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核心素养视域下乡土课程资源的运用
2018-09-07林煌坤
林煌坤
[摘 要]地理学科的乡土课程资源与学生日常生活贴近,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初中地理教師可以将县域内的乡土课程资源运用于教学中,以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地理核心素养;乡土课程资源;云霄县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100088002
初中地理新课标指出,新课程要努力创设一种以区域地理和乡土地理作为学习载体的地理课程,使学生了解基本的地理知识,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以及地理学习能力,并对“乡土”的范围做出了规定,乡土课程资源指的是县域范围内的课程资源。2014年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将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地理核心素养主要包含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这四个方面。地理乡土课程资源来源于学生所处的区域环境,经过教师的挖掘、选择、整合后,运用于地理教学。乡土地理知识与学生日常生活最为贴近,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有利于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笔者在既有的理论研究基础上,以福建省云霄县作为研究实例,试图将县域内的乡土资源运用于地理教学中,以期探讨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策略。
一、将乡土课程资源与实践探究相结合
新课改更加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提倡在教学中将地理知识、地理原理、地理规律融入乡土课程案例中,让学生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并且结合日常生活中的课程资源,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运用已有的地理知识经验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在初一学生学习完地图阅读的内容后,可以举办将军山学校校园平面图、将军山公园景观分布图的手绘比赛,也可以是学校周边道路路线图规划设计,并择优进行展出,奖励部分优秀作品的作者,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巩固所学知识,鼓励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培养学生地理实践能力。在学习有关“自然灾害”的内容时,引导学生通过对中国自然灾害的学习,结合该节课教学内容,对云霄县自然灾害的种类进行归纳并分析出其发生的时间,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完成一份《云霄县自然灾害调查报告》,列举受台风珍珠影响的三星村的移民安置点作为实例,增强学生的乡土区域认知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家乡,逐渐提高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落实地理核心素养理念。
二、将生活实例作为课堂知识的佐证
地理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新课标的首要理念就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因此,要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教材案例对于学生来说过于陌生,而乡土地理资源来源于日常生活,可以作为案例运用于课堂,作为教材补充。如学习地球的运动——公转相关知识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云霄县昼夜长短的变化,人们四季穿衣的变化,指导学生在操场上观测太阳升落的方向,测量云霄当地的正午太阳高度,通过生活与教材之间的联系,用地理思维分析身边的地理现象,理论联系实际,提升思维敏捷性,培养地理综合思维能力。又如学习降水的形式与影响因素时,结合本节课教学内容,可以列举2017年春节期间乌山下雪的案例,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云霄县为什么只有乌山地区发生降雪,让学生尝试分析乌山下雪的主要影响因素,增强区域认知,提升综合思维能力。学习大洲与大洋时,涉及大陆、半岛、岛屿的内容,其中半岛的岛屿概念抽象,可以通过展示本县的佳洲岛、邻县的东山岛和古雷半岛的图片,对比分析岛屿、半岛的差异,得出四面环水的为岛屿,三面邻水的为半岛的概念,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通过课堂活动将课本知识与生活中的地理知识相融合,促使学生探究思考,感受地理知识的实用性,培养学生的地理分析能力与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三、运用乡土课程资源使地理概念具体化
地理教材中存在部分比较难懂的抽象化的概念和原理,教师应充分将乡土课程资源与地理概念或原理相结合,以身边的事物讲解原理,使学生更易接受,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帮助学生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教学“地图的阅读”,可以将课堂搬到操场中,事先准备好将军山学校的校园地图、指南针等工具,介绍地图的概念、地图的三要素等知识,然后划分若干小组,提供部分校园的数据,让学生对校园进行观察、测量等,在地图上添加指向标、图例、比例尺,并通过指南针判断将军大道的道路走向,将其在校园地图中的位置通过设置图例表示出来。让学生判断校园周围事物的相对位置,如将军山公园、县政府大楼或是体育场位于学校的什么方向。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地理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观察体验与动手实践相结合,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团队合作交流精神,使学生加深对学校周边的区域认知,提升地理实践能力,增强对学校的感情。“地形部位的判读”这节课历来因教学难度大而成为师生的心病,在上这节课时,可以结合学校周围的莆美大山和将军山的山脊、山谷和鞍部,边讲解边让学生观察,直观地感受各种地形部位差异,帮助理解。指导学生利用橡皮泥、沙土制作将军山模型,并绘制等高线,加深对等高线的理解。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出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将军山的美丽,树立良好的人地观。
四、运用乡土课程资源培养人地协调观
人地协调观是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涉及人地关系的内容以隐性素材居多,部分显性素材脱离生活,难以理解,不利于学生人地协调观的培养,因此运用好乡土地理素材尤为重要,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选择贴近日常生活的素材。课本讲述“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时所列举的威尼斯、平遥古城、丽江古城对于学生来说过于陌生,可以用同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土楼替代。云霄县域内存在大量土楼,对学生来说较为常见。讲授“民族”的时候,可列举县域内唯一的少数民族畲族及其村落坡兜村,由于生活于汉族居住区,其民族文化逐步消失,现在他们的生活习惯和汉族已趋于一致。人教版八年级农业部分,教材上强调因地制宜,可结合佳洲岛蔬菜基地的温室大棚,说明人们可以通过改变温度种植反季节蔬菜。还有人们在水源充足、坡度较小的山上修筑梯田,说明自然是基础,但人们可以能动地对自然进行改造,使人地协调发展。课堂上还应加强环境教育的渗透,让学生对家庭用水用电情况、家庭垃圾是否分类处理进行调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环保理念,树立良好的人地协调观。
五、利用乡土课程资源开展研学
充分利用乡土课程资源,挖掘乡土研究课题,把地形、土壤状况、水利资源以及矿产资源等自然地理,饮食文化、宗教信仰、民俗习惯等人文地理方面的地理知识了解清楚后传授给学生,从身边熟悉的事物着手,引导他们开展研究性学习。在自然地理方面,漳江口红树林、乌山、漳江水文情况是很好的研究方向;人文地理方面,佳洲岛现代农业基地开发建设、民间竞技体育、婚嫁丧葬风俗以及饮食也是调研方向。佳洲岛作为省级农业基地,具有现代化的农业设施,除此之外还拥有广阔的红树林、林太史公故居等地理资源,可以作为学校研学的基地。指导学生对佳洲岛卫生状况进行调研、记录,小组分工合作成立绿色行动小组,通过访谈、实践,切身感受环境问题。通过对乡土地理资源的探索与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使学生提升综合思维能力,树立正确人地观。
发掘身边的地理课程资源对落实素质教育有重要的意义,乡土课程资源的运用有利于提升学生对家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有益于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动机。此外,将乡土资源与地理教学相结合,有助于实现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及教学质量的提高。
[ 参 考 文 献 ]
[1]王静爱.乡土地理教学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陈焜,陈杰.地理核心素养视角下地名课程资源的开发[J].地理教学,2017(14).
[3]顾越,梁怡佳,汪涛.人教版初中地理新教材中地理核心素养的渗透[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7(10).
(责任编辑 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