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本移民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启示

2018-09-10黄宁宁

教育文化论坛 2018年3期
关键词:日本

黄宁宁

摘 要: 移民教育是日本教育人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伴随移民产生的是异文化的接触、碰撞乃至摩擦,置于教育场域则直接影响教育效果。日本移民教育主要包括在日朝鲜人、在日巴西人、在日华人等其他在日外国人教育和日本海外归国子女教育。在日移民教育经历了从无到有再到正规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时刻与日本社会发展历史和日本移民政策息息相关。日本社会长期强调单一民族性,移民教育始终充满了外来民族在权益、文化、尊严上与日本政府和社会的博弈。在日本多元化社会进程和国际化背景下,移民教育日益举足轻重。

关键词: 日本;移民教育;教育人类学;多元文化教育

中图分类号:G53/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615(2018)03-0103-07

DOI:10.15958/j.cnki.jywhlt.2018.03.021

移民教育问题已经在世界层面引起了广泛关注,经济合作与发展組织(OECD)国际移民动向,关注移民教育问题,质问对待移民的眼光和学校的角色,考察移民子女的学力和对学校的归属感、投向移民的眼光、移民父母对教育的期待和子女的学习意愿,以及移民儿童学业成就低下的原因,试图寻找到基于肯定文化多样性价值的整合性教育政策的支持[1]。

日本移民教育主要包含在日朝鲜人、在日巴西人等居住在日本的外国人教育——他们或已加入日本国籍或保留母国国籍,以及日本海外归国子女教育。移民教育从无到有,再到今天正规的学校教育无时无刻不与日本的发展历史息息相关,同时也与日本政府不同时期的移民政策密切相关。从教育的实质来看,移民教育始终充满了外来民族在权益、文化、尊严上与日本政府乃至日本社会的斗争与博弈。而作为日本社会多元化的一个组成部分,移民教育又越来越不能被忽视。值得强调的是,移民教育研究并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与其他问题相关的多元文化教育、异文化间教育、国际理解教育交叉存在,相互渗透相互影响。针对移民教育,日本的异文化间教育占据重要地位,它是基于长期历史社会原因形成的多种教育问题的总称,具体包括日本归国子女教育问题和移民教育问题,再加之作为历史遗留问题存在的在日朝鲜人、在日华人等在日移民及其后代的教育问题,如何让他们适应日本的环境和适应彼此的文化,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解决文化环境适应问题也有助于提高教育质量和这些群体的社会生存活动能力。以日本移民教育为对象的研究成为了日本教育人类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多元文化教育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有益范例。

一、在日朝鲜人教育

在日朝鲜人一词中的“在日”指的是在日本出生和成长,由于地缘关系, 在日朝鲜人的形成与其他国籍的移民相比历史渊源更加久远和深厚,朝鲜半岛与日本的关系被认为开始于日本旧石器时代,日本弥生时代以前就有朝鲜人渡海来到日本,后有弥生时代的文化、经济往来以及丰臣秀吉等对朝鲜半岛的侵略。[2]

在日朝鲜人的存在由来已久。中国学者将在日朝鲜人教育置于跨文化教育范畴之内,对其民族文化教育兴起的历史背景、主要特点以及现状调查和采取的改善措施进行了介绍和分析。[3]尤其在战后日本,在日朝鲜人教育问题更加凸显,战后在日朝鲜人不断为摆脱过去日本的同化教育而努力。[4]

在日本,关于在日朝鲜人教育的研究较为丰富,但并非所有相关研究都运用了教育人类学理论和方法。发展历史可以帮助了解在日朝鲜人教育的问题所在和本质。在诸多日本教育史研究动向的研究中都有涉及朝鲜人或称在日朝鲜人教育的历史背景和沿革的梳理研究,小野雅章即在日朝鲜人教育历史研究的代表人物之一。根据小野雅章的研究,战后教育改革时期在日朝鲜人教育的代表形式——朝鲜人学校实际上受到了日本政府的高度压制,如对朝鲜人学校教员进行严格的资格审查,学校甚至遭到封锁。其后在日朝鲜人教育问题逐渐引起重视,在日本不断的教育改革过程中朝鲜人学校也进行了一系列斗争,直到近些年细化到课程研究等具体问题。[5]小野雅章的研究在其他日本教育史学学者的最新动向研究中也能得到印证,尤其日本教育史学会集聚了日本教育史学研究的诸多成果,竹中晖雄 [6]也在自己的教育史动向研究中记述了在日朝鲜人教育的发展历史。

