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活动对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推进作用
2018-09-10付盈
付盈
[摘要]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是构建和谐校园,推动高校持续健康发展,志愿者活动极大地满足了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当前高校志愿者服务活动虽然存在基地建设不完善、形式单一、活动领域狭小、服务主体意识较低等问题,但对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推进作用仍然是巨大的;志愿者活动助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顺利开展,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进而形成良好的学风和校风,有利于推动高校和谐校园的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志愿者活动;高校;精神文明;推进;作用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建设和谐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学生群体所接触的信息更加丰富,也更加复杂,这对于大学生自身成长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高校必须要加强自身的精神文明建设,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志愿者活动是一种自愿性、公益性、社会性和开放性的活动,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去认识社会、服务社会,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志愿者活动对高校的精神文明建设有较大的推动作用。
一、志愿者活动的内涵和特点
(一)志愿者活动的内涵
志愿者活动主要是指在不求回报的前提下,为改善社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自愿付出个人的时间、精力等做出的一系列服务活动。志愿者活动的核心就是奉献,是一种非营利性的、无偿的、非职业化的援助行为。志愿者活动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种重要体现。[1]当前,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越来越多的个人或者社会组织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公共服务的一些不足,而且志愿者活动对参与的人群没有限制,只要有爱心,都可以参与到这些活动中。国家和社会也积极的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特别是在校的大学生,他们是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他们自身也具有较高的素质和知识文化修养,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在志愿服务活动的过程中,大学生可以不断的锻炼提升自身的实践技能,帮助自己更好地融入社会中,提升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志愿者活动的特点
一是自愿性。志愿者活动是人们自发组织参与的一种社会活动,没有固定的要求和限制,人们可以根据自身的具体经济情况、能力或者偏好去参与志愿者活动,具有明确的自愿性特征。对于大学生群体来說,志愿者活动是他们自发的集体活动,在这个活动中,他们可以充分的进行自我的学习和提高,具有较高的自主性,大学生也可以在种类众多的志愿服务活动中选择自己所擅长的或有兴趣的活动,这充分体现出了志愿者活动的自愿性和自主性。
二是目的性。志愿者活动开展的主要目的就是尽自己的努力去帮助有需要的人,进而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于大学生群体来说,组织大学生参与到志愿者活动中,可以不断提升大学生群体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陶冶情操,提高他们的社会实践技能,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实现全面发展。
三是服务性。志愿者活动是公益的,体现的是无私奉献、帮助他人、服务他人的精神,用自己的努力去回馈社会,是服务性的活动。通过志愿者活动,大学生可以更好的发挥自身的优势更好地服务社会,在这项活动中,大学生都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帮助弱势群体,去弥补国家公共服务中的某些不足,把爱心撒向更多的区域。在志愿者服务的过程中,大学生对自身的价值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体会到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的成就感,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奋斗目标。
四是多样性。志愿者服务所包含的范围和领域非常广泛,没有明确的界定,志愿者服务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和趋势。志愿者服务既可以是直接到有需要的人身边,身体力行的为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解决他们最紧迫的需要,也可以是在其他的范围或领域中贡献自己的力量。大学生群体的志愿者活动也是丰富多彩的,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也相对较高,人数较多,可以到各个领域中为有需要的人服务,使自己的学习生涯更丰富,也能开阔视野,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2]
二、高校志愿者活动的发展现状
志愿者活动在我国已经有多年的历史,在国家的号召下,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志愿者服务活动中来,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高校是我国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为我国培养和输送了大批的高素质人才资源,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中坚力量,高校号召广大在校学生积极参与到志愿活动中,去提升自己、服务社会、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经过的多年的发展,高校志愿者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发展体系,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不足。
(一)志愿者服务基地建设不完善
志愿者服务活动内容广泛,许多活动需要深入到广大人民群众中,或者到偏远的地区进行,需要众多部门或机构整合资源,需要有完善的制度保障体系和专门的机构进行统一协调,这样才能保证志愿者服务活动的顺利开展,保障志愿者的利益。大学生经过10多年的教育和学习,自身的能力和素养有了很大的提升,他们自身的思想觉悟也较高,对于志愿服务这种利国利民的事情,参与热情和积极性非常高,愿意为国家和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但是,现阶段高校的志愿者活动主要是由高校的志愿者协会来进行规划安排的,志愿者服务基地的建设不完善,许多志愿者没有属于自己的志愿服务阵地,所有的志愿服务活动的信息资源都是通过志愿者协会获取的,活动的规划、组织和安排都是由志愿者协会统一安排的,这就造成了整个志愿者服务活动的组织僵化,阻碍了许多自发性活动的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效率较低。因此,加强志愿者服务基地的建设势在必行。
(二)志愿服务活动形式单一,活动领域狭小
我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有差距,偏远地区的群众生活比较贫困,加之人口老龄化严重,需要关怀的人群有增加的趋势,各种志愿者服务活动种类繁多。[3]对于高校来说,大学生参与志愿者活动的热情较高,但是,一些大型的志愿活动开展难度较大,尤其是偏远地区的志愿活动更是缺乏开展的基础条件,高校的志愿活动仅仅被局限于支教活动、敬老活动等等社区活动上,这就使得志愿活动的形式过于单一,活动的范围和领域狭小。对于在校的大学生来说,他们具有较高的素质和奉献精神,乐于参与到志愿者服务活动中去提升和发展自己,志愿服务活动形式单一严重影响了他们自身优势的发挥,难以使自身的兴趣与志愿服务有机结合。
(三)志愿者的服务主体意识较低
志愿者活动是长期的活动,需要参与的人有恒心、有毅力、有吃苦耐劳的精神。现阶段的志愿服务活动,尤其是高校的志愿者群体,并没有真正理解志愿者服务的核心精神,没有理解“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髓。部分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主体意识不强,他们把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作为普通的课外活动或社会实践、社会实习,长期坚持下来的比较少。志愿者活动大都是需要深入到偏远贫困地区,或者到老年人、残疾人中间去开展服务,这需要有极大的耐心、爱心和勇气,许多的大学生在参与志愿者服务的初期很积极,随着志愿服务的不断深入,会遭遇各种困难和挫折,这时起初的新鲜感已经逐渐的淡化,浮躁、担忧、焦虑等负面情绪会不断出现,影响他们继续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大学生志愿者的服务主体意识不强是高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时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4]
