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脾汤治疗成人抑郁症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浆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水平的影响
2018-09-06滕丽丹
滕丽丹
作者单位:110100 沈阳,沈阳市第二中医医院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及人们生活工作压力的增加促使抑郁症的发病率不断升高。抑郁症属于以持久心境低落为特征的神经性障碍,其具体病因尚不十分明确,患者多伴有焦虑、身体不适感及睡眠障碍等,且具有较高的复发率和自杀率,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随着近年来临床对抑郁症研究的不断深入,大量研究提出血浆单胺类神经递质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变化在抑郁症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1]。因此,现代医学多用抗抑郁药(包括单胺氧化酶抑制剂、三环类抗抑郁剂及杂环类抗抑郁剂类)进行治疗,但其具有副作用大、长期服药、停药后易复发等缺点,患者多难以接受[2]。而中医荟萃分析不断证实中药治疗抑郁症具有独特的疗效,且无明显副作用[3]。文章回顾性分析抑郁症患者经归脾汤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浆单胺类神经递质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水平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治疗抑郁症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9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抑郁症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观察组男20例、女22例;年龄24~59岁,平均(33.65±5.21)岁;病程5个月~3年,平均(1.21±0.45)年;受教育年限6~16年,平均(12.26±3.81)年。对照组男17例、女25例;年龄26~65岁,平均(36.08±6.35)岁;病程4个月~3年,平均(1.50±0.77)年;受教育年限4~17年,平均(13.07±3.22)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文化程度等基线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
1.2 纳入标准 年龄19~70岁;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中“抑郁症的诊断标准”[4];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总分>20分[5];SDS总分>50分;符合《实用中医内科学》中医关于“郁证”的诊断标准,辩证属肝气郁结型,伴有急躁易怒,焦虑不安,失眠多梦,舌红,苔薄黄,乏津少津,脉弦[6];经医师介绍后对本研究治疗方法基本了解,并自愿参与。
1.3 排除标准 临床诊断为严重或不稳定的躯体疾病、精神活性物质及非成瘾物质所致的抑郁症;属器质性精神障碍;极重度抑郁症且有严重自杀观念或行为;近半年内使用过抗抑郁药物;有药物滥用和酒精依赖史;妊娠或哺乳期妇女;服药依从性差;对本研究相关药物过敏及随访资料不全。
1.4 方法 两组患者均定期给予健康宣教、沟通疏导、文字教育、静心移情等针对性情绪和行为干预,15~30 min/次;口服西药舍曲林片,50 mg/d,7 d为1个疗程,连续服用4个疗程。观察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服归脾汤,药物组方:茯苓、炙黄芪各30 g,党参、当归、远志各20 g,白术、炙甘草、酸枣仁、龙眼肉各15 g,木香10 g,大枣3枚,由我院制剂室制备,水煎取液400 mL,1剂/d,分早晚两次温服,30 d为1个疗程,连续服用1个疗程。
1.5 疗效判定 两组治疗30 d后,依据HAMD总分减分率评估。减分率=(治疗前总分-治疗后总分)/治疗前总分×100%。痊愈:HAMD减分率>75%,日常生活、工作、人际交往正常。显效:HAMD减分率50%~75%,日常生活、工作、人际交往正常。有效:HAMD减分率25%~50%,日常生活、工作、人际交往趋于正常。无效:HAMD减分率<25%,日常生活、工作、人际交往仍受影响。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例数×100%[7]。
1.6 观察指标 ①评估两组治疗前、治疗14 d、30 d后HAMD评分和SDS评分改善情况,其中HAMD评分>35分为严重抑郁,20~34分为中度抑郁,9~19分为轻度抑郁,<8分为无抑郁症状或抑郁症痊愈;SDS评分分界值为50分,评分越高,抑郁情绪越严重。②治疗前、治疗14 d、30 d采集患者清晨空腹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血浆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水平。③观察和统计两组治疗期间及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7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内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χ2=4.459,P<0.05)。见表1。