小泽有作和中岛智子是在日朝鲜人教育发展研究的代表学者。小泽有作从实践角度研究了在日朝鲜人教育的系谱、教育思想、正确教授朝鲜国情、原有朝鲜名字的恢复问题,强调关注在日朝鲜人的生活环境、保障就业以及改变教育行政的姿态等问题,并对日本学校中朝鲜人儿童的教育责任进行了深刻思考,思考学校和教师应该如何做才能有助于朝鲜人儿童的成长。[7]小岛智子则针对在日朝鲜人、在日韩国人的学校教育进行了调查研究,目的在于记录20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的学校中关于在日朝鲜人教育、在日韩国人教育实施了怎样的教育实践。总体上在日朝鲜人、在日韩国人通过教育获得社会发展还面临着诸多困难。[8]

佐野通夫从政策角度切入,研究日本在处于殖民地时期的朝鲜制定和实施的教育政策,从社会和文化的角度观察和思考,揭示了教育是同时受到殖民文化和民族文化深刻影响的。[9]

综合现有在日朝鲜人教育研究,在日朝鲜人教育并不是随着该群体的存在而产生的,而是随着群体规模的壮大,日本为建立现代化统一国民国家逐渐开展起来的。初期,在日本国家政策的影响下均为同化教育,目的是培养合格的近现代化劳动力。日本战败后,在日朝鲜人经历了长期、反复和曲折的反同化教育政策的历程,其中由于政策的影响存在高潮期和低潮期。然而,20世纪后半期以来,随着日本国家政治环境的稳定和经济的飞跃发展,在当代日本社会中,越来越多的在日朝鲜人反而出于实际生活和生存以及真实教育质量的考量,选择普通日本人学校,同时放弃本民族语言文化的系统学习,或者优先接受日本人学校教育,将本民族语言和文化学习滞后,如在初中阶段以后再开始学习母语。教育的目的和性质从最开始的国家主导的劳动力培训,转变为今天更多的是立足于现代社会追求优质生活的多元化国民自主选择行为。

这个转变的过程不仅表达着教育形态的转变,也暗示着国家、社会和公民的关系转变,在当今文化多元的社会环境中,教育不再是一种统治手段,也应该提供更丰富多元的内容选项,受教育者可以拥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权或称自我培养塑造的权力与空间,在尊重本民族身份的同时,也不能忽略身处真实社会生活环境中的人的真实声音和需要。另一方面,民族学校在履行民族语言文化传承,培养民族认同和情感的同时,也不应该变成文化的孤岛,既要体谅不同文化背景学生的民族情怀,也要开阔其视野,锻炼其参与现代社会的体魄。

在研究层面上,在日朝鲜人教育是多学科共同关注的一个研究领域,并非某个学科的专有研究对象。研究视角包括历史学、多元文化教育、教育人类学、社会学、行政学等视角,多视角研究成果为后来再研究提供了多角度的信息和理解,启示我们针对特定教育问题领域的多学科或跨学科研究能够更真实更有效地描述问题,提供解决问题的对策。

二、在日巴西人教育

1970年后新到日本的外國人称作新来外国人(New Comer),1990年日本颁布实施新出入境管理及难民认定法,新来外国人骤增,该法实施之前(截至1989年),日本的注册外国人不到100万,2005年已增至200万人,随之以新来外国人为对象的民族志研究逐渐盛行。[10]截至2017年6月,根据日本法务省的统计结果,日本在册的外国人数超过247万人。[11]