三、志愿者活动对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推进作用
(一)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开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大学生是国家重要的人才资源,对于国家的建设和发展意义重大,大学生群体思想政治水平的高低直接的影响了其能否成为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影响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现阶段国家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非常重视,开展了系统的课堂教学,但是,由于日常教学活动常常以理论教学为主,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严重影响了学生思想政治修养的提升。[5]另外,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外的一些价值观念逐渐的融入我们的生活中,对大学生造成了许多的负面影响,例如“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崇洋媚外”等比较严重,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思想政治教学的难度。志愿者活动的开展更加符合学生自身的需要,志愿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丰富多样,主要是以社会实践活动为主,一方面,这些新颖的活动形式满足了大学生的好奇心,志愿者活动的奉献精神和公益性,可以极大的满足大学生受尊重的需要;另一方面,志愿者活动为大学生群体提供了更多接触社会、参与社会实践、提升自己的机会,大学生参与志愿者活动的热情较高。参与志愿者活动,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在实践活动中去认识自己,实现自我发展和提升,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这极大地推动了高校思想政治教学课程的开展,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二)有助于高校形成良好的学风和校风,推动精神文明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对高校自身的持续健康发展是十分重要的,校风和学风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代表着一个学校的教学精神和学习态度,也是学生行为规范和思想道德素养的集中体现。志愿者活动的开展可以帮助高校形成良好的学风和校风。志愿者活动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是深入到社会各个领域中的,考验的是志愿者個人的素质和能力,在这项活动中,大学生可以对自身的能力和素质有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和评价,可以帮助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去不断的学习和提升,形成尊师重教、奋发向上的学风。在志愿活动过程中,大学生可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都需要他们独立的解决,在这个过程中,会培养他们探索创新、独立自强的精神和坚毅的性格,进而推动校园的精神文明建设。[6]在志愿活动中,大学生群体深入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体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使得他们可以用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去要求和约束自身,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用他们自身的精神面貌去诠释学校的校风。
(三)有利于推动高校和谐校园的建设和发展
校园是大学生最熟悉的环境,校园环境和校园氛围的建设对于大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有极大的影响。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年龄段,他们的性格、生活习惯和价值观念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高校必须要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给大学生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学习氛围,使在校大学生可以互帮互助,和谐共处,共同成长,这对于高校来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的努力。志愿者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高校和谐校园的建设和发展。一方面,志愿者活动是一种公益性质的社会服务活动,是帮助社会上的弱势群体的,大学生参与到这项活动中,可以帮助他们培养和提升无私奉献、助人为乐的精神,大学生可以把这些精神充分的融入到日常的生活中,去关心和帮助自己的同学,这极大的净化了校园环境,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校园风气。另一方面,志愿者活动是一种群体性的活动,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在日常的志愿者活动中大多是以群体为单位,共同的去参与和完成这项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大学生可以对周围的同学有一个更加清楚的认识和判断,可以在长期的活动中,形成良好的同学关系,学生之间的关系会更加融洽,集体的凝聚力也得到了更大的提升。大学生的志愿者活动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校园环境,有利于推动高校和谐校园的建设和发展。[7]
四、结语
志愿者服务活动对社会是极大的福音,它帮助了许多急需救助的人群,弥补了公共服务的不足和缺憾,尽管现阶段,我国高校的志愿者活动发展还不成熟,其中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和矛盾,但是可以看到,它对于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推动作用是不可替代的。高校要积极的推动志愿者服务的发展和创新,解决自身在志愿者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大学生志愿者提供更加完善的服务。要充分利用志愿者活动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推进作用,推动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为在校大学生营造更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学习氛围,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升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国家和社会输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使他们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王维.浅谈大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的意义[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7(7):163.
[2]陈希,秦玮.志愿者活动在提升高校学生社会责任感中的作用[J].时代教育,2017(9):100.
[3]于伟东.青年志愿者活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义探析[J].高教学刊,2016(24):200201.
[4]谢伟娜.高校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6.
[5]张聪.当代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时代价值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4.
[6]刘玉白.大学生志愿者活动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创新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4.
[7]王杨.论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D].沈阳:辽宁大学,2013.
[8]王立国.以人为本,变“堵”为“导”——基层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136137.
[9]黄清迎,谭吉华.五生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探索[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136140.
[10]高晗,蔡丽华.网络舆情影响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对策[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141144.
[责任编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