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理念对教材编写的主导作用

2018-09-10杨飞杨恬恬

教育文化论坛 2018年3期
关键词:教材编写主导作用叶圣陶

杨飞 杨恬恬

摘 要: 叶圣陶是中国现代文化事业史上著名的教育家和编辑家,他的教育理念和编辑实践往往呈现出一种互动态势。叶圣陶编撰的小学语文教材《开明国语课本》,在内容取材、形式编写和文体安排三个方面体现了叶圣陶的教学理念对其教材编写的主导作用。

关键词: 叶圣陶;《开明国语课本》;教育理念;教材编写;主导作用

中图分类号:G40-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615(2018)03-0024-05

DOI:10.15958/j.cnki.jywhlt.2018.03.005

在新中国成立前,叶圣陶参与编写的15套语文教材中,《开明国语课本》是最有代表性、最具个性化的一套:课文内容由叶圣陶先生亲自创作或改编,著名漫画家丰子恺先生手绘插图,图文并茂,生动有趣。这套教材包括初级小學使用8册,高级小学使用4册,自1932年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发行到1949年为止,共印行了40多个版次,连续使用了17年,是民国时期发行数量最大、使用范围最广、影响最深远的一套语文教材。这套教材在内容取材、形式编写和文体安排三个方面充分体现了叶圣陶先生的教学理念和编辑实践的互动关系。

学校教育为什么要有教科书?对于这个问题,中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是这样回答的:“做一个够格的人,必须懂得许多事物,明白许多道理,实践许多好行为;可是事物不能全部直接接触,道理不能一时马上渗透,好行为不能立即正确实践,因而只能写在课本里,以便间接接触,从容揣摩,积久成习。学生读课本并非目的,真能懂得事物,真能明白道理,真能实践好行为,才是目的。”[1]卷11:352 这段话既说明了叶圣陶的教材观,也体现了他的教学理念。在中国现代文化事业史上的不同领域,我们都能看到叶圣陶先生的足迹,他在教育、文学和出版方面都成就卓著。不过,叶圣陶本人更看重他自己作为编辑家和教育家的职业身份,他曾说:“作家不是我的职业”,“如果有人问起我的职业,我就告诉他,第一是编辑,第二是教员”[2]。编辑活动可说是贯穿了叶圣陶的一生,他参与创办主编了一批影响深远的文学期刊,主持编撰了众多经典的教材教辅,并总结出一套至今仍颇具启示意义的编辑出版理论。翻阅叶圣陶主编的各种书籍杂志,我们会发现,作为文学家、教育家和编辑家的多重身份,在叶圣陶的各种文化领域实践中呈现出一种互动态势:他的文学思想、教育理念主导着他的编辑活动,他的编辑成果反过来促进并扩大了他的文学思想和教育理念的传播和影响。本文以《开明国语课本》(小学初级学生用)的编撰为个案,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叶圣陶的教育理念对其编辑实践的主导作用。

一、学校即社会的教学理念与教材的课文内容和取材范围

叶圣陶认为:“受教育的意义和目的是做人,做社会的够格的成员,做国家的够格的公民。” [1]卷11:350 要培养合格的社会和国家的成员,学校教育就不能和家庭、社会割裂开来,教育者要努力将学校布置成适宜于学生生活的环境,配备“会场,工场,农场,运动场,试验室,娱乐室,图书馆,博物馆,卫生处等等,一个学校便是一个社会……儿童进了学校,只是与各种事物相接触,只是觉得有许多事情要做;有必要的时候,他们自然会到会场里去讨论,会到图书馆里去看书。他们对于环境,兴趣所及有所不同;他们各从所好,随时运用心力和体力,或是工作,或是游戏,来满足各自的欲望,便随时长进经验,随时有所创作有所进步”[1]卷11:41-42 。“这样的学校生活便是社会生活,而且更有系统,更有价值,更有改进的精神。他们并不觉得进了一个特殊的境界,游戏依旧,工作依旧,社会依旧,却不知不觉得到了做社会中的一员的经验。” [1]卷11:42如此,才能更好地使学生在学校里“游戏和功课合一,学习同实践合一” [1]卷3:70,“知和行合一,修养和生活合一” [1]卷11:42。

