of Syntax》中,第一次提出了“语言能力”的概念,并且把这一能力定义为“an ideal user's knowledge of his language”,同时还强调了语言使用的规则。语言的恰当使用是离不开社会文化的,语言、文化、交际这三者相辅相成,具有十分紧密的关系。但是“语言能力”的这一概念遭到了一位语言学家的置疑。美国社会语言学家Hymes在1967年首先提出了“交际能力”,他对Chomsky关于“能力”的定义进行了批判,认为其存在局限性。1972年,Hymes随即提出交际能力的四個组成部分:可行性、可能性、得体性和表现性。在这四个部分当中,得体性明确强调了语言使用应该符合特定的社会文化语境。
1959年,美国学者 EdwardT·Hall 在《无声语言》一书中首次提出跨文化交际概念,并对言语交际行为作了深入分析,此书因此成为了跨文化交际的开山之作(戴晓东, 2011)。英国学者 Byram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意识、态度、知识和技能四个子能力”。此后有许多学者围绕这一理论继续探索研究,提出了很多观点和想法,但也仅涉及意识、技能、和知识三个基本要素。在历经半个多世纪的理论研究之后,跨文化交际的理论框架终于慢慢得以构建,逐渐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二、跨文化交际的高校英语专业教学模式问题与现状
(一) 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知识较弱
英语专业的学生不仅应该具备基本的英语知识和英语交流能力,而且对于语言所处的文化背景也应该掌握和了解。目前,英语专业的学生学习时主要局限在课本的内容,对于跨文化交际知识的学习主动意识不强,参与跨文化交际活动也多是被动参与。分析本校英语专业大一年级到大四年级学生是否参与跨文化交际活动的结果来看,只有12.3%的学生经常参加跨文化交际活动,偶尔参加的学生比例能达到62.2%,从未参加过跨文化交际活动的学生比例高达20.3%。这个结果表明,学生对于参与跨文化交际活动不太积极,这可能与学生实践跨文化交际活动较少,能力得不到锻炼有关。
(二) 英语专业教师的跨文化交际教学意识不强
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作用是相当关键的,但是目前有些专业教师本身的跨文化交际的意识薄弱,还没有意识到跨文化交际在英语教学中所起的关键作用。同时,专业教师没有足够多的相关跨文化交际的培训和学习机会,对于外国文化的背景知识还不能够完全了解和掌握,更不用说把优秀的国外文化和知识传授给学生们。虽然跨文化交际方面的书籍较多,但是专业性、规范性、统一性的教材却并不多见,很多学校也并没有跨文化交际课程这方面的专业评估系统,因此老师们并没有相关的评价标准来要求学生。专业教师没有接受先进的跨文化交际教育理念和方式,从而影响了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三)可借鉴的跨文化交际教学模式较少
国内外语教学的发展和外国文化的发展几乎是同步的,现在国内英语专业的教学模式基本是采用国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这些教学模式只关注本土文化风俗的讲解,而忽略了跨地区跨文化的知识传授。所以大部分英语专业的学生只是熟练地掌握了基础知识,语言和写作能力也不薄弱,但是在涉及到跨文化交际这一领域的时候,就会出现一些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专业学生们的语言能力较强,可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较弱。这样有一定缺陷的教学模式限制了我国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
三、跨文化交际下的高校英语专业课堂模式策略
高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是综合性英语实用人才的培养。优秀的外语人才不仅应该具有扎实的语言功底,而且对于不同国家的文化内涵也应该有充分的了解。英语作为一种交流的工具,要避免沟通交流方面的失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就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高校英语专业课堂教学作为英语知识传播的重要阵地,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和策略对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显得尤为重要。
(一)促进英语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英语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包含着很多方面,听、说、读、写基本技能的掌握是基础,与之相辅相成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也十分重要。跨文化交际能力主要包含三个方面:情感因素、认知因素、行为因素。
1. 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情感能力的提高
人们产生情感的过程是人们对于一人或一事是否符合自身需求的过程。在交际的过程中,情感因素会影响人们处理事情的方式或态度。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情感因素主要是指交际者的移情能力和心理自我调节能力。移情能力就是指学生感情的转移,在与他人交流时,换位思考,多了解和考虑其他民族的文化观点和想法,这样会避免很多交流的障碍和失误。心理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指在交流过程中,学生们要注意自己的情绪,在与他人意见相左的时候,要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对不同的文化背景要包容和宽容,这样才能使交流更加顺畅和高效。
