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初探

2018-09-08张兴峰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18年8期
关键词:经济危机经济周期当代价值

[摘要]马克思对于社会经济危机的出现及发展有着较为深入和系统的理解,资本主义社会已经发展了几百年;但是,社会经济危机的发展和演变尚未出现任何新的超越,依旧处于马克思的研究及分析范围内。目前,在世界范围内,经济危机的出现及发展本质上依旧来源于社会剩余劳动力及剩余劳动产品,归根结底是社会发展基本矛盾造成的,其中,彻底破除经济危机的根本方法是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社会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已经出现了很多新的变化和转机,但是,社会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尚未得到根本的改变,社会资本对逐利性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综上,深入分析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基本理论对于深入认识和研究经济危机的出现及发展,把脉经济危机发展方向提供了正确的方向和指引。

[关键词]经济危机;资本;经济周期;当代价值

[作者简介]张兴峰(1993-),男,汉族,上海人,上海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中图分类号] A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8031(2018)08-0030-03

一、马克思关于经济危机理论的观点

马克思在经济危机相关研究实践中发现,经济危机发展的基本理论及观点基本见诸于《资本论》第1—3章中,从其出版的《资本论》一书和相关的经济学研究草稿中,能够分析出相关的经济危机出现的本质、发生的可能性及危机出现的规律等。

(一)关于危机的根源问题

马克思在经济危机方面的认识根源来自于“社会生产能力已经上升至上述基本关系难以接纳的程度,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能力的持续发展”。①马克思认为,在社会经济发展实践中,“任何危机出现的本质原因,基本源自于社会群体的贫困及消费能力下降。但是,作为资本的持有者和掌握者,尚未意识到这个问题,一味发展社会生产,将社会的绝对生产能力作为表征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评价基础”②。换言之,经济危机出现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社会企业内部的生产能力与生产组织协调之间的尖锐矛盾。伴随社会资本主义发展能力的显著提升,作为社会中的生产型企业,企业的社会生产始终具有较高的计划性和组织能力。但是,从社会生产能力总体评价方面,考虑到社会生产资料的私有化,资本持有者在組织社会生产方面主要依照产品的价格变化规律,不同类型企业之间能够相互独立发展,产业之间相互分离,导致社会整体上处于无政府组织状态。在上述社会矛盾激化到某种程度后,社会的生产系统及生产比例失衡严重,经济危机随即出现。此外,是社会资本主义的生产能力提升同社会生产人员相应的报酬支付能力及需要缩水之间的主要矛盾。企业在社会生产实践中,为了实现资本的积累,其致力于追求社会剩余价值,在社会竞争环境的作用和限制下,社会生产能力不断扩展;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资本主义生产能力的快速扩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但是,迫于社会资本及生产资料的逐利性特点,导致社会资本持有者对劳动人员的剥削更加严重;而作为社会劳动人员,仅能够获取相应的劳动工资作为回报,无法参与到社会剩余价值的分配过程中,社会剩余价值基本被社会资本持有者占据,社会劳动人员依靠出卖劳动力维持基本生活。所以,社会劳动者的消费能力和社会生产发展间的距离快速扩展,社会劳动力的产品支付能力及需要较生产出现快速扩大,最终导致社会生产及产品消费出现严重的偏离,在上述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后,社会的生产能力及实现条件被损害,最终导致社会经济危机的大范围出现。