与上述教育理念相一致,《开明国语课本》通过课文内容的创作和改写,为孩子们创造了一个学校、家庭、社会融合为一的文学世界。这不仅体现在课文内容涵盖了孩子们在学校、家庭、自然和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更体现在各篇课文之间内容的相互补充和顺序的前后勾连。以小学初级1到8册的《开明国语课本》为例,第一册第1—3课讲小朋友入学的基本礼仪,第4—7课是先生给小朋友讲小黄狗玩皮球的故事,第8—13课是小朋友放学回家晚上看月亮的故事,第14—17课以提问和谜语的形式讲母鸡、鸡蛋、小鸡的关系,第18—20课庆祝国庆,第21—30课以小动物之间的友谊引导小朋友要互相帮助、礼貌待客,第31—39课由种菜、裁新衣的家庭劳作讲到北风和雪花及用来劳作的十根手指,第40—42课以小猫、小狗穿新衣贺新年和猎人打猎结束一学期的课。第二册遵循第一册的编写逻辑,从小朋友自己的生活扩展到同学、邻居的生活及自然现象。第三册到第六册以小朋友的学校生活为中心,将课堂内外的各种生活常识和各项活动融入课文内容,第七册和第八册以社会生活为中心,内容涉及自然科学、人文地理和社会历史。纵观《开明国语课本》第1-8册的目录顺序和课文内容,可以看到叶圣陶是按照学期的时令变化来精心编写教材的,春季学期的课文内容主要是春夏时节的故事,秋季学期的课文内容则是秋冬时节的故事。遵循这种和学生生活贴近的时间变化,叶圣陶将孩子们的学习、游戏、运动和他们接触到的自然物候现象及社会生活事件编织进一篇篇活泼有趣的课文中,使孩子们的思绪徜徉在生活的大千世界里。叶圣陶在写于1928的长篇教育小说《倪焕之》中塑造了一个尽心于教育事业的教师形象,这部长篇小说带有极浓的自叙传色彩:小说的主人公倪焕之像叶圣陶一样,主张在学校设商店、工场、农场、舞台、乐院等等,他亲自带领学生们玩游戏、演话剧、办农场,努力要将学校布置成为适宜儿童生活的境界。《开明国语课本》第五册的《移菊》、第六册中的《大家动手》和《菜秧》就讲了师生一起在学校种菜养花的故事,可以说,叶圣陶1932年编写的《开明国语课本》以教材的形式,再一次用文字为孩子们创造了一个学校、家庭和社会合一的完整世界。

