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学生“认罪”错在哪?

2018-09-08君子

科教新报 2018年16期
关键词:择校热教育工作者痛点

君子

睡前聊一会,梦中有世界。

这几天,“有多大事”四个字让人心里没底。事情是这样的:贵阳某学校一个8岁的孩子,被认为偷了笔,班主任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录制了“认罪”视频。家长难以认同,找老师和学校协商。当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当地教育局工作人员时,他们回应道,“就算没拿东西,就算老师冤枉他了,又有多大事啊?”此话一出,语惊四座。

每句惊人之语都是在击打人心。就像此事,虽然在一些事实细节上尚未清晰,如孩子是偷笔还是拿起来看一看、老师是强行认定过错还是有理有据、学校的回应处理是否偏颇,等等,但有一点再清晰不过了,那就是包括老师在内的相关教育工作者对待孩子和教育一事上,方式简单、态度敷衍。可以说,击中很多家长心中最柔软之处的,不只是这句“雷语”,还有教育过程中的“简单思维”。

教育旨在让人成为“更好的人”。这首先要求教育工作者是“足够好的人”,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才能真正成为“灵魂的工程师”。今天,当人们越来越重视高质量教育、越来越为教育竞争而焦虑时,一些看似不严重、不经意的表达方式、处理手段,都可能让孩子留下阴影、让家长耿耿于怀。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应对教育难题,老师、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就要畏首畏尾、缩手缩脚,而是不该简化复杂问题、忽视简单问题。必须看到,教育有两个维度,一个是“复杂度”,一个是“深度”,单凭一架梯子就想攀登教育高峰,恐怕一不小心就会跌落、摔伤。

办教育就是谋未来,但不是简单勾勒,而是系统描绘。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从幼儿园虐童到补习班“乱象”,从“择校热”到“学区房”,从不能输在“起跑线”到全家上阵“跑步前进”,教育焦虑每每都能成为社会的痛点和焦点。正是因为敏感脆弱又备受关注,教育才牵动着孩子、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心,也才必须要求各方都能在畅通配合与友善沟通中实现教育效果最优化。这件事也警醒我們,是时候摒弃“简单思维”了,更是时候让教育进一步科学化、规范化、法治化了。

猜你喜欢

择校热教育工作者痛点
教育公平视角下的我国义务教育“择校热”问题研究
尾巴帖
Southern_Weekly_1928_2021_02_04_p28
德国早期儿童教育工作者严重短缺
刍议“择校热”背景下薄弱初中学校的语文教学
关于义务教育择校热政府责任的文献综述
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热”的政策归因与改进
藏在“抱怨”背后的商机
身为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几点思考
浅论初中化学教学中的STS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