在日巴西人的历史要追溯到19世纪,自1892年起,巴西由于废除了奴隶制度导致农业劳动力不足开始接受日本人移民。20世纪70年代后巴西经济由于通货膨胀陷入困境。与此相对,日本在20世纪50年代后经济逐渐恢复并快速发展,经济比较稳定,以制造业为主逐渐出现劳动力不足的现象,在此背景下移民开始逆向回流,来自巴西的新来外国人涌入,直到今日。

在日巴西人大致可以细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日裔巴西人,二是非日裔巴西人,前者占多数,因此研究日裔在日巴西人的成果也较多。儿岛明所著《新来外国人儿童与学校文化——日裔巴西人学生的教育民族志研究》[12]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书中首先介绍了新来外国人和日裔巴西人教育问题产生的来源与时代背景,并重点研究了日裔巴西人在日本学校的适应过程、教育策略等。

在日巴西人的教育选择研究是另一重要内容。日本有在日巴西人学校,因而是选择进入日本人学校还是进入巴西人学校成为了人们关注的问题。儿岛明等人直接对在日巴西人学校所承担的使命进行了民族志研究,研究以四所学校的案例数据为支撑,揭示了巴西人学校所面临的严峻局面,并从教育理念、教育实践、学生出路等方面进行了探讨。[13]

在日巴西人教育民族志案例研究随着在日巴西人的增加而不断活跃起来。桶河优子以BAU学园为例研究了日本滋贺县在日巴西人学校的教育。她的研究指出很多在日巴西人父母承担着高昂学费、远距离上学的沉重负担仍要将孩子送入巴西人学校的社会现实,作者认为学校教育是通过文化传承使人市民化的过程,通过对学园的田野调查探讨了学校该如何担负文化传承的角色以及传承在日外国人本国文化的必要性。[14]小內透作为在日巴西人教育研究的代表,则以日本群马县为例,深入研究了在日巴西人的教育和保育情况。[15]

在日巴西人教育研究呈现出了主题多元化的研究特点。山之内裕子从学校文化与不平等的主题研究了在日巴西人少女的案例。[16]松本训芝等人在“巴西籍儿童健康课题与解决措施——基于儿童与监护人的生活实况调查”研究中发现非日本公民身份的巴西籍儿童的身心健康课题受到忽略,从而造成儿童学习的欲望与态度低迷等问题。[17]上原陽子讨论了日裔巴西人子女的受教育权利问题。[18]

从历史角度来看,在日巴西人具有独特性,首先,其产生和发展的直接背景因素是经济环境条件的变化,日本人移民巴西以及巴西人回流日本均以劳动力不足为契机,同时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巨大利益吸引力。严格来说,在日巴西人涌入日本主要开始于20世纪后半期,距离最初日本人移民巴西已逾半个多世纪。因为日裔在日巴西人占多数,所以面临的文化问题不仅包括保持巴西文化,还有日本传统文化的恢复与适应。大部分的在日巴西人具有双重“传统身份”,即日本血统身份以及出生在巴西的国家身份。进而,在日巴西人面临着日本人学校和巴西人学校的教育选择,而实际案例显示,这个选择与学生将来的发展计划息息相关,即为适应将来的生活地做好准备,比如计划在日本还是巴西长期发展会影响对学校和重点学习内容的判断和选择。

在日巴西人教育问题是随着该群体的壮大而不断发展的,且民族志研究是其中一大特色,田野调查方法得到广泛运用。涉及的教育问题主体包括学校、监护人和受教育者多个角度。学校方面涉及巴西人学校的使命和所面临的严峻现实,学校文化与教育不平等问题;监护人方面涉及教育选择和教育负担等现实问题;受教育者方面则存在平等受教育权、心理健康、受教育态度和欲望等重要研究课题。田野调查研究方法的普遍应用使研究不仅根植于数据,更接近真实教育情境,同时多研究对象主体更立体地呈现了在日巴西人面临的学校教育处境和问题所在,从而促进加深对其教育现象以及教育需要的理解和把握。