(二)关于危机的可能性和现实性问题

马克思曾在19世纪中期,在针对于萨伊、李嘉图及西斯蒙等人的社会危机基本理论评价实践中,深入阐述了社会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发展的概率,也就是说“作为社会危机的资本方持有人员而言,危机主义来自于资本的持有者,不单单局限于资本作为社会商品及货币的存在形式界定,能够最终彻底分析出社会经济危机的发展情况”③。“在于经典发展及概念相符合的社会经济流通的区域,才有成为现实的可能性”④。马克思主张,在相对简化的社会经济发展实践中,目前已经存在两种形式上的可能情况。首先,商品的基本形态最终分化出产品的卖方和买方,二者之间职能的相互分离,本质上是W—G和G—W之间的协调统一,“可以采用强制性、规范化的方式实现……必须通过提升二者之间的相互独立性基础上的暴力以完成。社会经济危机的出现本质上是在具体生产实践中,相互独立阶段的实际性统一。”再者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货币资金作为社会经济交易中的支付方式,“在两类不同类型的、相互之间保持分离的情况下的执行职能存在差异”⑤。换言之,社会经济交易实践中,货币资金作为重要的价值存在尺度,在相互支付实践中,能够相互冲抵的基本观念能够作为价值评价的基本尺度,但是在社会价值产生实际中,必须通过货币进行支付。此时的货币资金主要承担流通方式及支付方式的基本职能。基于上述基本过程中,体现出较为典型的基于支付方式短缺的社会货币资金供应危机。在目前的市场经济发展实践中,货币资金很容易演化为社会金融危机,并最终呈现出新的社会金融危机特点。⑥

(三)关于危机的现实形式问题

马克思主张,在世界范围内的市场经济基本制度中,资本主义发展中的矛盾逐步展开,“社会经济危机的主要表现就是普遍范围内的超越,并及时更新和采取新的历史发展方式”。⑦所以,“一旦作为劳动生产的社会性质得到表现,且劳动形式作为商品的货币形式存在,从具体表现上分析,可能处于现实情况以外的,并能够独立于社会货币资本危机或者现实危机环境下的货币危机,因此,这种危机类型难以及时避免”。⑧换言之,在市场经济发展基本环境下,社会生产剩余价值的出现总体上能够体现为社会货币金融发展危机,换言之,只要存在某种意义上的社会商品及货币资金两大基本因素,社会货币资本危机难以及时防止。基于此,马克思在其著作《资本论》中对社会信用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并论述了关于社会信用创造的需求量增加同社会消费行为缩水之间的尖锐矛盾。他直接提出,“社会生产行为连续进行,为社会资本的可持续回流提供了可靠的保障,由于回流得到保证,社会信用得以延续和发展,且其扩展基本以社会再生产的方式扩大。一旦社会资本回流出现滞后,将导致社会产品过剩,价格出现停滞甚至下跌,社会资本过剩严重,但是,上述资本过剩在产业资本执行职能方式中表现的更加显著”。⑨马克思曾提出,“在社会再生产实践中,社会生产行为的内部联系主要以社会主体信用为基本制度和模式,一旦社会信用出现断裂和崩塌,必须通过现金收付才能最终生效,社会危机随即出现”。⑩

(四)关于危机的周期性及其基础问题

马克思主义著作《资本论》中曾多次提及社会危机出现及发展过程中的周期性问题,其主要认为,“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发展实践和贸易实践中,19世纪早期到中期,社会资本主义发展处于萌芽期,社会资本主义发展周期较短,更新发展较快,起初周期为5年,到了中后期,发展周期延长至10年”。?在“现代化工业发展实践中,社会经济发展形式呈现出以工业化特有的中等活跃程度、生产能力较高且繁忙程度较高的时期相互交替发展,其中夹杂着小的经济波动周期,上述发展形式主要建立在产业过剩或者社会剩余人口的增加,最终出现不同程度的吸收”。?在社会资本主义生产实践中,“直至目前,上述周期性特点一般为10年或者更长,但在具体实践中,并不能认为上述周期是恒定的。反之,基于上述阐述的资本主义发展及社会生产发展规律,可以得到以下基本结论:周期性并不是恒定的,且周期随着社会生产及社会资本主义的发展,周期逐渐缩短”。?马克思认为,经济危机发展的周期性特点的基础是既有社会固定资产的大范围更新,“上述相关关系的运转包括不同年限的周期(社会生产资本的固定组成形式被束缚在上述周期之中),并为后續的周期性社会经济危机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考虑到社会资本发展的时期是不相吻合的,经济危机的起点一般为社会投资规模发展的起点。所以,基于社会考察结果,社会经济危机在某种程度上是下一个社会周期性发展的物质基础”?。上述研究可以看出,社会固定资产的持续更新是社会经济危机出现的基础和前提,根源是社会市场经济发展处于经济萧条时期,社会资本持有者开展全新的投资,并进行大规模的生产设备更新,并为后续的社会经济发展及经济复苏提供物质基础和条件。

