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与大局观对等的是非观

2018-09-10姜鹏

家族企业 2018年9期
关键词:贺兰阳城颜真卿

姜鹏

在连续从担当、能力、品德三个方面的正面案例中解读了胸中有大局这个话题之后,本期我们来看个反面典型,由此全面、客观地看待胸中有大局存在的意义。本文主人公贺兰进明(公元728年进士,生卒年不详)同颜真卿一样,登场在大唐盛极而衰的动荡年代,并且其进入《资治通鉴》的叙述视角,也和颜真卿取得的堂邑大捷有关。谦退与抢功胸怀与格局的差异

贺兰进明当时的身份是北海郡(今山东益都、临淄一带)太守。颜真卿起兵后,以书信招徕贺兰进明,希望他能齐心协力共抗叛军。接到颜真卿的信之后,贺兰进明率领骑步兵共5000人,与颜真卿相会。贺兰进明到达时,正好是颜真卿取得堂邑大捷之后不久。颜真卿让贺兰进明率领自己的军队屯驻在平原南城,为表示尊重,颜真卿在重大事务上都要向贺兰进明咨询、商议,贺兰进明却处处争夺处决权,不忌喧宾夺主之嫌。

为了团结贺兰进明抵抗叛军,颜真卿不仅不计较这些,甚至把堂邑大捷的功劳也让给了贺兰进明,请贺兰进明出面申奏朝廷。贺兰进明毫不客气地把功劳揽在了自己头上,因此获得了朝廷给予的“河北招讨使”头衔。在向朝廷申报将士具体功绩的时候,贺兰进明不实事求是,好恶由己,真正有功的,像颜真卿的属下李择交、范冬馥等人,被轻描淡写,而清河、博平两军立功的将士更完全被排斥在外。

颜真卿最难能可贵的地方在于,出于对国家的忠诚,和希望社会赶紧恢复秩序的责任感,敢于以一介书生挺身当难,倡导大义,遇到困难不退缩,做出成绩肯谦让。既有担当,而又能谦让,这一可贵的精神,在颜真卿处理和贺兰进明关系的过程中,很明显地得到体现。颜真卿让权于贺兰进明的做法虽然未必正确,但为大局而谦退的品格是可贵的。而贺兰进明的做法却一再令人失望,《资治通鉴》重点叙述了他不肯出兵援救睢阳之事,可以拿来和颜真卿分兵支援清河的事迹相对比,不僅颜真卿、贺兰进明人品高下可以立判,也可以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国家和社会更需要的是哪种类型的人才。

睢阳保卫战惨烈战争下背弃的良知

睢阳(属今河南省商丘市)之役是唐朝军民抗击安史之乱过程中惊心动魄的一幕。它的领导者张巡(708年~757年)、许远(709年~757年),是那个时期从基层官吏中涌现出来的英雄。满腹才华的张巡,同样因为不肯依附杨国忠而长期得不到迁升。安史之乱爆发的时候,他正在担任真源县(今河南鹿邑)县令。安禄山的军队到达时,张巡率领军民举起了反抗的义旗,并与其他主张抵抗的官员会合,不久攻下了被叛军占据的雍丘城(今河南杞县)。面对数次强攻雍丘的劲敌,张巡在雍丘坚守了一年左右时间。至次年(即唐肃宗至德元载,公元756年)十二月,由于雍丘城内能用于抗敌的资源逐步耗尽,而敌势日炽,周边的重要城池也几乎皆为敌有,张巡主动放弃了雍丘,与许远等人会合,进入了睢阳保卫战阶段。

睢阳太守许远是武则天时代宰相许敬宗(592年~672年)的玄孙,无论门第出身还是行政级别,都比张巡高。但因为张巡更精通兵略,擅长指挥作战,许远毫无顾忌地将军事指挥权交给了张巡,自己主要负责粮草调运和战备物资给配。比颜真卿幸运的是,许远碰到的是同样具有忠义品质的张巡,而不是贺兰进明那类人物。张、许两人密切配合,苦守睢阳10个月左右,与叛军进行了大小400余战。张巡撤向睢阳的时候,手下只有士兵3000人,战马300匹,与许远等人的队伍合计,士兵总数大概也只有7000人左右。而在这期间,源源不断调来睢阳会战的叛军,则累计达18万人。城池最终被叛军攻陷,张巡、许远皆不屈而死。

睢阳保卫战是阻止安史叛乱过程中最悲壮的一幕,虽然睢阳最终陷落,但激烈的斗争消耗了叛军大量时间和实力,使其无力再南下掠取江淮,为唐朝政府保住了一个重要的赋税区域,也为后来平定安史之乱,唐室再造中兴奠定了基础。故中唐文坛盟主韩愈用极为雄壮的文辞赞扬了这次战役:“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但在整个睢阳保卫战的过程中,贺兰进明又有了令人不齿的行径。睢阳危急的时候,张巡曾一度派人向贺兰进明求救。当时,睢阳城里还有战斗力的战士只剩下600余人。城中无粮,张巡、许远与战士共甘苦,只能煮茶纸充饥,为了表示与睢阳城共存亡的决心,两人和战士们一起,在睢阳陷落之前再也没下过城楼。此时,贺兰进明驻临淮,尚衡(生卒年不详)驻彭城(两者皆在江苏北部地区),许叔冀(生卒年不详)驻谯郡,都在睢阳之南或东南方向不远处,也都坐拥强兵,却皆无救睢阳之意。