整体的在日巴西人教育研究显示,关注特定人群历史文化背景是研究其教育现象和问题的基本前提,抓住教育各个重要环节,把握研究对象的教育需求和困境,从教育过程中的多个主体入手获得研究资料都体现了教育人类学的整体性研究原则,是提高研究的真实性和有效性的有效手段。

三、其他在日外国人群体的教育

在日朝鲜人教育和在日巴西人教育是日本移民教育的代表性群体,随着日本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其他在日外国人的教育也逐渐进入研究者的视野之内,研究方法和主题与在日朝鲜人和在日巴西人多有相似之处。

首先,在日华人群体存在已久,其教育问题同时引起了中国和日本学者的共同关注,存在较多的单独研究。其次还有在日菲律宾人教育、在日秘鲁人教育等。也有以在日南美人为整体性研究对象的移民教育研究。再有即以“新来外国人”为总称的教育人类学研究,其中包括在日朝鲜人、在日巴西人等移民群体的教育问题。

总体上,這些移民教育研究多围绕受教育权利、文化环境不适应阻碍学业发展问题、日本文化习得与本国文化传承协调问题及就业出路等问题展开,尤其指出其难回母国又难立足日本的窘境。

四、海外归国子女教育

研究日本海外归国子女教育的中国学者并不多,其中王军《日本的“异文化间教育”研究》中第一部分即介绍了日本海外归国子女教育的情况。[4]滕星主编的《多元文化教育——全球多元文化社会的政策与实践》一书中将海外归国子女教育作为日本多元文化教育实践之一详细进行了介绍与分析。[19]海外归国子女是海外子女与归国子女的统称,海外子女指正随父母在国外学习的日本儿童,归国子女指曾随父母出国并已返回日本者。[19]

日本学者佐藤郡卫是研究海外归国子女教育的代表之一,其著作《海外归国子女教育的再构建——从异文化间教育的视角出发》对海外归国子女做出定义,“所谓海外归国子女是指因父母海外工作跟随至日本以外的文化环境中并度过学龄期的一段时间,之后又回到日本的儿童,广义上包括有异文化生活经验并受到其影响的儿童”。海外归国子女教育研究原本囿于父母教育观、环境研究等方面,异文化间教育的视角给海外归国子女教育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海外归国子女也拓展了异文化间教育的研究课题。可以说对海外归国子女教育领域的系统化梳理研究为异文化间教育学的建构作出了贡献。[20]

(一)海外子女教育

首先是以国际理解教育为指导的海外子女教育研究。西村俊一围绕海外子女教育中的国际理解教育的可能性进行了现状分析与评价。[21]胜藤宏纯和胜藤和子通过对沙特阿拉伯日本人学校组织政策的考察研究海外日本人学校中的国际理解教育问题。[22]

从异文化间教育的视角研究海外子女教育也占据重要地位。侧重点包括异文化理解、异文化体验、异文化适应等。中西英敏、佐藤宣践等人的共同研究《关于海外柔道实习中的异文化理解教育》中即侧重异文化理解的研究;[23]上久保达夫的新加坡日本人学校学生异文化社会的体验研究探讨了异文化体验与国际化的问题。[24]江渊一公关于东南亚日本人学校的儿童异文化接触与教育的课题研究[25]均是偏重异文化体验与教育关系的研究;杉村申一郎通过分析第二语言——英语学习的要素研究日本海外子女异文化适应问题,[26]指出日本学校的英语教学不能满足进入英语圈的生活和学习需要,因此英语学习对日本海外子女至关重要。

海外日本人学校研究或海外日本人教育环境研究是日本学者研究海外子女教育的又一重要途径,同时要注意的是各种海外子女教育研究也多以海外日本人学校为田野点。具代表性的研究有土肥丰的台湾的日本人学校现状与课题研究[27]、新加坡日本人学校的现状与课题研究[28]。山田礼子从异文化间教育的视角对美国日本人社区教育环境的变迁过程进行了研究,山田从归国子女的不适应等教育问题出发,认为了解归国前的生活和教育环境有助于应对归国子女教育中的种种困难。[29]

