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领导干部意识形态工作能力的路径选择
2018-09-05司永慧
司永慧
[摘 要]新时期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对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国家主权安全意义重大。新形势下文化差异多样化,价值观念多元化,信息传播网络化等因素对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构成了严峻挑战。领导干部通过把握工作主动权,提升意识形态创新能力;强化学习培训,提升意识形态鉴别能力;注重实践探索,提升意识形态整合能力;深化宣传工作,着力提升意识形态工作导向能力,是加强当前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意识形态;挑战;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8)03-0043-04
“意識形态”是由法国哲学家特拉西在《意识形态原理》中首次提及的。马克思恩格斯以此为基础进行继承和发扬,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意识形态是统治者用来维护自身统治的思想层面上的体系即“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1]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它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世界观基础,反映无产阶级的经济政治利益的、自觉地、系统化的思想观念体系。”[1]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的重要理论,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意识形态思想,为主流意识形态构建提供了理论遵循。毋庸置疑,意识形态工作是党和国家一项重要的工作,关系到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基础,关系到全体人民的理想信念和价值理念。
一、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意义
(一)意识形态事关社会稳定、政权安危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国家安全面临新情况。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权安危。”[2]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3]在从过去解决物质需求阶段到如今创造更多的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演化过程中,精神的问题、思想意识形态问题就变得尤其重要。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主义是党的灵魂支柱和理论根基,其具体表现为党的政策理论与方针。这些“精神上的群众基础”——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能否得到群众的拥护与支持、能否获得有效的社会影响力、能否促进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实现,从本质上看取决于意识形态在社会稳定和国家政权安危中充当防波堤、防洪坝作用。当意识形态话语体系能够契合群众的精神期待,对人们的思想困惑提供积极合理的解释范本,其自身的社会影响力则会大大提高,从而获得更多的合法性资源巩固政党的执政合法性。
(二)意识形态事关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特征之一,良好的政治秩序则是最直接的体现。执政党能够长期执政的根基就是具有让民众自觉听从和信仰的理性权威,即通过意识形态的建构实现为社会成员提供自觉自愿认可和接受的共同价值取向,社会公众发自内心的认同和遵循各项规则和制度,一方面通过积极遵守和严格落实有助于形成现代化、更为稳定的“法理型权威”,另一方面有助于消除不满情绪和问题思想,自愿的服从现存社会秩序,从而形成健康的政治生态,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不断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2]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高度抽象性和概括性的执政党意识形态远离民众生活,很难为民众所理解和接受,作为一种文化形式的执政党意识形态其构建也需要自己的“文化代码”,“看不见摸不到”的意识形态则必须要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为民众所喜闻乐见通过具体化形象化的象征形式深入到民众的日常生活中,促使民众在心理层面上认可、接受并自觉把马克思主义内化为自身信仰,渗透到民众的内心之中,成为民众日常生活的解释框架。因此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正确方向,不断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注入活力,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践要求。
二、当前主流意识形态工作的现状