叶圣陶学校即社会的教育理念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容: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1]卷11:263。叶圣陶认为,学生到学校接受教育,求得知识仅仅是前提,“行”才是最终目的。所以,教师最重要的责任不是将书本上的死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要培养、训练学生学习和处世的能力,这就是《倪焕之》中所谓“开源的”教育:“理想的教育应该是‘开源的;源头开通了,流往东,流往西,自然无所不宜。现在一般的教育却不是这样,那是‘传授的;教师说这应该怎么做,学生照样学会了怎么做,完了,没事了。但是天下的事物那么多,一个人要应付的情势变化无穷;教师能预先给学生一一教会么?不能,当然不能。那末何不从根本上着手,培养他们处理事物应付情势的一种能力呢?那种能力培养好了,便入繁复变化的境界,也能独往独来,不逢挫失;这是开源的教育的效果”[1]卷3:124 。正是为了培养学生“处理事物应付情势的一种能力”,《开明国语课本》的取材范围才从学校扩展到家庭和社会,从字词文体、自然科学、人文历史等知识方面扩展到生产劳动、人情习俗、社会礼仪等生活技能方面。从小学初级学生用的八册《开明国语课本》来看,内容基本涉及了与儿童生活息息相关的方方面面,如民族国家情感方面的《国庆日》《国庆歌》《孙中山先生》《中华民国》《黄花冈》等,友爱互助的《帮小羊煮饭》《我们一同玩》《欢迎新朋友》《“可爱的同学”》等,生产劳动的《爸爸种菜》《我能劳动》《采棉》《插秧》《戽水》等,动植物知识的《母鸡小鸡》《牵牛花蕾》《向日葵花》等,生理卫生知识的《种痘》《谁洗得干净》《大家当心防苍蝇呀》等……这些与儿童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知识和生活技能并非死板的说教,而是被作者匠心独运地以谜语、童话、寓言、讲故事等形式串连起来,读来朗朗上口、生动有趣。正如叶圣陶在《开明国语课本》(小学初级学生用)“编辑要旨”中所说:“本书内容以儿童生活为中心。取材从儿童周围开始,随着儿童生活的进展,逐渐拓张到广大的社会。与社会、自然、艺术等学科企图作充分的联络,但本身仍是文学的。”[1]卷16:11这种贴近儿童生活的取材方式与培养学生处理生活能力的教育目的是分不开的,课文中的学习、劳动、游戏、礼节等内容都与儿童的日常生活相联系,易于激发儿童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并把课堂学习的内容与课堂之外的现实生活相对照,使得学校教育、家庭生活和社会实践互相衔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二、以儿童为本位的教育理念与教材的编写形式

叶圣陶曾不止一次指出,小说教育的一大弊病是许多教师不了解儿童心理的特殊性,要么认为儿童的心理和习性与成人一样,要么是不尊重儿童的个性,把儿童当作可以随意塑形的铁块。叶圣陶认为小学教育要收到切实优良的效果,首先必须认识、尊重儿童的心理,他在小说《倪焕之》中借校长蒋冰如的口说:“我主张我们当教师的第一要认识儿童”,“要认识儿童就得研究到根上去,单就一个一个儿童,至多知道谁是胖的,谁是瘦的,谁是白晰的,谁是黝黑的,那是不行的;我们要懂得潜伏在他们里面的心灵才算数。”[1]卷3:31叶圣陶认为儿童的心理特征之一是“爱活动,喜变化,厌接浮谈,愿亲实迹”[1]卷11:64,国文教学“宜为学童开发心灵,使他们视学习国文如游泳于趣味之海里”[1]卷13:9。教學要遵行儿童的心理规律,编教材当然也应如此。《开明国语课本》(小学初级学生用)的8条“编辑要旨”中,就 有5条提到了“儿童”,可以说,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来看,《开明国语课本》都称得上是一套以儿童为本位的典范教材。1935年,叶圣陶曾批评当时市场上大量的儿童读物“意识不纯”“布局简拙”“立意空泛”[1]卷11:64,并且指出“编撰儿童读物未必易于传世之述作” [1]卷11:63,可见叶圣陶本人对待编撰教材的慎重而严肃的态度。他曾在《小学国文教授的诸问题》一文中说:“所谓适当的教材,无非是儿童所曾接触的事物。然则将儿童所曾接触的事物,尽行记录或说明,就可算最好的教材么?那又未必。因为儿童的生活,差不多浸渍于感情之中;冷静的理解,旁观的述说,在儿童殊觉无味。要使儿童感觉无味,就不是最好的教材。所以国文教材普遍的标准,当为儿童所曾接触的事物,而表出的方法,又能引起儿童的感情的。换句话说,就是具有文学趣味的。” [1]卷13:11《开明国语课本》自1932年到1949年17年的时间里重版了40多次,并于2005年由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修订再版,2017年北京开明出版社再版,使这套课本再次受到孩子们的喜爱,并引起当今教育界的热烈关注。究其原因,就在于这套教材很好地遵循了儿童的心理习性,在内容上取“儿童所曾接触的事物”,遵循了儿童“愿亲实迹”的心理,在形式上采用了“能引起儿童的感情的” 编撰方法,满足了儿童的“趣味”。取材方面已如上文所述,形式编撰上的趣味性则体现在两个方面:图文并茂的编排和儿童文学的特征。