其他具有代表性的日本海外子女教育研究还有箕浦康子对异文化培养的儿童的文化认同研究。[30]其次还有海外日本人日语、日本文化教育研究,小林哲也和江渊一公所编著《多元文化教育的比较研究——教育中的文化同化与同样化》一书第八章(田中圭次郎)专门介绍了美国日裔人、日本人后代的日语和日本文化教育。[31]山之内裕子对巴西日语教育政策进行了研究,介绍了南美日语教育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不同,但是随着南美日本人数量的变化而发生着变化。[32]

(二)归国子女教育

综合来看,日本归国子女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不一而同,包括日本国际化背景下海外工作逐渐增多、跨国婚姻乃至战争等等,因而虽均称为归国子女但因出国年数、年龄及当国的语言、文化特质不同而情况不同。虽然归国子女占日本整体教育体系比例微小,但在国际化的时代中却已不容忽视。[33]与海外子女教育研究相仿,归国子女教育研究大致分为三个侧重点。

首先,语言教育及语言在教育中的影响受到归国子女教育研究的重视。广濑正宜、小泽伊久美共同研究了日本针对归国学生在大学初期实施的特殊日语教育课程。理解教育要素的同时分析了教学大纲的问题。[34]田浦秀幸的《新国际学校中来自英语国家的归国学生的写作能力保持相关考察》[35]是最新研究代表。

其次,是归国子女教育中的文化适应研究。其中的代表性研究有斋藤耕二从异文化间心理学视角对归国子女适应与教育的研究,其贡献之一是将归国子女根据出国时间长短以及出国动机进行更细致的划分,运用异文化体验等概念进行了适应研究及国际人教育的再研究。[36]江渊一公作为日本教育人类学的代表人物也对归国子女教育研究予以了重点关注,从活跃归国学生的视角研究了归国子女带来的冲击以及对日本教育互动的影响,重点强调了文化变迁过程中归国子女的文化适应问题以及国际化、多文化特点。[34]中山京子将多元文化教育知识引入小学社会课学习从而重新组织社会课内容的研究中也将归国子女作为其中一个研究对象群体。[37]

第三种研究是侧重环境和体验研究。箕浦康子曾进行归国子女归国后对海外体验的心理再塑造过程研究,文章认为“人是寻求意义的动物,支配一个人类群体的意义体系存在着文化的本质”。[38]佐藤郡卫则是立足归国子女教育实践,从适应和教育的层面将外国人儿童教育现状和课题与归国子女教育进行对比研究。[39]

此外,还有文化适应与环境和体验综合的归国子女教育研究。例如原和子以第二次世界大战背景下的归国子女班级——东洋英和女学院“附属学科”案例的海外归国儿童学生的教育调查研究,[40]这一类归国子女较为特殊。另外还有尾田正巳的《海外子女、外国人子女教育与日本学校》研究等等。[41]

日本海外·归国子女教育研究的对象实际上是两大类群体,研究关怀围绕着语言、文化、环境和成长结果这四大核心主题展开,充满了对日本人儿童身心发展、日本文化保持、与外国文化融合情况的关注和关怀,以异文化视角为主要研究视角,就日本学术语境来说,成为了异文化间教育、多元文化教育、国际理解教育以及更具概括性的教育人类学等学科领域的共同研究对象。针对日本海外子女,日本成立有海外子女教育振兴财团,支援日本海外子女的一切教育活动,例如海外日本人学校和补习学校的财政问题,教育援助和教育咨询、信息提供等,并作为联结政府政策和日本人子女教育需求的纽带[42],提供了系统而又强有力。以海外日本人学校和社区为田野的实证调查研究提供了多角度的问题解释和对策建议。另一方面,日本归国子女在进入日本的学校之后,会享受特殊课程和措施的支援,学者通过参与观察等方法取得了很多实证研究成果,为日本社会和学校教育理解归国子女提供了有效信息,主要目的是促进这部分儿童保持好日本本土文化,同时将习得的外国语言文化视为优势,并利用这些优势促进归国子女本身的能力增长以及其他日本学生的发展,如分享外国文化体验,活学活用外国语言等。