二、当前危机的特点和实质

(一)隐蔽的生产过剩

目前,社会各种危机发展类型主要体现在社会金融危机,社会金融危机出现同社会生产剩余价值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且以美国为主的的消费贷款及由于内需拉动过大导致的次贷危机,所以,从上述情况分析,本次金融危机的全面爆发其根源来自于金融市场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并不是来自于实体经济发展导致的资本积累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马克思的经济学危机理论难以解释当前出现的矛盾及问题。从本质上分析,上述经济危机不光与社会生产导致的社会生产过剩问题;此外,容易使社会生产中的剩余价值危机加重。马克思曾提出,社会商业化的信用方式同生产实践相互独立,换言之,“基于信用为主体的货币形式回流并不以实际的回流值为意志转移,且这一基本规律对资本持有者和商业经营者而言都是相同的”。

(二)由金融危机扩展到实体经济危机

在以往的经济危机出现及爆发过程中,经济危机爆发于实体经济中,由于实体经济的发展主要是由社会生产剩余价值过剩导致的金融危机,这一金融危机将继续波及社会及金融行业发展。但是,目前社会资本的金融危机主要表现在金融行业,必须深入探讨当下金融危机出现的根源,进一步明确关于社会金融危机的核心基础——社会信用。

在一百余年之前,马克思对于资本的社会信用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研究,马克思曾提及:“上述资本运作及发展必须以信用偿还为主体条件和基础,通常情况下,金融借贷及社会融资的运作主要以货币和商品条件及形式过渡及运动。”?基于此,马克思直接定义了关于社会信用的基本理解,并能够从社会经济发展及信用发展方面来定义社会借贷行为,且借贷行为必须可靠建立在货币价值及借贷偿还能力上,必须以债务偿还为基本条件的单方面让步。简而言之,社会信用最早出现在奴隶社会中,伴随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主体信用形式出现各种变化,具体变化形式如下:简化信用→资本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形式→虚拟化资本类型。社会信用的发展在一方面能够极大地节约社会资本流通时间,提升社会流通效率,降低社会资本流通成本,对于优化资本流通具有显著的推进作用;此外,从另一方面分析,社会信用直接加剧了资本卖方及买方之间的彼此分离,基于社会信用及资本借贷的运行难以以货币的方式调整社会生产,且社会生产及社会发展需求之间的距离持续增加。

基于此,以社会信用资本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为后期的经济繁荣和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随着社会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相互分离,社会金融市场的危机出现与实体经济发展之间的危机逐步扩展,分析其本质,就是金融领域社会危机依据处于劳动力过剩及生产过剩的程度。社会实体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加剧,并反映到社会经济发展行业的需求膨胀,在众多类型的金融产品及金融副产品中,社会生产过剩将引起社会虚拟经济的不稳定,进而造成社会金融危机发展干扰实体经济发展。

三、危机下的资本主义经济未来发展之路

发生在2009年的美国次贷危机中,其经济危机的程度的加剧严重影响了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发展。就次贷危机发生的情况而言,次贷危机从爆发到今,很多研究人员均将注意力集中在次贷危机本身上,并进一步探讨如何快速摆脱次贷危机的风险及影响。从实际情况分析,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最早起始于欧洲的债务危机,且不同国家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开始提出各种政策救市。截止目前,世界范围内的资本主义发展已经在平稳过渡,并逐步走出次贷危机的影响,但是,发展情况并不像学者及研究人员预测的情况。从本质上分析,当前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仍旧处于快速发展时期,资本主义制度体系的发展活力保持在较高的水平。相应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方向呈现出以下两方面:

