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至公堂轶事

2018-09-06

创造 2018年5期
关键词:公堂贡院乡试

古朴安静的至公堂,在云南大学的校园中并不显眼,却历经风雨沧桑,承载着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记忆。至公堂是云南贡院建筑群的中心,于1499年建成。至公堂居贡院坡顶宽敞平地的中心和贡院中轴线上,其建筑综合了礼仪规制和组织乡试功能的需要,是贡院建筑群中体量最大的一幢,有引领全局之势。建筑面积564平方米,坐北朝南,面阔五间,单檐硬山顶,前坡作卷棚式延伸,柱粗梁大,庄重典雅。南北两面皆雕花门窗,金碧彩绘。堂前有一方形平台,既增添了建筑的气势,又便于组织人员进退。

明清乡试大典的重地

至公堂是明清云南乡试活动的中心,举行乡试大典的重地,是云南明清以来科举考试制度历史的见证。每三年一次的乡试,皆在秋季举行,故称秋闱。“至公堂”三个大字原为明代严孟衡所写,后被毁,现为今人重书。至者,最也;至公者,最公也。作为考选人才的重地,公平最为重要,历代科场舞弊,人们深恶痛绝。当时全国所有贡院最重要的建筑命名为至公堂,其要义在于:国家明示,通过科举考试,公平、公正遴选优异人才。

至公堂正门中间有横额:“旁求俊义”。两旁有楹联,一为清高宗乾隆所写:“立政待英贤,慎乃攸司,知人则哲;与贤共大位,勖哉多士,观国之光。”一为恩科解元那文凤所撰:“文运天开风虎云龙际会;贤关地启碧鸡金马光辉。”现在两联均为今人集字重书挂出,已不是旧时墨迹。

国家派往各省的主考官多是硕学鸿儒或名宦。李澄中,为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庚午科正考官,独具伯乐慧眼,且清正廉明。归时行箧中仅一根竹杖、一片松子石和所写的《滇行日记》及诗稿,滇人称颂。鄂尔泰,清雍正元年(1723年)癸卯科典试云南,雍正三年(1725年)即被任命署云贵总督,任考官时对云南的了解是他以后治理云南的先导。林则徐,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典云南乡试,选编了试卷中“文艺诗策尤雅者”14篇,并写《己卯科云南乡试录序》和《己卯科云南乡试策问》。王先谦,著名学者,著述甚多。清同治九年(1870年)庚午科任云南乡试副考官,搜罗人才,不遗余力,拔举许印芳的例子被传为佳话……他们都曾在贡院工作和生活,为云南文化教育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举行乡试时,朝廷派来的主考官到云南府后,先住在皇华馆(今翠湖东路原五华区教育局所在),八月初六离开皇华馆,乘亮轿赴布政司署(后为巡抚衙门),参加入帘上马宴。由省里的要员担任监临,率司道送主考官入闱,同考官、提调、监试等随行,到贡院至公堂下轿,再从堂后门进入内帘。初七日,受卷、弥封、誊录、对读四署官员齐集至公堂,编排戳印坐号。初八点名入场,一连三场。十六考毕,受卷官列坐至公堂前,接

受士子交卷,并发给一签,验签方能出龙门,称为放牌。阅卷结束,多在寅、辰日支发榜,因辰属龙、寅属虎,取龙虎榜之意。时值秋季桂花盛开,俗称桂榜。发榜前一日,官员齐集至公堂,乡试录取工作进入高潮。主考官居中坐,监临在左,学政在右,内外帘官依次列坐于东西两侧,逐个核对录取者的硃卷、墨卷和草榜,交书吏高唱名次,写成正榜、副榜及题名录。入夜,堂上遍燃巨红花烛,唱声高亢,一派热闹景象。发榜日贡院大门正式开放,用黄油彩亭装上录取名单,鼓乐仪仗兵丁护送,从至公堂出发,过龙门出贡院,抬到布政使司署或巡抚衙门前张贴。发榜后一天,在布政使司署设鹿鸣宴,歌鹿鸣之诗,表演魁星舞,向考官赠礼。新科举人谒见主考官、房考官及其他帘官,拜受知师。至此,主考官离开贡院仍住皇华馆,忙碌的乡试才告一段落。

南明王朝最后的政治中心

至公堂也是明末吏部尚书王锡衮囚禁之地。崇祯十六年(1643年),王锡衮因母丧回乡守制。第二年李自成攻陷北京,明亡,清兵旋即进入山海关,南方相继出现了明残余势力建立的福王、唐王、鲁王、桂王诸政权,史称南明。王锡衮在家乡应唐王诏,出家财、募义勇,拟勤王抗清。然而,这时的云南形势也很复杂,安南长官土官沙定洲带兵赶走了黔国公沐天波,盘踞昆明。王锡衮先被困于禄丰,后又被幽禁于贡院。1647年,在沙定洲撤出昆明前,王锡衮遇害于至公堂,实现了他“指天誓日惟报国”的志向。