结 语

伴随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文化多元是日本乃至其他各国社会的发展趋势。移民作为文化多元的构筑主体和生活主体,其后代移民面临着特殊的教育条件和环境,自身的文化身份与所在的文化环境直接影响教育的实践过程与效果,长远来看会影响这些移民的生活状况和价值体现。因此,教育研究应给予移民教育各方面课题多视角的研究与关注,人类学尤其是文化人类学视角的洞悉可以为移民教育实施与决策等环节提供更接近人类实际需要的建议和理论支持。日本移民教育已经受到了教育人类学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并且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让社会更多地了解日本社会中的移民群体面临的异文化接触、碰撞、摩擦甚至融合,通过决策等形式给予移民教育更宽松的实践环境和人文关怀。关于日本移民教育的田野调查研究法应用、多学科跨学科研究视角、多研究对象主体的研究实践为多元文化环境下的现代教育研究提供了范例,提供了教育问题有效研究的线索。同时,日本面临的移民教育问题也广泛存在于我国乃至国际社会中,虽然具体环境和条件多有不同,但至少提示了移民教育问题研究的重要性和时代紧迫性,并提供了一定的研究线索。今后,多元文化共生将会成为国际社会的生存法则,在具体国情和文化背景下的移民教育研究将成为众多国家共同面临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OECD編著;布川あゆみ,木下江美,斎藤里美 監訳;三浦綾希子,大西公恵,藤浪海 訳.移民の子どもと学校:統合を支える教育政策[M].東京:明石書店,2017.

[2] 峯岸理恵.「在日朝鮮人の民族教育」—民族教育変革の時[D].桜美林大学学位論文,2007.

[3] 王军.在日朝鲜人的跨文化教育,外国教育研究[J].2001(1).

[4] 王军,平山求.日本的“异文化间教育”研究,民族教育研究[J].1995(2).

[5] 小野雅章.日本教育史の研究動向(近現代)[J].教育史学会紀要,2011(54).

[6] 竹中暉雄.日本教育史の研究動向(近現代)[J].教育史学会紀要,2009(52).

[7] 小沢有作.在日朝鮮人教育実踐論·序説[J].人文学報(教育学),1981(16).

[8] 中島智子.1970年代以降の在日韓国·朝鮮人教育の検討一実践記録のテキスト分析から[C].日本教育社会学会大会発表要旨集録,2002(1):246-251.

[9] 佐野通夫.植民地朝鮮における日本の教育政策[J].東京大学教育学部紀要,1982(21).

[10] 小内透.「ニューカマーの子どもと学校文化」児島明著[J].教育社会学研究,2007(2).

[11] 日本法务省官方网站.在留外国人統計(旧登録外国人統計)/在留外国人統計[EB/OL]. https://www.e-stat.go.jp/stat-search/files?page=1&layout=datalist&toukei=00250012&tstat=000001018034&cycle=1&year=20170&month=12040606&tclass1=000001060399&stat_infid=000031642050,2017-6.

[12] 児島明.ニューカマーの子どもと学校文化[M].勁草書房刊,2006.

[13] 児島明,山ノ内裕子等.ブラジル人学校はなにをになうのか—4校のケーススタディより—[C].日本教育社会学会大会発表要旨集録,2012(1):350-353.

[14] 桶河優子.滋賀における在日ブラジル人学校の教育——BAU学園の事例から——[C].滋賀大学大学院教育学研究科論文集,2009(12):137-147.

[15] 小内透.在日ブラジル人の教育と保育―群馬県太田·大泉地区を事例として[M].明石書店,2003.

[16] 山ノ内裕子.学校における文化と不平等―ブラジル人少女マルシアの事例から一[J].大学院教育学研究紀要,2003(5).

[17] 松本訓枝,鈴木里美,西田倫子.ブラジル籍児童の健康課題と解決に向けた取り組み—児童と保護者の生活実態調査をもとにして—[J].岐阜県立看護大学紀要,2011(1).

[18] 上原陽子.日系ブラジル人の子どもにおける学習権[J].社学研論,2010(15).