(一)新时代意识形态安全的新思想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4]同时报告还指出:“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国家安全面临新情况,这些问题,必须着力加以解决。”[2]国家安全是全世界共同关心的重要战略性问题,“硬件”安全和“软件”安全则需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意识形态安全作为国家安全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国家安全体系构建的灵魂;意识形态作为文化安全的主要内容,在现代国家发展和国际竞争中已成为国家综合实力的中坚力量。对此习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统筹外部安全和内部安全、国土安全和国民安全、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完善国家安全制度体系,加强国家安全能力建设,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2]将多主体多层次多视角的国家总体安全观纳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国家安全论述最突出的亮点。新时代对国家意识形态提出新要求,为此要强化引导力、巩固主阵地、扩大主渠道,为维护民族利益、保证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建设一道坚固屏障。
(二)领导干部意识形态工作能力的新要求
作为中坚力量和精英阶层的领导干部,是各项工作的建设者和践行者,其意识形态能力直接关系着党的事业兴衰成败。如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需要各级领导干部具有较强的意识形态工作能力。进行意识形态能力建设的关键环节是把握好“主体”和“客体”,从确定“主体”角度来说就是抓住关键人群——领导干部,领导干部的意识形态能力建设是关系着意识形态建设成败的重要环节,从“客体”选择的角度来说,就是符合现实国情、迎合时代特点、适应社会发展,掌握了解意识形态新时期变化规律和特点,先进理念和传播技术等手段构建先进的意识形态的路径。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随着与外部世界经济的关系日益密切,境外敌对势力在合法经济贸易的掩护下,借用文化、教育、科技等多种手段进行文化渗透,企图全面的改变国内民众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尤其就民族地区、边境地区而言既有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地缘优势,又面临着反渗透、反破坏和反分裂的尖锐矛盾;既有自身多民族文化的宝贵资源,又面临着如何正确引导文化多样性“美美与共”的挑战。因此,如何确保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避免极端民族主义,狭隘文化主义等对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造成冲击,事关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事关宗教和顺和文化安全,需要对其作出准确的判断。
(三)网络信息化带来的内部冲击和外部挑战
当前随着时代的发展,利益多样化、信息网络化、文化多元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在充分展现文化领域的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同时,更加凸显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深刻复杂。大数据时代促使一批新兴媒体形态和传播手段的出现,逐步改变和影响经济运行和社会运作的方式,意识形态安全内涵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给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带来诸多挑战。
从内部来看,“三微”即(微博、微信、微端)时代虽然人们拥有获得信息最便捷的渠道,但对新兴媒体的控制存在着不足。网络信息化让各类社会思潮如“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新保守主义”“普世价值”等趁虚而入与马克思主义争夺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同时,也为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利己主义等传播提供了的温床,导致社会趋向功利化,部分社会成员价值取向扭曲,消解理想信念,解构社会崇高,冲击主流意识形态。对此,不乏部分领导干部并没有旗帜鲜明的发挥应有的带头作用,降低了广大民众对当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信任度,“使人民群众对党和社会主义事业失去信心,进而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上摇摆不定,产生认同障碍和逆反情绪”,[4]带来极其恶劣的负面效应。
从外部看网络信息化多为西方资本、技术和产品的涌入提供了便利的平台,西方文化的输入,试图在内容上为主流意识形态提供替代品,动摇了意识形态的基础。无论是直接的遏制政策,还是间接的接触政策,其目的都是促使中国意识形态产生根本转变。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以政治、经济合作为载体,不断加快文化输出的步伐,多层次的、相互冲突的文化信息重复的“轰炸”,给予我国民众文化更多的选择。社会成员思想日益多样化,导致国内社会意识整合难度加大,加剧了意识形态领域管控的风险。
三、提升领导干部意识形态工作能力的路径选择
(一)把握工作主动权,着力提升意识形态创新能力
意识形态的创新是指意识形态的变迁和发展、创造与改革能够符合实践的发展。意识形态的的创新是执政党意识形态永葆生机与活力的源头,因此领导干部必须要保持思想的敏锐性和敏感性,打破传统思维定势,提升意识形态创新能力。具体而言领导干部关键要做到三点:一是要善于进行内容创新;二是要善于进行形式创新;三是善于进行管理创新。
内容创新就是要进行理论创新,领导干部要时刻关注时代和实践发展的变化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变化,不断增强意识形态理论和政策调试能力,最大限度的回应广大群众不断变化的期盼和诉求,去除不恰当的价值观念、理论学说以及政策主张,对承载意识形态的观念体系进行理论创新,提升自身的包容性、科学性和影响力。