张巡遣骁将南霁云率30名骑兵,突出重围,告急于贺兰进明。张巡的人出城时遭叛军强势围攻,南霁云直冲贼阵,左右开弓,所向披靡。率骑兵冲出重围时,只损失了两个人。历经艰辛到达临淮,把睢阳危急的情况告知贺兰进明后,贺兰进明却对南霁云说:你路上走了那么多天,说不定情况已经起了变化,现在根本不知道睢阳城是存是亡,我看派兵救援的意义也不大。南霁云对贺兰进明说:如果援军到达时睢阳已经沦陷,我愿意以死相谢!即便这样,也没能打动贺兰进明。贺兰进明反而看中了南霁云的骁勇豪壮,试图强行将他留在身边效力。

在命人准备了宴席和乐舞之后,贺兰进明招待南霁云入座。南霁云哽咽着说:我来之前,睢阳城内的军民们已经一个多月没吃上粮食了,我怎能独自在此享受美食。说罢,南霁云用尽浑身力气咬下了自己一个手指,把它放在贺兰进明面前,对他说,我不能完成使命,为睢阳请到救兵,留下一个指头在这里,以证明我的确来此尽过力,现在我要回去和睢阳城共存亡了。南霁云这一刚烈异常的举动,震惊了在座的所有人。然而贺兰进明始终未出兵。

碌碌一生缺失正确的是非观

南霁云在回睢阳的路上,遇到了3000来自宁陵(在今河南省东南部)的将士。宁陵是张巡、许远战斗过的地方。这批将士虽然人不多势不重,但他们愿意和南霁云一起进入布满忠义却又充满绝望的睢阳城。因为睢阳已被叛军团团围住,进城和出城一样,必须要和叛军再次恶战。战斗到最后,3000余名将士只剩下千余人进城。城里的军民得知贺兰进明不肯发兵相救之后,都失声痛哭。沉重的哭声甚至震动了城外的叛军,他们根据哭声判断,睢阳城肯定不会有援军了,于是更加猛烈地展开了攻势。无论张巡、许远和手下的将士们怎么努力,最终睢阳城还是陷落了。张巡和许远也先后殉难。

对于贺兰进明的行为,《资治通鉴》给予了解释。当初贺兰进明担任河南节度使的时候,与宰相房琯关系很糟。房琯派遣许叔冀去河南与贺兰进明共事,其实是为了钳制贺兰进明。睢阳来告急的时候,许叔冀的军队也屯驻在不远处。所以《资治通鉴》分析说,贺兰进明不肯分兵救睢阳,无非出于两种心理:一是嫉妒张巡、许远的功名,当时天下之士几乎都已经知道张巡、许远的忠义和能力,如果睢阳之围得到解救,他们守睢阳叉成功的话,威望和官阶都会一下子甩开贺兰进明老远,这是贺兰进明不救睢阳最重要的心态;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怕屯兵不远的许叔冀,趁他分兵之际来偷袭老巢。

没过两年,贺兰进明因卷入到朝廷党争之中,被贬为溱州(今重庆市綦江县一带)员外司马,算是地方上的低级闲差。如此看来,精于算计的贺兰进明,人生并不见得更为精彩,落寞官场,郁郁而终,形骸之下枯死的灵魂,在告别这个世界时听不到任何喝彩声。相反,和他共事过的颜真卿,以及他不肯假以援手的张巡、许远都成了彪炳千秋的人物。颜真卿的坦荡磊落,张巡、许远的坚韧不拔,使得他们成为人们心目中的英雄,直至今日还受到人们的尊重与纪念。湮没于青史之中的贺兰进明,如果不是史学家们总拿他做反面教材,恐怕更少有人提起他了。

功名、地位、他人的尊重,要靠自身的努力与付出去争取,而不是靠嫉妒、算计别人。无论是颜真卿,还是张巡、许远,乃至南霁云,他们愿意牺牲自己去承担一个时代的责任,这背后不仅是一种崇高的大局观,更是一种崇高的是非观。与之相反,贺兰进明斤斤计较于个人眼前得失,不肯为大局而有所担当,本质上其实是缺乏一种正确的是非观。但人心与历史都是公平的,最终能永久被人怀念的,是颜真卿、张巡和许远。和所有碌碌无为的人一样,贺兰进明其实并没有得到更多。

猜你喜欢

贺兰阳城颜真卿
禹都阳城地望再论*
贺兰砚雕刻技艺与传承
天下为家
颜真卿拜师
矮奴
朋友
武则天外甥为何死于非命
劝学诗
阳城的善政
唐.颜真卿《勤礼碑》集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