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院校专业综合改革有效性评价的个案分析
2018-09-10杨志安范红辉赵萌韩苗苗杨丽娟张洋李蔚
杨志安 范红辉 赵萌 韩苗苗 杨丽娟 张洋 李蔚
摘 要:对于正处于建设阶段的专业综合改革,其改革是否偏离原定目标,改革过程是否有效以及如何对改革内容和方向进行修正,目前尚缺乏有效的评价。结合地方本科院校与教育部所属本科高校、中央部委所属本科高校的区别,根据地方本科院校的特点,构建适合地方本科院校的专业综合改革有效性评价方案,并实际应用评价方案,对T学院会计学专业综合改革有效性进行评价分析,全面、通透地了解专业综合改革的进展现状,加深对专业综合改革有效性的理性认识,从而进行科学合理规划,优化完善改革方案,真正实现通过专业综合改革有效性评价,推进地方院校专业综合改革的目标。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专业综合改革;有效性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09-0001-05
Abstract: For major comprehensive reform in construction phase, there is obvious weakness in effectively evaluating whether it is deviating from the original target, whether reform process is effective and how to modify the content and direction of major comprehensive reform. Based o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local universities an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ffiliated to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under the central ministries and commissions,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plan for the effectiveness of professional reforms for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constructed, and practical evaluation plans are applied.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comprehensive reform of the accounting major of the T-School is evaluated and analyzed, and a comprehensive and transparent understanding of the status quo of the professional comprehensive reform is carried out to deepen the rational understanding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comprehensive reform of the profession, so as to conduct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planning, optimize and perfect the reform program, and achieve the goal of comprehensive professional reform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rough the evaluation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professional comprehensive reforms.
Keywords: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ajor comprehensive reform; effectiveness evaluation
