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其人,其文

2018-09-10张玲玲

名作欣赏 2018年8期
关键词:人伦李贽人学

张玲玲

本期谈一个常识性的问题——文学即人学。是的,这一人所皆知的口号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时,钱谷融先生即反复申明过:这是一个常识。但常识的命运往往有两种,一者被想当然地忽视,一者被过度阐释,弯弯绕绕离了本初。近日与友人聊天,论及“文学何为”的话题,一师者指出,一切学问皆要通人情,我深以为然。我想,一个真正以文学为志业之人,必是思索“人学”奥秘的智者、体验人生百味的仁者。

话虽如此,然环顾左右,这样的智者和仁者往往身影难觅,而所谓的不通人情者则不在少数。说白了,这“通人情”的核心还在“人”,还是要回归和落实到“人”的现实需要上来。通与不通,反映的是一個人对待生活的态度,是对“人”这一高级生命形态的理解力和感受力,因此,也是在日常生活中,最可见出一个人的“人情味儿”。一个真正把学问做活做透者,一定也是热爱日常生活的人,他对世间万物保有一颗孩童般的好奇心,正像鲁迅先生说过的“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其实,检视历史,这一主张学问必“通情达理”的一脉依稀可见,赫然醒目者当数明代李贽的“人伦物理”一说。是时学界,道学流布,伦理人情被套上理想的光环,李贽倏然指出“吃饭穿衣,即人伦物理”,“学者只宜于伦理上识真空,不当于伦物上辨伦物,故曰:明于庶物,察于人情”。延至现代,则有周作人继承衣钵,他推崇李贽,想必也是看重其“庶物”“人情”一说,因此,他把李贽看作了寂寞寒夜到访的“风雨故人”,应是二人在精神上有着高度的契合。然而,比比我们今天的学术界,学术之人与学术之间深刻的内在联系已面目模糊,很多学者,已失却其通达本性,更有甚者,谈起学问必正襟危坐、面目可怖,终了还把学问搞得云山雾罩,与这样的“学者”晤对交谈,其中轩轾,有如从时空隧道闯入现代的褒衣博带的古人,空有一番热忱,但精神距离,可谓远矣。

如此说来,“人”的问题纵然是常识问题,但却是一个关乎每个个体生命状态和精神高度的大问题,张充和在评价沈从文时有八字箴言:“星斗其文,赤子其人”,今天我们学问中人,当以此勉之。

猜你喜欢

人伦李贽人学
李贽的自由
家庭伦理剧: 从人伦差序到地域关系融变的影像观照
漫话李贽
李贽与大同不了情
劝学
北人学没
李贽辞官的心路历程
《归来》:人伦的崩塌与建构
天伦
北人学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