意识形态的形式创新是指领导干部要注意表达形式创新和承载形式创新。就表达形式创新来说,要不断提高主流意识形态的通俗化,大众化,用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语言和实力来表达意识形态,避免出现政策内容理论性和普及性之间的“貌合神离”,政策传达与内容之间的“词不达意”的问题,增强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就承载形式创新来说,就是要创新构成意识形态的表现形式,理论学说、政策主张、政治实践活动等等这些存在的表现形式都是意识形态的承载形式,构成了意识形态承载形式的主要内容。在具体的工作中,要结合显性承载的理论宣传(如政策理论宣讲)和隐性承载的传播(如新闻报道、影视作品等),永葆主流意识形态旺盛的生命力。
意识形态管理创新是提升意识形态创新能力的重要保证,主要是指领导干部要构建意识形态的总体管理格局观念,统筹协调,加强顶层设计,加强对各类意识形态阵地的管理,善于运用辩证思维管控意识形态问题,从而提高意识形态工作科学性,把握意识形态工作方向,以尽领导干部维护意识形态安全之责。
(二)强化学习培训,着力提升意识形态鉴别能力
领导干部干事、成事的不二法门就是要倡导“做学习型干部、研究型工作”,领导干部培育意识形态工作能力就必须要加强学习培训。多层次,多方位,多方面的学习有助于了解边境城市意识形态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有利于提升意识形态的鉴别能力。一方面是广大党员干部要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自身要把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看家本领,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重中之重,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持不懈地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解决新形势下的新问题,客观分析意识形态安全的现状,难点和重点问题,并给人民群众一个令人信服的解答。此外,通过举办专题培训、利用各级党校培训载体等方式,加强党员领导干部分层分类教育培训工作,认清意识形态工作的特殊性,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情景演练和专题论坛等方式,启发领导干部结合当地实际对发现的问题积极开展对策思考,不断推进意识形态教育的常态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
(三)注重实践探索,着力提升意识形态整合能力
意识形态的整合能力是指领导干部具有以主流意识形态为指导和依托,将多元社会思潮进行引领和统合的能力,其目的并非是将意识形态整合为一元的意识形态,而是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实现多元并存协调发展的格局和状态。对此,领导干部在实践工作中要坚持执政为民的理念,把民生、民心、民意、民利作为执政的第一要义,整合社会各群体的利益诉求,科学合理的汲取非主流意识形态和多元社会思想中的积极因素和有益成分,推进不同意识形态的融合和创新,在确保主流意识形态占据主导地位的前提下,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构建能力,推进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对话交流。同时,领导干部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学习、研究、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能够科学区分不同性质的非主流意识形态,对错误思潮必须要旗帜鲜明,硬起手腕,敢于亮剑,理直气壮的加以反对,具有判断、批判和消解各种文化思潮中不合理、非科学因素及其负面影响力的能力,强化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削弱非主流意识形态和多元社会思潮的消极影响。
(四)深化宣传工作,着力提升意识形态工作导向能力
领导干部在意识形态宣传工作方面要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发挥正面宣传鼓舞人和激励人的作用,以主流意识形态引领社会新风尚。就具体工作而言,要进行发展成就宣传、典型宣传、形势宣传,宣传改善民生的新举措,宣传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成就,抓焦点、写重点、聚亮点,反映社会发展主流,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通过社交媒体、APP软件、网络讲堂等新兴科技手段,运用图片、视频、文本等多样媒体资源,将抽象的意识形态宣传工作转化为生动的感召,从而增强宣传教育引导的实效。同时领导干部要深刻认识到,以主流意识形态引导舆论过程中宣传部门需要将传统平台和现代资源整合,由抓好纸媒、文化站和图书室等传统文化阵地的宣传和管理向网络延伸,加强网络舆情管理,加强意识形态宣传的针对性,用正确的思想、准确的话语,关注和解答现实问题,倾听和回应人民群众的心声与期待,积极发挥引导舆论作用,释放引导舆论张力。
参考文献:
[1]馬克思恩格斯选集(1)[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130-131.
[2]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http //www.china.com.cn/cppcc/2017-10/18/content_41752399.htm
[3]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4]朱继东.新时期领导干部意识形态能力建设[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58.
责任编辑 张小莉