2011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启动实施“本科教学工程”“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工作的通知》,引导高校主动适应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优化专业。各地相继在高校全面启动实施了专业综合改革,從国家、省市和院校层面,均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然而,对于正处于建设阶段的专业综合改革,其改革是否偏离原定目标,改革过程是否有效以及如何对改革内容和方向进行修正,目前尚缺乏有效的评价。对于地方本科院校来说,其专业内涵与专业结构既强调较强的专业应用性,又具备适度宽厚的学科基础;既有突出行业背景的应用性专业作为坚实平台,又有一定学科背景的宽口径专业或体现应用特征的主干学科和相关学科作为有力支撑。在地方本科院校专业综合改革的过程中,必须关注专业综合改革工作是否顺利开展,是否实现了原定目标和预期成果,因此,对地方本科院校专业综合改革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十分关键。因此,在“专业综合改革”的这一关键阶段,进行专业综合改革有效性的评价体系构建研究,并在指标体系构建之后,设计有效性评价方案的实施流程。为了验证评价体系以及评价方案的实施过程,针对T学院会计学专业,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并提出结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地方本科院校专业综合改革评价指标体系
项目组在《地方本科院校专业综合改革有效性评价方案研究》中,设计了“地方本科院校专业综合改革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二、高校会计学专业综合改革有效性评价
以T学院会计学专业为例,对专业综合改革有效性进行评价。
(一)T学院会计学专业简介
T学院为2002年成立的河北省普通高等院校,设有智能与信息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等20个教学单位,开设35个本科专业和一些相关专科专业。会计学专业是该学院重点专业,于2012年4月被批准为河北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并开始进行专业综合改革。2013年该专业所在会计学科被批准为河北省重点发展学科。2011-2014级专业在校生,人数330。专业教师共21名。作为典型的地方普通高等院校综合改革专业,对于该专业的专业综合改革有效性进行评价,具有代表意义。在表1的指标体系构建基础上,按照《地方本科院校专业综合改革有效性评价方案研究》中评价方案的实施流程,从“有效果”和“有效率”两个方面,对T学院会计学专业综合改革的有效性进行分析评价,其中,“有效果”部分进行的是定性分析,“有效率”部分是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定量分析。
(二)会计学专业综合改革的“有效果”评价
结合表1中“有效果”的指标内涵,对T学院会计学专业综合改革是否“有效果”进行定性分析评价,得出以下结论:1. “改革依据”的“有效果”评价。专业综合改革的关键在于“改革”两字,因此综合改革要以问题为导向,突出“为达到目标要改些什么?”的问题。通过对T学院会计学专业存在问题进行基本分析,并对问题的成因和专業问题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发现,该专业在专业综合改革的“改革依据”方面,存在专业综合改革依据不足的情况。2. “改革方案”的“有效果”评价。在专业综合改革的改革方案中,需要依据“规划合理”原则,明确改革的目标,量化改革的指标,确定改革的措施。通过对T学院会计学专业综合改革的建设总目标与具体目标进行分析发现,该专业综合改革的总目标较为明确,具体目标中包含了专业综合改革的核心部分,整体改革有效性较强;同时,该专业将专业综合改革的目标分解为具体措施,并将措施与量化可测的指标相匹配,有较为明确的定量指标规划,有效性较强;但是针对“问题导向”方面的规划性较差。3. “改革执行”的“有效果”评价。在专业综合改革执行这一层面,关键是专业是否通过综合改革,按照时间节点,实现了专业综合改革的量化可测指标。通过对T学院会计学专业综合改革执行的有效性进行调研和评价发现,该专业只对具体建设目标设置定量指标和完成时点,却没有设置有效的保障手段和措施,对于专业综合改革的有效性产生了很大的阻碍,造成关键目标和具体目标的实现有效性不足。4. “改革成效”的“有效果”评价。在专业综合改革的“有效率”维度评价中,我们将深入分析专业综合改革的投入和产出相关问题。改革效果是否显著的评价将作为专业综合改革产出问题进行进一步分析,在此不再赘述。5. “改革监督”的“有效果”评价。在专业综合改革的过程中,随着改革的进行,应时刻关注专业综合改革中是否出现了不期望情况,并且及时对于不期望情况出现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措施。通过对T学院会计学专业存在问题以及改进措施进行分析发现,该专业虽然有下一步措施,但是却没有保障手段,这也预示着在专业综合改革继续进行的过程中,有效性能否得到保障仍然是存在疑问的。整体而言,该专业检查与改进机制有效性不足。
