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中学德育在新时代下面临的问题和困境

2018-09-06王东君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8年27期
关键词:中学德育人生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王东君

摘 要:德育在中学教学中处于一个非常微妙的位置,它和一般的知识性课程不同,更注重向学生传递社会道德价值。中学生正处于一个道德信念的萌发、确定期,是道德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初中生的品德发展具有多边性,而高中生则比较自律,步入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时期。这两个阶段对个人德育而言都是举足轻重的,德育在这两个阶段就要做到帮助个人形成一定的社会道德价值体系。

关键词:中学德育 课程设计 人生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城乡德育的不同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但我国社会城乡差距依然存在,城乡结构二元化的现状极大程度的影响了教育资源的配置。面临不同的环境,中学德育也不能再用同一个标准来作要求。

城市中学生在校园硬件措施方面无疑占有一定的优势,同时城市中学生也拥有更多的文化知识实践机会,所以城市中学生更容易受到实际生活的影响。如果能够在实际生活中树立正确的德育价值取向,对城市中学生而言是极大的优势。这一点正是农村德育所缺失的。农村德育由于资源的限制,更多的局限在了“灌输式”教育,陷入了一种以教师为主导的僵局,与社会资源的互动较少,学生机械而被动的理解着抽象的价值观。对于农村德育的价值取向而言,生活实践的缺失已经成为了一个极大的问题,同时也造成了农村德育工作的低效。回归生活,理论联系实际成为了农村德育价值取向校正的必要途径。

而城市中学生德育虽然占有极大的优势,但同时也存在着自己的困境。城市中学生处于一个爆炸式的信息冲击环境,这给他们带来了获取信息的优势同时也造成了城市中学生德育价值观念的混淆。不恰当的综艺言论、西方敌对势力的思想渗透以及利用中学生叛逆心理而误导他们的社会低级思想,这些都会成为城市德育价值取向正确树立的绊脚石。因此城市中学德育更应当帮助学生在多变的环境中坚守住正确的价值道德理念,这对中学德育的价值取向就有了更高的要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清晰的表明了解决城乡德育不同的途径──“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用本校的课程”。城乡学校应当针对自己的特点和问题,充分利用好自己的优势,摆脱现有中学德育教程中的局限性。城乡中学德育都可以通过对自身的分析,整合身边的有效资源,真正做到将德育价值取向融入学生的日常,德育工作效率提高可以达到积极向上的辅佐中学生健康成长的目的。

二、跨文化德育将成为一个长期的问题

现在我们处于一个全球化的时代,经济交融、政治交往让我们的德育价值有了地域交叉性;同时德育價值起源于生活世界的道德构建,而不同的生活世界构建受不同时代的精神影响,让我们的德育价值又具备了时间交叉性。

地域跨度: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样,除了自然科学以外的其他学科都具有主观价值判断,这就使得我国德育工作与西方德育工作存在着本质的不同。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德育工作在我国根本价值为促进社会主义精神不断发展,被总结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西方国家大部分是资本主义性质,这是一种利益导向性的国家性质,在本质上与我国有着区分。

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社会存在决定着社会意识,而社会意识又会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德育价值取向既然会受到社会的影响,那么全球化盛行的当下,我们无法避免地域文化的交融,德育观念一定程度上也会受到影响。

时间跨度:德育作为一种基于统揽全局、指导主体从自己的需求出发,对自身道德进行选择,德育的价值取向整体的审视着德育的问题。从中国伦理学史和道德文化传统中,德育价值取向问题早已客观存在。伦理道德从一开始作为一种准则存在,到如今成为一种个人内在的价值取向、成为人与人之间的社交规范。

中华文化中追求的德育对个人的要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内省为主要途径,追求在价值取向上的“终极关怀”。这种文化信仰作为上到圣哲、下到士民的生活准则和理想追求,凝聚、淬炼、形成了中国古代育人思想的完整价值体系。

追溯时间跨度上以及地域跨度上的德育价值取向改变,德育在每个历史阶段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但德育的价值都是为了更好的塑造人的内在品性、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而更好的引导人。我们要善于汲取不同的德育时期价值取向中值得借鉴的部分,为现在更好的开展中学德育工作增加新鲜解读的血液。

三、德育工作的反思

德育工作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个观念已经为教育界普遍接受,教师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更多的倾向于辅助学生形成自己的道德价值体系,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在德育工作中的影响变小了。在杨小微、金学成、武云斐所做的“中小学生道德价值取向的新变化”调查问卷中,“谁影响了自己的排序”中只有9%的学生选择了老师。这样的结果告诉我们,教师在德育工作中并没有产生过多的直接影响,但是在间接德育的角度,教师又深深地影响着学生对于德育价值树立的信心。这样的调查结果可以说是再次提醒了教师,在中学德育环节的作用至关重要、不可忽视。在德育工作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存在一种“共生性”的状态──“在德育过程中,教师为了学生的德行和改变和成长,积极对学生施加影响。为了增强对学生的影响的效果,教师也更为关注自己的道德状态,并积极地改变自己以适应要求”。

如何更好的提高中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这不仅涉及到德育的价值取向,还涉及到现代德育师生关系的价值取向。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常常以教育上的巨大不幸和失败而告终的学校内许许多多的冲突,其根源在于教师不善于与学生交往”,德育工作不同于其他的学科知识教育,单向性的知识灌输只能让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价值取向的角度来说这样的德育工作是失败的。

在中学德育的价值取向中,全面塑造中学生是从内的一种价值熏陶,充分肯定学生的能力,促使学生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树人必先立德,中学德育课程应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才能使越来越多美德的种子将根植于青少年心间。

参考文献

[1]张艳芬.校园文化之德育价值探析[J].中学政治教育参考,2016(12).

[2]苏霍姆林斯基.集体的社会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猜你喜欢

中学德育人生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梁漱溟的“力性”人生观
将疫情当作树立正确人生观的契机
苏轼所写墓志铭与祭文里的人生观
人生观(一)
中学德育工作形成合力探析
“微德育”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中学德育工作形成合力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