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用迁移模仿解决小学数学练习课中的错误

2018-09-06蒋黎丽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8年27期

蒋黎丽

摘 要:低段的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往往会出出现一些习惯性的错误,解题缺乏耐心 而习惯于“走马观花”式的学习方法,对于一道题,还没看完,就急着说“不会”,不善于知识的联系和迁移,这样就导致对于一些形式有所不同的题目不能独立完成,对于新颖一点的题目望而却步,把完成作业的希望寄托在老师和其他同学身上,碰到难题就退缩,针对这一问题更显示出数学方法的重要性。

关键词:解题出现的问题 解题的策略 知识的迁移

有效练习设计,作为教学理念、理论转化为有效教学行为和实践的中介,是对教学过程的评价系统设想和具体策划的过程。因而,新课程对传统意义上“以知识技能掌握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提出了挑战,呼唤课堂教学中有效练习设计的创新。

一、针对练习课解题时出现问题的部分原因及分析

(一)规范性差

表现为:(1)课堂回答问题的不完整性,在数学课上经常会听到一个得数,或是一句话的情况,这种回答问题的方法也会导致做题目时对题目的盲目分析导致错误。(2)做题时的步骤不规范,书写不规范,只凭着本能猜出答案,没有解题思路,没有解题过程,审题不清,预设不清,步骤不清,做题的规则不清,思路不清楚,这种种也是导致错误出现的原因。例如:在上二年级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时就会发现学生会有如下的错误。74-29=53;86-15=79;39+15=44;65+28=83究其原因这里要强调退位减法的退位点和进位加法时的进位1,在开始学习的时候一定要规范学生们的书写,养成点点和写1的习惯,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思路混乱,无从下手

表现为:在做题时不能很好的进行模式识别,不能准确理解题意,不能从总体上把握问题,不是把模式或例题当做一种做题时的方法,理解其方法,抽象出其方法,而是当作不变的模式,生搬硬套。惯于在解题时生搬硬套教材中的例题和习题,缺乏创造性的思维技巧,常常对“不典型”的应用题表现得束手无策。学生对问题的联想不是从整体上把握而是就单个的句子进行联想或推理,难以接通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的关系。例如:课堂作业本的一道题目

42-27=

-___________

这道题目本以为会是全班都会做的题目但在下面巡视却发现这是错误率极高的一题,表现的错误为横式和竖式得数不统一,方框里的数不知道怎么填,乱填等现象的。但如若此题换成列竖式计算42-27全班学生都会做。这可能就是解题的思维方法不灵活,小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他们往往不能准确地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技能确定解题思路。

二、针对练习课解题的有效方法:模仿与迁移

小学数学中的练习课占了整个小学数学教学时间的很大比重。练习课的主要特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利用已经掌握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已具备的技能,通过口答、计算、讨论等多种方式完成课堂练习的任务,以达到领会、巩固、加深理解所学的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

(一)模仿是小学生学习的本质

模仿是学生习作初期最常用的方式。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自觉不自觉地运用模仿的方式让学生练习。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模仿—掌握—熟练—创新”的过程,这是学生学习的基本规律。模仿是学生学习的最初、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二)知识面的迁移是模仿学习的重要途径

小学生的有效学习本身就包括迁移。任何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上产生的。在教学中,使学生所学的新知与旧知发生联系,培养学生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触类旁通的学习能力。在数学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常常需要通过对数学旧知识的迁移类推,来实现小学生对数学新知识的创造性的获取。

(三)数学解题中迁移方式的重要形式

迁移依赖的是知识间的共同因素。教学新课时通过复习铺垫,挖掘出新旧知识的共同点,导出新知识,再运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让小学生能够通过对数学旧知识的迁移类推,来实现对数学新知识的创造性获取,以全面提高数学新课程课堂教学的质量。要注重学习做题规范的迁移;要有思考问题的一般思路并形成思路的有效迁移;要注重解题方法的迁移,使学生能够从同类问题中概括出一般的解题步骤和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知识的创新式的应用。

对于下面的这四道题目更好的反映了知识迁移的过程,更是对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深刻体会。

从基本的笔算到竖式谜,正是知识的迁移过程,使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问题能多角度多层面多策略去分析把握它的实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开拓学生的视野,启迪学生的智慧,提升学生的思维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结语

学会知识迁移对学生的成长有重要意义知识迁移有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知识的迁移本身就是知识的创新的利用。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相互作用,形成新的数学认知结构。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參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