叶圣陶一向很注重课本中文字和图画的配合,他认为好的插图应和文字有机配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他在《重视书籍的绘图工作》一文中说:“书籍里有些图画,不是装饰和点缀。虽然每一幅都要求它美。图画跟写在书里的书面语言有同等的重要意义。”[1]卷17:339。插图和书面语言如果能在意境上配合得恰到好处,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文字的理解,更能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获得感官和情感上的审美愉悦,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一定的艺术素养。正如叶对陶在《开明国语课本》(小学初级学生用)“编辑要旨”中指出的:“本书图画与文字有机的配合;图画不单是文字的说明,且可拓展儿童的想象,涵养儿童的美感。”[1]卷16:11《开明国语课本》里插图和文字的配合可说是达到了天衣无缝、情投意合的境界。

丰子恺一生赞赏儿童的纯真,以儿童为素材的漫画是他所有画作中最具特色、最具感染力的艺术创作,他和叶圣陶又是相熟相知的好友,所以,他理所当然成为《开明国语课本》配图的最佳人选。《开明国语课本》每课都配有以毛笔线条简笔勾勒的图画,与毛笔手写体的文字搭配,浑然一体,气韵生动。每一课中的插画紧扣课文内容,或诙谐可笑,或幽远宁静,或清新闲适,总体上显得质朴淡雅,趣味盎然。毛笔手写体文字则淡化了语言文字的抽象性和陌生感,让儿童觉得亲切自然。这种图文并茂的课文形式创造了一个生动形象的文学世界,不仅适应了儿童直观、形象的思维模式,优美的图画和书法还能吸引儿童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想象,涵养他们的美感。

《开明国语课本》的趣味性还体现为课文所具有的儿童文学特征。叶圣陶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创作儿童文学的作家,从1921年11月到1922年6月半年多的时间里,叶圣陶一共创作了23篇童话,收入1923年出版的童话集《稻草人》。1931年,叶圣陶又出版了第二本童话集《古代英雄的石像》。此外,叶圣陶还写有两本童话歌剧《蜜蜂》和《风浪》,都在1920年代出版过。叶圣陶创作儿童文学的动机与他的教学工作密切相关。1980年,叶圣陶在《我和儿童文学》一文中回顾道:“我是个小学教员,对这种适宜给儿童阅读的文学形式当然会注意,于是有了自己来试一试的想头。”[1]卷9:320他自己也将《开明国语课本》的编撰看作是他在儿童文学方面的一项“比较大的工作”,他说:“小学生既是儿童,他们的语文课本必得是儿童文学,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使他们乐于阅读,从而发展他们多方面的智慧。当时我编写这一部国语课本,就是这样想的。”[1]卷9:324由此可知,在编撰《开明国语课本》时,叶圣陶有意识地发挥了他在儿童文学创作上的丰富经验。

《开明国语课本》的课文,包含了童话、诗歌、寓言、散文、剧本、书信等不同的文学体裁和其他应用文文体,基本都是以对话、拟人、拟物、比喻等童话常用的文学手法,将儿童需要掌握的知识道理和习见的人情物理融进形象化的故事。比如第四册第16课的《一粒种子》就用了童话的手法来描述种子的发芽过程:

一粒种子睡在泥里忽然醒了。他觉得四周很暖和,就把身子挺一挺。

他有点渴,喝了一口水,觉得很舒畅,就把身子挺一挺。

春风轻轻地吹。

种子问蚯蚓说:“这是什么声音?”

蚯蚓说:“这是春风。他唤我们出去,伏在泥里的都出去。”

“外面是怎样的世界呢?”