[19] 滕星主编.多元文化教育——全球多元文化社会的政策与实践[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

[20] 佐藤郡衛.海外·帰国子女教育の再構築一異文化間教育学の視点一[M].玉川大学出版部,1997.

[21] 西村俊一.「海外子女」教育研究の課題一国際理解教育の可能性をめぐって一[J].日本教育学会大會研究発表要項,1981(40).

[22] 勝藤宏純,勝藤和子.海外日本人学校における国際理解教育サウジアラビア·リアド日本人学校における取り組みを通して[C].年会論文集,1995(11):58-61.

[23] 中西英敏,佐藤宣践,橋本敏明.海外柔道実習における異文化理解教育について[J].東海大学紀要体育学部,2007(37).

[24] 上久保達夫.シンガポール日本人学校生徒達の異文化社会における異文化休験一異文化体験と国際化の問題一[J].日本教育社会学会大会発表要旨集録,1989(41).

[25] 江淵一公.子供の異文化接触と教育の課題―東南アジアの日本人学校調査から―[J].日本教育学会大會研究発表要項,1982(41).

[26] 杉村伸一郎.日本人海外子女の異文化適応第二言語としての英語学習に関連する要因の検討[J].教育諸学研究,2002(16).

[27] 土肥豊.台湾の日本人学校の現状と課題[J].大阪総合保育大学紀要,2011(5).

[28] 土肥豊.シンガポールの日本人学校の現状と課題[J].大阪総合保育大学紀要,2011(6).

[29] 山田礼子.アメリカの日本人コミュニティにおける教育環境の変容一異文化間教育の視點から一[J].プール学院大学研究紀要,1996(36).

[30] 箕浦康子.異文化で育つ子どもたちの文化的アイデンティティ[J].教育学研究,1994(3).

[31] 小林哲也,江渊一公编.多文化教育の比較研究——教育における文化的同化と同様化[M].九州大学出版会,1985.

[32] 山ノ内裕子.ブラジルにおける日本語教育のポリティクス[J].日本教育社会学会大会発表要旨集録,2002(54).

[33] 江淵一公.帰国子女のインパクトと日本の教育一「帰国児を生かす教育」の視点から一[J].社会心理学研究,1988(2).

[34] 鈴木庸子,廣瀬正宜,小澤伊久美.帰国生のための日本語教育一漢字教育から情報発信能力の養成ヘ—[J].Journal of Japanese language Education methods ,2007(2).

[35] 田浦秀幸.新国際学校における英語圏からの帰国生徒のライティング力保持に関する考察[J].母語·継承語·バイリンガル教育(MHB)研究,2012(8).

[36] 斎藤耕二.帰国子女の適応と教育一異文化間心理学からのアプローチ[J].社会心理学研究,1988(2).

[37] 中山京子.多文化教育の知の導入による小学校社会科学習内容の再構築一単元「海を渡る日系移民」の開発を事例として一[J].全国社会科教育学会「社会科研究亅,2006(65).

[38] 箕浦康子.日本帰国後の海外体験の心理的再編成過程一帰国者への象徴的相互作用論アプローチ—[J].社会心理学研究,1988(2).

[39] 佐藤郡衛.外国人の子どもの教育の現状と課題一帰国子女教育の実践を踏まえて—[J].日本教育社会学会大会発表要旨集録,1992(44).

[40] 原和子.「海外·帰国児童生徒教育」の一考察第二次世界大戦下の(帰国子女学級)東洋英和女学院「別科」の事例[J].International Christian University publications. I-A, Educational studies ,1990(32).

[41] 梶田正巳.海外子女·外国人子女教育とわが国の学校[J].教育心理学年報,1995(34).

[42] 海外子女教育振興財団ホームページ[EB/OL].http://www.joes.or.jp,2018-4.

(责任编辑 蒲应秋)

猜你喜欢

日本
日本元旦是新年
日本强烈地震
日本古代艺术
探寻日本
岛国日本
隐形王者
日本:入住书舍,与书共眠
日本神社
走进日本 “最牛”豆腐店
第 位首相考验日本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