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进科学课程开展科学探究

2018-09-06邓六一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8年27期
关键词:课外延伸实验方法实验操作

摘 要:实验在学习科学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科学课的教学必须重视实验。一、实验方式要有探究性,注重培养学生合作、探究意识;二、实验方法要简单化,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三、让学生充分体验科学实验操作的乐趣;四、重视引导学生把科学探究活动向课外延伸。

关键詞:小学科学 实验方式 实验方法 实验操作 倾听学生 课外延伸

一、实验方式要有探究性,注重培养学生合作、探究意识

(一)积极开展探究实验,增强合作意识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学习的主要方法之一。科学探究活动的进行需要学生相互间的合作,我们有必要给学生合理分组。划分组时要先考虑四人小组中学生的个性差异,这种个性差异包括学生的智力、兴趣、技能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优势选择合适的岗位,让学生各尽其能。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经常对小组的表现进行评议,鼓励学生间的竞争和合作。教师一定要把小组合作学习的组建、完善、建设做为实验教学的一个重点来抓,为科学探究的进行做好准备。

(二)实验方式要有探究性

科学教材中实验部分大多为探究性实验,以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在实验中应鼓励学生大胆探究,坚持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在教学《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这一课时,桌子上放着两盆液体,我出示两个马铃薯,分别放到盆子里。马铃薯在一盆液体里沉,另一盆液体里浮。交换马铃薯,再分别放入盆中,在刚才沉的盆子里,马铃薯还是沉,浮的还是浮。把两个马铃薯放入其中一个盆中,都浮起来了,放入另外一个盆中,马铃薯都沉下去了。这时候学生说:“噫,这个水是怎么回事?”有的就说:“能浮的那盆水是盐水!”听一个学生这样说,好多学生都跟着认为是盐水。学生说盆里的水是盐水,这时,我问:“你能确定浮的一盆水肯定是盐水吗?”这个提问引起了学生的思考,有一些学生就说不敢确定。我说,如果不能确定这盆水是不是盐水,那么我们怎么办?有的学生说:“我们取些水烧干,烧一烧就烧出盐来了。”接着学生动手实验,按照教材的方法烧盐水,结果真的烧出了白色的粉末,学生都认为这就是盐!证明了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就是盐水。我又问:还有什么方法证明这盆水是盐水?学生思考之后说:“做一杯盐水试试看。”于是,分小组做盐水使马铃薯浮起来的实验,最后试验成功了,学生十分开心。这个过程是个推理的过程、证实的过程、质疑的过程。

二、实验方法要简单化,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人生有一种哲学叫减法:化复杂为简单,化多为少,化粗为精。这句话说得多好啊!在科学的实验里如果我们尝试一下哲学减法,减去空洞、减去迷茫、减去复杂、减去重复……

(一)科学实验方法简单化

小学科学《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一课中,第一个实验让学生设计下沉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的大小,根据实验所得的数据,做好记录。

实验时,学生习惯挂上一只钩码按记录表要求分三次实验,可问题纷至沓来,有的小组汇报说“钩码怎样算小部分浸入,大部分浸入?”有的小组问“测力计的指针只上升了一点点怎样读数据?”等问题。因为是分组实验,我们一般提供的重物是钩码。实验用的钩码的质量是50克,重量约是0.5牛顿,它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约是0.1牛顿,而学生用的圆筒测力计的最小刻度是0.1牛顿。

我在教学做这个实验时,因地制宜变更实验材料,让学生每组准备一个剪去顶部的矿泉水瓶,1号干电池三节。把三个干电池用透明胶带绑成条状。让学生把三个干电池看作是一个整体,使其浸入水中一节为“小部分浸入水中”,浸入水中两节为“大部分浸人水中”,三节浸入水中为“全部浸入水中”。这样,学生容易把握好浸入水中的干电池数,且每浸入水中一节干电池就有了0.45牛顿的浮力变化,数据大效果明显。三次实验以后,学生通过数据的观察与分析后,很轻松地找出了水中物体浮力大小变化的规律。

(二)注重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创新能力

围绕实验搜集资料,教师需注重引导学生整理资料,做到有效地汇报、展示材料。教师应强调对资料进行适当地整理,如划出资料中的要点、摘录有关重点、并熟记于心,说明信息来源等,实验前教师再做一些了解、指导,这样交流、汇报效果就会更好。当然,学生有效地整理、汇报资料要经过一个由扶到放逐步进行的过程。这样既不会让学生失去自行探究和应用知识的机会,又能使得教学内容更富有挑战性,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三、让学生充分体验科学实验操作的乐趣

科学实验兴趣的培养,一是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典型活动;二是要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要充分利用实验室的资源开展一些生动有趣的科学实验。如在《观察蚯蚓的身体》、《水在什么温度时结冰》、《种子发芽的实验》等这些具有小制作、小实验性质的实验课时就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实验,在无危险时,尽情地实验,痛快地玩耍,学中玩,玩中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重视引导学生把科学探究活动向课外延伸

大自然包罗万象,奥秘无穷,仅仅靠课堂上获取的知识是有限的。探究小草每天“喝”多少水?调查家乡的水资源情况;一天中气温变化有什么秘密?等。另外,一堂课不可能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都进行探究,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外去探究,使科学探究活动突破教学时间的限制和教学空间的束缚。这样既能扩展学生的知识,激发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总之,教学的实验过程也是教学方法的探索研究过程,在实验中应鼓励学生大胆探究,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讨论、自主思考来达到自我不断完善,使学生始终处于实验全过程的积极状态,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刘默耕.《小学自然课改革探索》.

[2]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

[3]任长松.《科学探究18条原则》.

作者简介

邓六一(1965—),男,汉族,湖南永州人,大学专科,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基础教育。

猜你喜欢

课外延伸实验方法实验操作
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方法探究
浅谈如何实现高中化学创新教学
解放幼儿的眼睛、解放幼儿的手
“任务型”英语教学课外延伸的APP模式研究
前元音发音研究实验方法
物理“蒸发吸热”教学设计与实验方法研究
如何在初中化学课堂运用体验式教学模式
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课外延伸现状与对策分析
浅论化学实验的创新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