自清兵进入北京后,大西农民军的余部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以昆明为中心,实行联明抗清的政策,与南明政权遥相呼应。艾能奇的定北府即设于贡院。永历皇帝为应付清兵,率部四处转移,行踪不定。永历十年(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三月,农民领袖李定国将南明永历皇帝朱由榔迎来昆明,改至公堂为皇帝行宫,在王府基础上作装修,其黄色琉璃瓦屋顶,俨然是天子与皇权的象征。至此,云南贡院登上了中国历史的政治舞台。而至公堂由于永历皇帝在此驻跸一年左右,一度成为南明王朝的军政中枢。从此,昆明成为南明最后一个政治中心,时称“滇都”。

抗战时期“民主堡垒”的著名论坛

抗战时期,至公堂是全国学术活动的中心。当时,西南联大在昆明办学,但由于西南联大办学条件简陋,没有较理想的学术活动场所,加之熊庆来办学有方,云大网络了大批学术精英;至公堂宽敞明亮,条件较好,一时间,各种全国性的学会年会、学术报告会、学术讲座频频在至公堂举行,至公堂成为全国学术活动的中心。据考,多次在至公堂召开的年会有:中国哲学会、中国社会学会、中国物理学会、新中国数学会、中国天文学会、新中国农学会、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植物学会、中国地质学会及这些学会的分会等,经常出席这些会议并经常举办个人专题学术演讲的知名学者有:冯友兰、金岳霖、汤用彤、梅贻琦、叶企荪、查良钊、陈遵妫、陈达、吴泽霖、姜亮夫、杨石先、吴有训、王赣愚、林同济、费孝通、冯至、田汉、光未然、雷海宗、潘光旦、吴宓、严济慈等近百人。联大校园、云大至公堂、昆郊的名人故居,成为抗日战争时期昆明科技文化教育活动的三大亮点。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上,至公堂留下了重彩一笔。

至公堂前有革命烈士纪念碑。云南大学是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学校,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被誉为“民主堡垒”,共有烈士68人,烈士数目之多,在全国高校中仅次于北京大学。而至公堂则是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民主堡垒”的著名论坛。1923年4月20日在此举行东陆大学的开学典礼,揭开了至公堂作为礼堂的历史篇章。从此,很多重要集会在此举行,很多著名学者莅此发表学术演讲。

1944年6月25日,美国副总统华莱士参观云大,并在此发表演说。一大批著名学者如茅盾、尚钺、楚图南、姜亮夫、朱自清、潘光旦、李公朴、闻一多等都曾在这里发表过脍炙人口的演说。1946年7月15日,闻一多在此发表了《最后一次演讲》,当天在回家的路上即遭特务杀害。

新时代的光荣与骄傲

新中国成立后,至公堂用作云大图书馆的阅览室,里面放了几十张大阅览桌,供同学们围坐查阅资料,复习功课。1955年周恩来总理视察云大,经过至公堂,看到阅览室面积狭窄,说:应该有个好的图书馆,能够代表新中国发展的气派和新中国边疆的文化。云南少数民族这样多,可以研究的东西很多,要为边疆的研究工作提供条件。

后来至公堂为了改善采光条件,屋顶安了很多亮瓦。1956年,学校拟拆除至公堂建图书馆,报告送到西南文教部时,被当时的西南文教部部长楚图南制止,称至公堂应作文物保留,至公堂才被保留下来。后即在至公堂的后面,拆除原贡院衡鉴堂,动工兴建了新的云大图书馆。据悉,熊庆来掌校时,至公堂年久失修,省财政厅曾表示在至公堂的基础上愿捐资建一大楼,但要求改“至公堂”为“志公堂”,借以记念龙志舟(云)主席,被熊庆来断然拒绝,事遂中止(李埏《不自小斋文存》)。

1961年,云南大学新图书馆建成,至公堂作为礼堂留存至今。

1987年,云南贡院被公布为云南省第三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至公堂按原样落架重修。

经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1993年建成云南大学革命烈士纪念碑。碑名为全国人大前副委员长、曾任云南大学教授楚图南题写。

现在,至公堂是云南大学的小礼堂,成为各单位师生小型集会和举办各种展览、毕业生校园招聘会的场所。恢复了历史的原貌的至公堂,今天依然向世人诉说着过往的峥嵘岁月,讲述着一个城市的光荣与骄傲。

(来源:云南日报)

猜你喜欢

公堂贡院乡试
19世纪中期吧城华人夫妇离婚案件探析
——以《公案簿》第八辑为中心
清张志宁嘉庆丁卯科乡试硃卷档案
明代乡会试贡院研究述评
江南贡院
南京江南贡院的“三门”
明代乡试副榜及其成效研究
郴州出土明嘉靖七年《湖广乡试录》考析
三尺公案”的由来
徐州奉亲庵楹联赏析
阆中贡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