2. 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认知能力的提高
跨文化交际的认知能力主要包括文化认知能力和交际认知能力。文化认知能力是指能够了解对方的文化,能够正确理解对方文化习俗所表现出的含义。这就要求学生们掌握对方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念等,正确的判断出对方的表达意图,在特定的跨文化交际背景下才能提前做好预测,达到交流的目的。交际认知能力是指能够了解对方的交际习惯和模式,包括语言习惯,行为习惯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因此也有不同的交际行为习惯,破解这些交际模式和策略,交际的效果会大大提高。
3. 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行为能力的提高
跨文化交际行为能力体现在交际人对对方的意图作出回应的过程中。整个跨文化过程就是行为能力的体现。这样的行为能力主要是指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言语行为是指语言能力和行为,学生应该用正确的语言表达自身的意图以避免不恰当的交流;非言语行为主要是指肢体语言,身体姿势、表情、手势等,适当的非言语行为能够在交际过程中传递有效的信息。
(二)跨文化交际下的课堂模式探索
1. 提升教师自身的跨文化素养
英语专业教师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教学时,应该转变教学理念,把语言基本知识的教学转化为跨文化教学。教师应当对比和理解本名族和其他英语国家名族文化的异同,引导学生将语言知识和文化风俗背景结合起来,将跨文化知识通过语言知识传递出去。比如,教师可以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将与课文有关的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用动画、视频等的现代科学技术表现出来,吸引学生主动地探究文化背景的内涵。同时,英语专业教师应当积极参加相关的专业培训,多多参与中外交流,实现跨文化交际的教学目标。
2. 优化英语专业课程设置
目前,许多学校英语专业课程的设置主要集中在精读、泛读、听力、口语等基本技能等方面,虽然到了高年级也开设了英美文化等课程,但课程设置的课时较短,只是简单的介绍英语国家的社会和文化,不能详尽的了解外国文化和中国文化的关系。因此应当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增加中国文化国情等相关课程。只有使学生真正了解了中国文化与国情,对比了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异同,才能在对比的过程中掌握跨文化交际的知识。平等的导入和输出中西方文化,构建完整的跨文化交际知识体系。
3. 搭建实践平台,开展第二课堂教学
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学模式,除了基本的课堂教学之外,课外实践活动也起着关键的作用。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开展第二课堂,例如,开展英语话剧周,让学生不仅了解一些优秀的经典英语话剧,而且通过扮演其中的角色而融入到异国文化之中,深刻体会跨文化交际的内涵意义。其次教师应该搭建实践的平台,设计一些丰富的课外活动,使学生能够深入的接触和参与到英美文化中,不要局限在课堂教学,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中外文化交際活动,依托外籍教师,留学生等有效资源,进行一些英语文化演讲活动,出国学术交流活动等,体会两种文化的异同,从中领略跨文化交际的魅力。
四、结束语
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在全球经济和文化飞速发展的时代,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改革当前传统的高校英语专业教学模式迫在眉睫,在讲授基本的英语知识之外,应当积极探索有效的跨文化交际教学模式,开设相关的课程,建立系统的理论体系,着力训练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技巧,最终使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得到提高,从而促进全面的英语教学模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ByramM. Teaching and Assess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J].Multilingual Matters,2008(10):34-37.
[2]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3]李睿.普通高校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J].菏泽学院学报,2015(2):79-82.
[4]田霞.跨文化交际视域下的大学英语教学[J].山东社会科学,2015(12):311-312.
[5]张淳.中国高校外语教师信念量化研究——基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中国外语,2014,11(6):91-95,105.
[6]李丽君.关于跨文化英语教学的探究[J].高教学刊,2016(08):106-107.
[7]段瑞芳.高校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研究[J].高教学刊,2016(13):1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