(三)会计学专业综合改革的“有效率”评价
从规划层面和执行层面,对会计学专业综合改革是否“有效率”进行定量分析评价。1. 会计学专业综合改革规划层面的“有效率”评价。对于专业综合改革投入产出是否有效的效率评价,主要的评价时间点为专业综合改革进行后的评价,通过不同综合改革的专业间投入产出进行比较获知结果。然而,在专业综合改革的规划过程中,通过对于专业综合改革预期成果和计划投入之间的比较,可以对于专业综合改革的“有效率”进行初步的评价。在会计学专业的经费匹配中,将用于专业综合改革的150万经费分配于五个具体建设目标。其中,投入最多的为“打造教学团队”,“优化课程体系”和“搭建校企平台”三项。这三项分别为定量指标要求最高的三项,在投入产出方面符合基本的效率原则。然而,“构建人才培养模式”作为专业综合改革顶层设计的关键部分,投入相对较少;而“整合课程资源”和“全面进行教学管理改革”两项具体目标匹配的资金一共仅有100,000元,资金分配的合理性有所欠缺。2. 会计学专业综合改革执行层面的“有效率”评价。依据本课题组设计的专业综合改革有效性检测指标,选择会计学综合改革专业与本院16个未进行专业综合改革的专业,从专业综合改革投入,专业综合改革成果和专业综合改革效率三个层面对于会计学专业综合改革的有效性进行评价。(1)专业综合改革投入指标比较。从人、财、物三方面,对会计学专业综合改革投入进行比较分析:在专业综合改革人力支持指标(见表3)中,会计学专业在专业教师人数排名第2,说明专业人力投入较大;高级职称教师人数和双师型教师人数均排名第一,说明在专业人力投入中,教师层次也是比较高的;然而存在两个较大的问题:一是缺少高学历教师,该专业博士学历教师为0;二是缺少外聘教师,该专业外聘教师也为0。整体说明,该专业在专业综合改革人力投入中,虽然总数较高,但是人力投入的层次和多样性不足。在专业综合改革物力支持指标(见表4)中,会计学专业各项排名均较为靠后:其中,会计学专业图书量排名第10;实验室数排名第7;年度开设实验项目数排名第11;仅校外基地数排名稍靠前,排名第5。说明会计学专业在综合改革中物力支持有所不足。在专业综合改革财力支持指标(见表5)中,会计学专业财力支持力度较大,排名较高。(2)专业综合改革产出指标比较。从科研产出和教育产出两方面,对会计学专业综合改革产出进行比较分析:在科研产出(见表6)中,会计学专业不仅产出成果较少,产出质量也不高:在专业申报的12篇论文中,无检索论文,核心期刊仅为两篇,剩余全部为省刊;而与之相比较,不是综合改革专业的法学专业,尽管只申报了5篇论文,其中4篇为核心期刊;在专业申报的5个立项课题中,省级课题2项,市级课题1项,而校级课题2项,高层次课题数量少,横向课题不足,没有实现较好的产学研效果;而与之比较,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共申报课题32项,其中国家级课题1项,省、市、院级各三项,横向课题4项,课题总体质量远高于会计学专业。在教育产出(见表7)中,我们重点关注各专业的三年平均就业率。对会计学与其他专业的教育产出进行比较发现,发现该专业的三年平均就业率为59.80%,仅排名17个专业的第11位,可见专业就业率并不出色。(3)投入产出效率分析——基于熵值法。在对于专业综合改革的投入产出进行基本衡量的基础上,我们利用熵值法对于投入产出的效率进行衡量,在信息论中,熵是对不确定性的一种度量。信息量越大,不确定性就越小,熵也就越小;信息量越小,不确定性越大,熵也越大。因此,熵值可以用来计算某一事件的随机程度和离散程度。如果一个指标的离散程度越高,说明其对综合评价的影响越大;反之亦然。其计算过程如下:一是专业综合改革指标无量纲化。由于专业综合中投入和产出指标的单位各不相同,有定量数据,还有比例数据。因此,要进行比较,必须首先将指标数值进行无量纲化。二是赋予专业综合改革投入产出指标权重。专业综合改革投入和产出指标的权重确定是确定专业综合改革投入产出效率的关键指标。在本课题中,我们主要以数据的离散程度为依据,来计算投入产出数据权重。三是计算专业综合改革投入和产出得分。将熵值法计算的权重与无纲量化后的结果相乘,就可以获得投入产出指标的综合得分。四是呈现专业综合改革效率结果。依据投入综合得分和产出综合得分,采取两种方式呈现高校绩效的结果。我们采用“位差方法”,将各专业产出得分排序与投入得分排序的差值作为绩效评价的依据,专业综合改革产出排序高于专业综合改革产出排序越多的,其专业综合改革效率越高;反之亦然。利用如上方式,我们对于专业综合改革的效率进行计算和评价,其结果如下:以专业综合改革投入来看,会计学专业排名第8。结合之前的专业综合改革投入指标的详细分析得出,会计学专业的专业综合改革投入并不均匀,财力和人力投入较大,然而物力投入有所不足;而从专业综合改革产出来看,会计学专业排名仅为18个专业的第13位,专业综合改革投入排名高于产出排名,说明整体效率较低;综合投入产出的排名位差,会计学专业的排名仅为第15位;从这一点来看,会计学专业的专业综合改革并不乐观,效率较差。