2.2 两组治疗前后H A M D评分和S D S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HAMD评分和SD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14 d、30 d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14 d、30 d观察组HAMD评分和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表3。
2.3 两组治疗前后血浆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水平比较 两组治疗前血浆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14 d、30 d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14 d、30 d观察组5-羟色胺水平高于对照组,去甲肾上腺素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表5。
2.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对照组分别有4例、3例出现轻微恶心或反胃症状,均未发生其他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χ2=0.156,P>0.05)。
3 讨论
以往社会普遍对神经衰弱比较熟悉,而对“抑郁”或“抑郁症”之类的医学名词比较生疏。随着社会观念与医学理念的逐渐发展,抑郁症逐渐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与临床医生的重视。虽然抑郁症的发病机制仍不十分明确,但现代医学普遍认为其与生活环境、遗传、社会环境、躯体疾病及人格因素等有关。从生物学角度分析,患者大脑中有某些被称为神经递质的化学物质出现减少,可导致5-羟色胺与去甲肾上腺素这两种单胺类神经递质失衡,从而引发抑郁,尤其是近年来临床对5-羟色胺的研究不断深入证实了其与郁郁症的紧密关系。5-羟色胺是大脑中不可缺少的神经递质,也是一种强有力的血管活性因子。王应德等[8]的临床报道认为,5-羟色胺是调节内在情绪冲动控制的基础,对情绪、感知的调控作用远远超过其他神经介质。虢周科等[9]的临床研究表明,5-羟色胺水平的减少和去甲肾上腺素水平的明显增高极易导致患者出现情绪低落以及食欲和性欲的明显下降,且二者的血浆浓度可较好地评估抑郁症的临床治疗效果。西医治疗抑郁症多采用抗抑郁药,如以舍曲林为代表的SSRIs类药物可通过调节5-羟色胺与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及血清炎症因子水平而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但其疗效个体差异明显,且可能存在药物依赖[10]。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表2 两组治疗前后HAMD评分比较(分)
表3 两组治疗前后SDS评分比较(分)
表4 两组治疗前后血浆5-羟色胺水平比较(ng/mL)
表5 两组治疗前后去甲肾上腺素水平比较(pg/mL)
抑郁症属于中医“郁证”范畴,患者多因形神俱劳、情志不遂或躯体病症等原因产生忧愁、思虑、郁怒、悲哀等情绪损伤脏腑和引发气血失调,导致肝不能及时疏泄郁滞之气,气机结滞,失其运行常度,多见肝伤疏泄,脾失运化,心失所养,气滞血瘀,而气郁日久不愈,久而化热郁于内所致肝气郁结、耗气灼血,气机不调。故郁证辩证病机多为肝气郁结,气滞血瘀。故中医学认为对此病当或从肝论治,以理气开郁,调畅气机,怡情易性为主,即“治郁先治气”“调气先治肝”。归脾汤源于宋代医家严用和的《济生方》,该方从心脾两脏治疗。药方中的党参、黄芪、茯苓、白术、炙甘草具有健脾益气的作用,而酸枣仁、远志、龙眼肉养心安神,当归养肝而生心血,木香理气醒脾,使补气血之诸药补而不滞。从全方的配伍特点不难看出,本方心脾同治,重在治脾,脾乃气血化生之源,补脾从而达到养心之目的,且补益脾气,血行方可得到统摄,故能引血归脾,方名为“归脾”的寓意可知。本研究观察组患者服用归脾汤,与对照组患者相比,临床总有效率显著提高,治疗后HAMD评分和SDS评分均明显较低,且治疗后5-羟色胺水平明显较高,去甲肾上腺素水平明显较低。提示归脾汤治疗抑郁症患者临床疗效显著,可明显降低HAMD评分、SDS评分,改善患者血浆5-羟色胺、甲肾上腺素浓度,促使两者趋于平衡。此外,观察组、对照组分别仅有少数患者可见轻微恶心或反胃症状,均未发现其他不良反应,表明归脾汤联合西药治疗抑郁症安全可靠。
综上所述,归脾汤对提高治疗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改善其5-羟色胺、甲肾上腺素水平有显著的意义。而关于归脾汤治疗效果和作用机制仍需大样本量研究支持与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