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论家国情怀的培养

2018-09-10赵慧敏

中学历史教学 2018年6期
关键词:救济家国情怀

赵慧敏

一、基于“家国情怀”的试题与教学活动设计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社会救济是中国古代历朝实施“仁政”的重要内容,主要依赖于政府财政。明初设养济院收孤苦无靠者,按月发口粮。明律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废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这正是正律中首次纳入社会救济保障条款。清代的法律也有关于社会救济的规定,主要有灾荒救济,高龄老人养赡,设栖流所以收养流浪贫民,孝子节妇贫苦者救济,贫穷读书人救济等。

——摘编自邓云特《中国救荒史》等

材料二 英国圈地运动开始后,偷盗者、乞讨者等日益增多,社会不安定因素急剧增加。1601年,英国颁布济贫法。救济方法因类而异,凡年老及丧失劳动力者,在家接受救济;贫穷儿童则在指定的人家寄养,长到一定年龄时送去做学徒;流浪者被关进监狱或送入教养院。1834年,新济贫法规定,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才能得到救济,而那里的条件比最低工资收入的自由劳动者还要恶劣得多。

?——摘编自陈晓律《英国福利制度的由来与发展》

问: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明清时期救济制度和英国近代济贫制度实施的共同目的,并指出其救济方式的异同。

这两则材料分别描述了中国古代的社会救济和英国近代的社会救济措施,通过引用具体的赈灾救济措施,展现历史事实。通过阅读,可知中国明清时期救济制度和英国近代济贫制度实施的共同目的是救济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对政权的认同感。他们的救济方式几乎都是由政府主导,设置救济机构,并进行立法保障。只不过英国的救济,对有劳动能力的贫民带有惩戒性质;中国救济制度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教师通过上述两则材料,引导学生认识:两国政府在救济与赈灾时体现的人文关怀和人道主义。并分析得出:不管身处何时、何地,弱者无处不在,培养学生善良美好的人格和坚定不移的社会责任感,这也是“家国情怀”在这一题中的反映,这两个美好的品质,能够对学生的人格养成和人际关系,甚至是学习生活都能产生积极的作用。

在有关“中国古代王朝社会救济和优抚措施”的教学活动设计方面,可以做如下设计:

活动主题:探寻中国古代王朝的社会救济和优抚措施中的密码

活动目标:

1.通过查找中国古代王朝的相关社会救济和优抚措施的过程,掌握查阅与整理资料的技能。

2.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以史实为例,通过将中国古代王朝社会救济与优抚主张分类,分析演变趋势以及核心特征。

3.通过感知这些理念与措施,在阅读史料与自我总结中培养善良、美好的人格和崇高、坚定的社会责任感,即家国情怀。

活动过程:

1.教师将学生按照不同的社会救济主张分成若干个小组。分别是“社会大同论和养老慈幼措施”“社会互助论和邻里互助措施”“仓储后备论和仓储赈灾措施”“社会救济论和居养机构的兴办”“官员致仕与退休优抚措施”,分别梳理这五个方面的有关内容。

2.各组制定具体研究计划,明确分工;分别搜集和研读有关史料,如阅读与研究主题有关的论著,利用现有的学术研究成果等。然后进行资料整理,形成报告并展示。

3.小组间互相讨论并提出疑问,在讨论的基础上对研究报告作进一步的修改和补充,

最后形成成果。

活动补充:本次活动是对“中国古代王朝的社会救济和优抚措施”相关史料的研读与整理补充,使学生在增强史学研习能力的同时,感知到这些措施中体现的人道观和社会责任感。并在此基础上,对当今社会的救济与优抚,提出自己的见解与想法,培养“家国情怀”这一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并且在活动后由学校组织进行一些社区或社会义行。

二、“家国情怀”概念的理解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立德树人”作为历史课程的根本任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使历史教育成为形成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1]“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2]《大学》云:“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3],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而关注“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必须以“家国情怀”这一核心素养为基础,“家国情怀”在新的教育目标指引下,在这五大素养中地位就显得尤为突出。

三、新增“中国古代王朝社会救济与优抚”等内容带来的惊喜

依据新版课程标准,原有的高中历史课程内容结构将做一个比较大的调整,《中外历史纲要》合成通史,作为学生的必修内容。新补充了有关“家国情怀”的内容。例如在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这一章节内容中,新版的《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知道中国古代王朝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的重要措施,了解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及其实行情况。

中华民族传统精神文化是极其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設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家国情怀”作为重要的中华精神,既有它的历史价值,又有它的新时代生命力。教育的目的不是让学生记得某场战争的意义,某个革命的精神,而是将其中的精神内核传递给学生,以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注释】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2页。

同上,第5页。

郑玄注、孔颖达疏:《礼记正义》,北京:中华书局,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影印本,1980年,第1674页。

猜你喜欢

救济家国情怀
薛济萍:坚守实业 彰显家国情怀
章太炎诗中的忧国忧民情怀
立足“小我” 彰显“大我”——家国情怀类作文如何避免同质化表达
谁咬得更厉害
没有情怀的司机不是好交警
少女情怀总是诗
28
私力救济的界定及其正当性
黑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