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2018-09-10周小芳
周小芳
摘 要:随着高职教育的不断深化改革,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当代教育的主流方向。然而,高职院校的会计毕业生却并没有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过多受益,仍然面临严峻的就业问题。这主要与高职会计毕业生自我定位不清晰和会计行业专业实践能力要求日渐趋高有关。因此,本文通过研究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会计实践教学,从培养目标、技能知识、教学手段、师资队伍、技能竞赛、会计实践等方面提出了改进措施,从而提高会计毕业生的实践能力以提高就业率。
关键词:高职 会计 应用型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8)03(a)-172-02
数据显示,全国高校中有60%以上是高职高专院校,这表示我国的高职教育已在整个教育体系当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位置,高职院校身上肩负着向社会输送专业人才的重要职责。目前高职院校虽然响应国家的号召,大力培养应用型人才,但收效甚微,主要原因在于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无法让会计专业学生真正掌握社会所需求的实践能力。因此,解决高职会计实践教学中遇到的这些问题迫在眉睫,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1 高职会计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教与学不统一
现代高职教育的模式通常是教师占据了主导地位,学生跟随教师的授课开展学习。对比本科的学术型教育,高职教育的初衷是为地方经济培养应用型人才,更加侧重对专业技能的培养,以满足市场的需求。然而,目前许多高职院校成立时间较短,在对市场需求的把握和专业特性方面的认知还远不及本科院校,致使在实践教学体系的设置上不够科学,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互分离,无法达到预期的实践效果。针对高职院校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高职院校的教学形式相对单一,会计教学大多采用“满堂灌”的形式,过分关注课堂教学,反而对学生课堂知识的掌握和巩固缺乏应有的重视。加之会计专业的特性是重基础,基础不扎实,随着后期学习内容的难度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基本消失殆尽。第二,高职院校的教学体系设置不合理。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体系通常缺乏专家的论证,科学性无法考究,甚至经常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导致三年的学习缺乏连贯性。大部分的高职院校对于实践教学的认识缺乏深层次的认识,导致设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都不能实现应有的效果。
1.2 实践环境匮乏
众所周知,由于财务数据的保密性,鲜少有企业能接受会计专业学生进入到公司财务部门实习。因此,会计的实践教学大多在校内完成,通常是建立一些仿真实训室来模拟企业的业务,让学生在计算机前体验财务处理工作。但是,模拟仿真实训室的建设需要学校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目前许多高职院校都处在抢占生源的扩张阶段,资金大量投入在校舍的兴建,对实训室的投入较少,导致实训室很难满足学生对实践教学的需求。加之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基础较差,学习和接受能力不够,因此,校内实训的效果并不突出。另外,校内仿真实训室的教学人员需要经过专门培训,普通的专业教师无法胜任,这无疑又增加了实践教学的成本,对高职院校来说又是一个沉重的负担。除此之外,部分高职院校缺乏创新和优化意识,即使配备了相应的实践教学软硬件设施,也无法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这些教学资源的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实践教学的发展,导致学生只能掌握一些基本的操作,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的实际工作需求。
2 高职院校开展会计实践教学的改革思路