外面和这里大不同,是光明的世界。”

“啊,光明的世界!”种子非常快乐,又把身子挺一挺。[1]第四册:68-69

通过种童话式的写作手法,将可能枯燥乏味的知识道理和普通平常的人情风俗形象化,寓教于乐,使学习变得有趣的同时,还能激发儿童的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可以说,《开明国语课本》就是叶圣陶的另一部儿童文学作品集。

三、培养语言能力的教学目的与课文文体的安排

“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到能够‘行的地步,才算具有这种生活的能力。”[1]卷13:94。这是叶圣陶学校即社会的教育理念在语文教学上的体现。他在《国文科之目的》《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念》《国文随谈》《略谈学习国文》等文章中反复强调:阅读和写作的训练是语文教学特有的任务。在叶圣陶看来,语文教学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重于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如他在《国文随谈》一文中声言:“学习国文,事项只有两种,阅读与写作。阅读不是说让眼光在纸面跑一阵马,写作不是说提起笔杆来胡乱写几句,都得讲究方法。方法不能憑空讲究,没有依据。选一些文篇与书本来读,出一些题目来做,都为的这样才有依据。咱们读这一篇文字这一本书,目的固然在了解这篇文字这本书讲些什么,但同时也在练习一些方法,以便读其他的文字其他的书。”[1]卷13:74正是从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教学目的出发,《开明国语课本》基本涵盖了儿童学习和生活中所需的各种文体。《开明国语课本》(小学初级学生用)的“编辑要旨”指出:“本书尽量容纳儿童文学及日常生活上需要的种种文体”[1]卷16:11。叶圣陶认为:“国文的涵义与文学不同,它比文学宽广得多,所以教学国文并不等于教学文学”[1]卷13:42,因此,“编辑要旨”中所说的“文体”种类远远超出了文学体裁的范围。叶圣陶在《我的答语——关于<开明国语课本>》一文中对这里所说的“文体”作了清楚的解释:“我所谓文体,系指记状、叙述、解释、议论等基本体式而言。我们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就离不了这些体式。国语课本怎能不把这些体式都收纳进去?我所谓文体,又指便条、书信、电报、广告、章程、意见书等实用文的体式而言。这些体式都是日常需用,随时随地会接触到的。国语课本怎么能不示一些模式?”[1]卷16:16

为此,《开明国语课本》中的“文体”包含了两个方面的体式:一是童话、寓言、诗歌、散文、小说、戏剧、人物传记等几乎所有的文学体裁;二是书信、日记、演讲词、便条、标语、电报、介绍信、倡议书、新闻稿、辩论稿等日常生活所需的应用文文体。这些文类随着儿童知识的增长、活动范围的扩展和生活经历的丰富,按照先短后长、先易后难的顺序编排。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课文中的这些应用文内容并不显得枯燥乏味,而是基本上和前一类文学体裁一样,将贴近儿童生活的事物和事件融进了故事之中,仍然生动有趣。以第三册第41课《借书》一文为例:

张新华知道他的妈妈要到姨母家去,就写好一张便条,请妈妈带给表姐爱梅。

爱梅表姐:

学校里就要放寒假了。我想向姐姐借几本书,在寒假里看。请姐姐替我挑选一下,把我看得懂的书借给我。借来的书,我会加倍当心。看完了就送还。

表弟张新华 一月十日[3]第三册:44

接下来的第42课,就以爱梅表姐回复张新华的便条结束了这一学期的课。《开明国语课本》中这类把应用文知识融进一个有情节的故事里的课文形式,既训练了儿童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语言文字的技能,也激发了儿童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起到了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叶圣陶.叶圣陶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2] 刘增人.叶圣陶传[M].新文学史料,北京:东方出版社,2009:107.

[3] 叶圣陶,丰子恺.开明国语课本[M].北京:开明出版社,2017.

(责任编辑 赵广示)

猜你喜欢

教材编写主导作用叶圣陶
霜的工作
燕子,住下吧
人大主导立法六人谈
文学理论教材编写之浅见
峨眉盘破门武术保护与传承中的政府主导作用研究
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引导幼儿积极参与活动
浅析大学英语教材编写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高中数学教材的心理学探析
文学寿星叶圣陶的养身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