(四)会计学专业综合改革有效性评价结论
通过对于会计学专业综合改革有效性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以及与未进行综合改革的专业进行比较,得出结论:会计学专业综合改革整体效果不佳,未实现设定目标,未获得显著成效。在专业综合改革规划阶段,虽然针对专业综合改革前的专业问题进行了一定的剖析,然而专业问题与专业综合改革目标不能完全匹配,违反了专业综合改革的“问题导向”和“规划合理”原则;在专业综合改革执行阶段,以本课题组进行调研的时间阶段来看,会计学专业综合改革前待解决的问题和专业综合改革设定的目标,大部分没有能够按照时间节点完成,违反了执行有效原则。究其原因:首先是目标设定不合理,其次是在执行过程中缺乏监督,印证了专业综合改革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在对于专业综合改革成效的比较中,我们发现,相对于未进行专业综合改革的专业,会计学取得的成效排在中等偏后,没有获得与投入相匹配的显著成效,违反了“成果显著”原则;在会计学专业综合改革中,出现了“校企合作,科研水平低”等新问题,然而同样没有解决的保障措施,违反了“持续监督”原则。这使我们不得不担心,未来该专业的综合改革可能既无法解决专业综合改革前出现的问题,也无法解决专业综合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在对于专业综合改革效率进行比较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其效率同样存在很大问题:会计学专业投入经费高,却没有形成相应的物力支持,投入教师人数多,但是教师学历层次低,实践经验少;专业综合改革产出效果极差,不仅是教科研成果少、层次低,就业率表现也不佳;专业综合改革投入产出效率较差。
三、提升会计学专业综合改革有效性建议
1. 强化专业综合改革目标的针对性。專业综合改革是“问题导向”的改革。因此,对于改革专业,首先要摸清专业情况,找准专业目前的关键问题是什么,产生原因是什么;在摸清问题的基础上,形成有针对性的专业综合改革目标。这是专业综合改革有效的首要保障。
2. 为专业综合改革目标的实现提供有效保障。专业综合改革目标确定后,就必须明确专业综合改革目标实现的保障措施。首先,要将专业综合目标量化,形成可实现的专业综合改革指标,这样才能更好的指导专业综合改革具体工作;其次,必须为专业综合改革目标设置时间节点和相关制度保障,这是保障专业综合改革目标实现的重要条件;同时,需要对于专业综合改革的目标设置清晰的负责人员和具体职责,这样才能保障专业综合改革落实在人,提升专业综合改革团队成员的责任感。
3. 关注专业综合改革投入的均衡。专业综合改革的投入包括人、财和物三方面,如果只注重其中的某一方面,必将影响专业综合改革效果,这一点在会计学专业的综合改革中显得尤为突出。因此,要特别重视专业综合改革投入的全面性。
4. 关注专业综合改革的产出质量和产出效率。专业综合改革的目标是“形成一批教育观念先进、改革成效显著、特色更加鲜明的专业点”,因此就要求专业形成的成果数量和质量都要有保障,要形成有突出特色的专业综合改革成果;而专业综合改革的机制本身保障了专业综合改革的投入一定是比较大的,这就要求专业不仅仅是实现较之其他专业更大的产出量,还应当保障专业综合改革的投入-产业效率,这同样是专业综合改革有效性评价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徐立清,等.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中的专业综合改革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14(12):53-57.
[2]周敏,黄福华.基于大规模定制思想的应用型物流本科专业综合改革实践探索[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5(7):247-250+234.
[3]陈尚达.应用型本科院校新闻学专业综合改革实践与探索[J].皖西学院学报,2015(04):127-131.
[4]张庆霞.高职教育专业综合改革评价体系构建与研究[J].轻工科技,2016(01):173-175.
[5]袁振国,等.2012年高校绩效评价研究报告[J].教育研究,2013(10):55-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