(一)资本主义自身会深入调整改革,同时加强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指导

在100多年之前,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后期发展进行了大胆的估测,其认为,资本主义终将被社会主义替代。通过实践证明,资本主义经过多次金融危机后,目前的资本主义仍旧处于社会发展的主流地位,其中主要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在实践中不断调整自身发展政策和改革措施;此外,资本主义发展必须及时吸收西方社会主义制度国家的政策优势和制度优点,取长补短。美国在2009年的次贷危机中,美联储、美国国会及美国政府财政部门通力配合,对市场金融形势进行详细分析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救市政策和方针,譬如在税务、银行利息及资本运转方面的政策和手段。除此以外,欧洲主要经济强国同时宣布了拨出巨额资金应用在金融救市方面,政府主动走到台前,承担经济复苏重任,全面发挥国家及政府层面的宏观调控能力。

从上期发展实践分析,资本主义社会能够自身主动调整和改革,通过改革方式缓和内部尖锐矛盾。目前,资本主义经济体内部的矛盾不断累积和集聚,自身的改革及调整在经济发展实践中风险不断累积,使得资本主义社会的内部关系发生了深入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企业管理形式及资本的占有方式方面的发展方向,经济运行在国家宏观调控的基础上逐步趋向于稳定。

(二)资本主义在徘徊前进之中实现自我扬弃

自从欧洲资本主义强国确立了资本主义基本政治制度以后,距离现在已经有超过300年的历史。通过长期的发展历程和实践及两次世界大战的检验,资本主义仍旧占据世界政治制度的主流。目前,资本主义能够借助各种宏观及微观手段对经济发展进行不同程度调控,缓和社会内部尖锐矛盾,促进社会转型发展,实现政治和经济发展的双赢。马克思曾经提出:“不管是何种社会发展形态,在其能够激发的全部生产力被完全开发出以前,这种社会形式不能消失;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但是,资本主义的制度特点决定了其内部的矛盾难以最终彻底调和,但是资本主义制度具备较高的自我调节能力和自我更新发展能力。综上,应该意识到的是:资本主义社会在将近300余年的发展实践中,对于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发展和生产力提升做出了贡献;但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及垄断发展的本质没有改变,全球化发展只能够作为自身利益拓展的方式和工具。

正如马克思提出的基于科学性和客观性的分析方式,从人类社会发展实践及历程可以分析出经济发展危机,并且可以获取经济危机理论诞生后,依旧具备较强的生命力;同时,也是解释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危机的最高效工具之一。从某种程度上说,基于历史条件及环境的约束,在马克思主义危机理论中有部分存在不符合实际和逻辑的情况,但是,对于马克思理论整体而言,瑕不掩瑜,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能够为人们深度解释经济危机的出现及发展规律,通过理论分析,能够更加客观地看待经济危机问题。

[注释]

①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427页.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548页.

③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第Ⅱ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585頁.

④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第147页.

⑤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第Ⅱ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581-582页.

⑥顾海良.马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当代意义[N].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2-9(第9版).

⑦马克思.马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78页.

⑧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585页.

⑨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546页.

⑩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554-555页.

?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554页.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694页.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695页.

?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207页.

?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390页.

[参考文献]

[1]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2]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3]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第Ⅱ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4]顾海良.马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当代意义[N].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2-9:第9版.

猜你喜欢

经济危机经济周期当代价值
经济周期调整
美国经济数据背后:“拉长”的经济周期
跨越经济周期,中国企业如何创新成长
西班牙媒体眼中的中国形象
从产业发展看日本1920年经济危机
浅谈长征精神的当代价值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经济周期与宏观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