2.1 人才培养目标准确化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收效甚微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定位不够准确。许多高职院校财务专业的培养目标与本科院校并无太大差别,很显然,这与国家设置高职和本科这两种不同层次教育的初衷是相悖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层次显然要低于本科院校,高职院校找准定位才能找准发展的方向。目前,高职院校录取的学生主要是普通高中的毕业生或者中职毕业生,相对基础薄弱,学习热情较低,学习时间一般为3年。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应该将人才培養的定位放低,主要应培养面向中小企业的财务人员,学生掌握的专业技能能够满足中小企业的需求即可。具体来看,在会计核算方面,掌握现金、存货、固定资产、应收应付款、工资等业务的处理;在报表披露上,掌握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编制;在业务处理上,掌握各类票据识别与填写、账簿编制、和纳税申报;在软件操作方面,掌握用友、金蝶等财务软件的基础操作;在职业准入方面,鼓励学生获得初级会计证。
2.2 会计技能知识教材化
目前,市场上会计专业的教材五花八门,但大多都是理论教材,而真正涉及会计技能知识的教材却并不多见,并且对于会计专业技能的具体操作讲解并不细致,无法指导学生正确进行操作。比如说,财务工作从建账到报表的编制,中间必须要经历凭证的填制、账簿的登记等环节,每一个环节都有非常严格并且细致的规定。就如支票的填写,涉及到金额的大小写、收票人、出票日期、财务公章、企业法人签章都有具体的规范,但课本上极少会提及。在财务专业的教材中,即使像《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这些实践性极强的课程也很难找到关于会计技能操作的具体论述。这导致学生在碰到实际操作问题的时候缺乏具体的指导规范,更多的去借助百度等网络回答,反而错误百出。因此,非常有必要将会计专业技能知识编入教材,这对于会计实践教学的开展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3 会计教学手段现代化
众所周知,会计知识普遍比较枯燥无趣,大部分会计专业教师上课仍然习惯采用“板书+PPT”的形式,教学形式非常单一,虽然广受诟病,但课堂教学依旧改变不了“一言堂”的情况。如此“教师教得累,学生学不进。”因此,丰富会计教学手段对于提高课堂效果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但是,教学手段的多元化并不是简单的案例教学或者情景教学,而应该系统分析会计专业的知识特性,通过顶层设计,采取“小而精”的做法,通过对共性知识点的讲解,辅之恰当的教学手段,让学生精简而高效的学习。在会计实践教学当中,更多地运营沙盘模拟、互动式教学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4 会计教学队伍专业化
专业教师在会计实践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一支好的师资队伍对于实践教学体系的设置和操作能够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然而,为了节约人力成本,高职院校习惯性招聘大量的应届毕业生,这导致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年轻化,虽然理论基础扎实,却恰好缺乏实践经验,无法胜任会计实践教学的要求。大部分的教师都是硕士或者博士毕业之后直接进入到高职院校任教,对企业发生的具体业务、会计核算流程、税务、信贷等方面缺乏具体的操作实践,因此在指导学生实践技能培训的时候无法准确按照企业的需求来授课,导致培养的学生在进入企业时很难上手。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现在高职院校提出大力引进“双师型”的教师,“双师型”教师既需要有企业的工作经验,又要有教学经历,用企业的实际需求来指导学生参加专业技能的实训。
2.5 会计技能实践社会化
校内实训室的建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学生的专业技能,但校外实践对于会计专业毕业生显得更加重要。为此,大部分的高职院校都在学生毕业前设置了顶岗实训的环节。但是根据多年的经验发现,顶岗实训的效果并不如意。原因在于学校在学生的顶岗实训环节缺乏相应的管理,基本处于放任的状态。因此,建议对会计专业的社会实践环节进行改进。在学生入学的第一年,建议采取集中实习的方式,由专业教师联系企业,组织学生进入企业参观,了解企业的生产特点和业务流程以及财务部门的设置。第二年的暑期采用导师负责制的分散式实习,学生自己寻找实习单位,由导师监督并指导学生掌握出纳、基础业务核算、固定资产管理、存貨管理等基本技能。大三实习的重点在于财务软件的操作、成本核算、报表分析等业务,由学校组织学生定期考核,每月汇总实习报告。
3 结语
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是我国为了支持地方经济发展而做出的重要举措。解决地方发展的人才需求,重点要做好高职院校在实践技能教育上的改革。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不断完善,学校培养毕业生的实践能力与企业需求的差距将越来越小,必将实现“让我们的学生更多被社会重用”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原和平.高职会计实践教学问题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
[2] 陈祥友.关于提高会计实践教学效果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 20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